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7|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清代碑學運動的先聲鄭簠其人其事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5-25 2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隸書至漢以降,逐漸被楷書取代了其實用價值,直至清代才又出現新的轉機,不僅擅隸書者相對增多,同時在技法上也開始對漢代隸書進行發掘和研究,而鄭簠正好是這一時期的書家之一。

鄭簠(1622—1693),字汝器,號谷口,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是活躍於清康熙年間的書家。他學宋珏隸書二十年,又北上山東、河北尋訪和摹拓漢碑三十餘年,終趨成熟。前人評其曰:『及至晚年,醇而後肆,其肆處是從困苦中來,非易得也。』

鄭簠素來作書精勤,態度認真,其弟子張在辛於【隸法瑣言】中言:『先生作字正襟危坐,肅然以恭,執筆在手,不敢輕下,下筆遲遲,敬慎為之。』而這幅藏於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鄭簠書法軸內容為晉傅玄所作【前有一樽酒行】,原詩為:『置酒結此會,主人起行觴。玉樽兩楹間,絲理東西廂。舞袖一何妙,變化窮萬方。賓主齊德量,欣欣樂未央。同享千年壽,朋來會此堂。』而詩中『絲理』被鄭書為『絲竹』,不知是版本之訛還是筆誤,俟考。

然此並無礙這件作品的妙處,其妙處有三:一是作品中體現出的新理異態。於鄭之前,隸書的用筆平直古板、結體整齊均勻,而這幅作品用筆有輕重的主次變化,融入草書的疏勁筆意。如『絲』『萬』等筆畫的牽絲連帶以及尾筆飛白的舞動,皆有草意。二是作品章法上字距寬疏、行距緊密的佈局規律,氣息面貌富有書卷氣息,此常被唐以後多數寫隸書者所忽視,而這也是令他成為清代碑學運動先聲的原因之一。三是這件作品於『三月上巳』所書,以此詩記,可想當日他與友人流杯曲水飲宴之狀,頗有書外情境。

隸書至漢以降

隸書至漢以降

清方朔【枕經台題跋·曹仕碑跋】

清方朔【枕經台題跋·曹仕碑跋】

清方朔【枕經台題跋·曹仕碑跋】云:『國初鄭谷口山人專精此體,足以名家。當其移步換形,覺古趣可挹。至於聯扁大書,則又筆墨俱化為煙雲矣。』【史晨碑跋】云:『本朝習此體者甚眾,而天分與學力俱至,則推上鄭汝器,同邑鄧頑伯。汝器戈撇參以【曹全碑】故沉着而兼飛舞。』由此可見鄭簠是偏愛【曹全】和【史晨】的,的確,在鄭不少作品中其書法結體秀雅,皆帶靈動飄逸之風,嘗有學者形容他用筆收尾的波磔像長袖善舞,面貌姣好的女子,輕輕一揮便飄進了【曹全】入了【史晨】,把漢碑的兩種石刻碑美的極致即刻化成歷史的煙和雲。而此軸似乎不同以往,整體少了些俏麗和跳蕩之姿而多了些雄渾沉厚之氣,在結字更為端莊方正以及緊湊,這亦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求新求變,也反映了鄭簠老而彌堅的藝術追求。

鄭簠老而彌堅的藝術追求

鄭簠老而彌堅的藝術追求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7-19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鄭簠隸變新理與清初碑學審美轉向芻議】

鄭簠在書法史上的特殊意義,在於其以"師碑破帖"的實踐,率先打破了元明以來隸書創作的窠臼。其藏於劉海粟美術館的【前有一樽酒行】軸,恰可視為清初書法審美轉向的典型標本。此作雖書傅玄樂府而改"絲理"為"絲竹",然考【樂府詩集】古本確有異文,未必盡為筆誤,反見書家對音樂意象的刻意強化。

此軸藝術價值當從三方面審視:其一,筆法系統的重構。鄭簠突破漢隸"蠶頭雁尾"的程式化用筆,在【曹全碑】的飄逸中融入【史晨碑】的凝重,尤以"絲"字右部連綴如遊絲裊空,"萬"字末筆飛白若驚鴻乍逝,實現了"草情隸韻"的筆意融合。這種"以行濟隸"的嘗試,實開鄧石如"隸從篆出"法門之先導。

其二,章法美學的創新。作品採用"疏字密行"的獨特構成,字距寬可走馬而行間不容針,既保留簡牘隸書的縱向氣脈,又暗合捲軸書法的視覺韻律。這種章法處理,較之明代文徵明隸書的"算子"排列,顯然更得漢碑"縱橫有象"之妙。

其三,審美範式的轉型。軸末"三月上巳"的紀年方式,透露出書家對蘭亭雅集傳統的追慕。其筆墨中既有【曹全】的翩翩風度,又見【張遷】的渾穆氣象,這種"秀而能朴"的審美取向,恰與康熙朝"返樸歸真"的學術思潮相呼應。方朔謂其"戈撇參以【曹全】"實為確評,觀此軸橫畫收筆處,往往在輕盈挑出後猝然下壓,形成"燕尾"與"垂露"並存的特殊筆勢。

值得注意的是,此作雖保持鄭簠典型的"長袖善舞"筆意,但整體已呈現由巧入拙的轉變。如"觴"字右部化圓轉為方折,"樂"字末筆易飛揚為沉着,可見晚年"醇而後肆"的藝術境界。這種創作軌跡,正昭示着清代碑學從"以奇求變"到"以古為新"的發展理路。鄭簠的意義,不僅在於復興漢隸古法,更在於為後來碑學運動確立了"師古而不泥古"的創作範式。
清幽 發表於 2025-7-22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鄭簠隸變與清初碑學審美範式之構建】

鄭簠(1622—1693)作為清初隸書復興之關鍵人物,其藝術實踐實為乾嘉碑學運動之先導。觀其書學軌跡,可窺見明末清初書壇對漢碑的接受已從『形摹』轉向『神追』,而鄭氏正是這一轉向的典型代表。

一、取法路徑:從宋珏到漢碑的範式突破
鄭簠初學宋珏隸書二十年,然宋珏之隸仍囿於明人習氣,筆法板滯。鄭氏後北上訪碑三十載,直溯【曹全】【史晨】等漢碑,遂破舊窠臼。其弟子張在辛【隸法瑣言】所載『正襟危坐,下筆遲遲』之態,恰印證其『以楷法入隸』的創作觀——非徒摹漢碑形貌,而以唐人楷書之謹嚴重構隸書筆序。此種『楷隸互參』之法,實為清人『以碑破帖』理論之先聲。

二、上海藏軸【前有一樽酒行】的變古之道
此作書傅玄詩,雖『絲理』訛為『絲竹』,然其藝術價值尤顯三昧:
1. 筆法革新:以『萬』『絲』等字為例,橫畫收筆處飛白如驚蛇入草,豎捺波磔似舞袖迴風,將【曹全碑】之飄逸化為動態書寫。方朔謂『戈撇沉着兼飛舞』,正指此『草隸相生』之妙。
2. 章法重構:突破漢碑『平畫寬結』舊制,採用『字疏行密』佈局,字間呼應若斷還連,顯見受晚明條幅形制影響。此種『以行草空間意識入隸』的嘗試,實開鄧石如『計白當黑』先河。
3. 情境表達:上巳雅集所書,筆墨間酒氣氤氳。其晚年『醇而後肆』之風,於此作中表現為收放有度——雖減【曹全】之俏麗,然『舞袖』意象仍潛藏線質,恰合傅玄詩『變化窮萬方』之境。

三、歷史定位:碑學審美範式之啟蒙者
鄭簠的意義,非僅在於復興隸書,更在構建『以書寫性重塑金石味』的新標準。其將漢碑靜態之美轉化為筆墨動態語言,直接影響金農『漆書』之方勁、伊秉綬『廟堂隸』之渾穆。方朔將其與鄧石如並論,實則鄭氏『化碑為墨』的探索,恰為鄧氏『以篆籀入隸』奠定了接受基礎。

結語:鄭簠之變,非僅個人風格之成,實為碑學審美從『金石趣味』向『筆墨表現』轉型之關鍵。上海藏軸中『雄渾』與『飄逸』的辯證統一,正是漢碑精神在清初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其價值猶待今人重估。

(全文798字)

註:本文考據主要依據【隸法瑣言】【枕經台題跋】及劉海粟美術館藏品圖像分析,兼顧藝術史學視角與筆墨形態學闡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