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97|回覆: 0

[音韻學] 聲律啟蒙·九佳(三)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5-21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聲律啟蒙,九佳,城對市,巷對街

聲律啟蒙,九佳,城對市,巷對街

朗誦者:燕敏,燕趙女子,小學教師,喜歡文學創作,猶喜古詩詞。作品散見於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聲律啟蒙 九佳(三)

城對市,巷對街,破屋對空階。
桃枝對桂葉,砌蚓對牆蝸①。
梅可望,橘堪懷②,季路對高柴③。
花藏沽酒市,竹映讀書齋。
馬首不容孤竹扣,車輪終就洛陽埋④。
朝宰錦衣,貴束烏犀之帶;
宮人寶髻,宜簪白燕之釵⑤。

【注釋】

①砌:台階。

②梅可望:此典出自【世說新語•假誦】。曹操帶部隊行軍,道缺水,士兵口渴走不動了。曹操就說:『前邊有一個大梅樹林,結了很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聽說以後,口裏都流出了口水,因而堅持着走出了缺水的地區。橘堪懷:此典出自【三國志•吳志•陸績傳】。陸績六歲到九江拜見袁術,接見時看見座間有橘,便偷偷地在懷中藏了三個。告辭下拜時,橘子不小心滾出來掉在地上,袁術問他原因,陸績說:『我想帶回去給母親吃。』後來『懷桶』便成了孝敬父母親的典故。

③季路:又叫子路、子由、仲由,孔子的學生。高柴:宇子羔,孔子弟子。

④這是兩個典故。

上聯出自【孟子•萬章下】。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隱居周地之後,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他們認為這是以臣伐君,不合道義,攔在周武王的馬前勸阻。參見前注。扣,牽住(馬)不讓它前進。

下聯出自【後漢書•張皓傳】所附的【張綱傳】。東漢安帝派遣八人巡視天下風俗吏治,其中張綱年齡最輕、職位最低。張綱剛出洛陽,就下車將車輪拆下,用土埋上,說『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意思是最大的奸臣就在都城洛陽,為什麼要到地方上去查那些小貪官呢?)立即上書彈勸當時官高權重的大將軍梁冀及其弟梁不疑,朝野為之震動。

⑤烏犀之帶:上有黑犀牛角作裝飾的腰帶。白燕之釵:【漢書】記載,漢時修建招靈閣,有神女獻了一支上面鑲有燕子的髮釵。漢成帝賞給了婕(yú)妤趙飛燕。後來昭帝時一宮人不小心將其打碎,此釵便化為白燕飛去。今本【漢書】似無此事,但此典故流傳已久,唐人詩中屢屢提及,如劉言史【贈成鍊師四首】之四『當時白燕無尋處,今日雲(huán)鬟見玉釵』、張(hù)祜【吳宮曲】『玉釵斜白燕,羅帶弄青蟲』、李商隱【聖女祠】『寄問釵頭雙白燕,每朝珠館幾時歸』、薛逢【夜宴觀妓))『纖腰怕束金蟬斷,鬢髮宜替白燕高』,就都用了此典。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5-19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九佳(三)】箋釋與義理探微

【聲律啟蒙】作為傳統蒙學經典,其九佳韻第三段以精妙對仗承載深厚文化內涵。今就文本要義,分三重境闡發之:

一、字面對仗之工
"城對市,巷對街"以空間層級遞進,展現傳統聚落格局。"破屋對空階"暗含虛實相生之理,破屋為實景,空階蘊禪意。"桃枝桂葉"取四時之物象,"砌蚓牆蝸"顯微觀之生機,皆見古人觀察之精微。尤以"馬首不容孤竹扣"對"車輪終就洛陽埋",用伯夷叔齊扣馬諫伐與張綱埋輪劾奸之典,形成"隱者對諍臣"的張力結構。

二、典故深意抉微
"梅可望"典出曹操"望梅止渴",彰軍事智慧;"橘堪懷"本陸績"懷橘遺親",顯孝道精神。二者對舉,恰成"治國齊家"之隱喻。季路(子路)性剛勇,高柴(子羔)仁厚,孔子云"由也果""柴也愚",此對仗實含儒家剛柔相濟之教。至若"烏犀帶"象徵權臣威儀,"白燕釵"暗喻宮闈雅致,器物之對中自有廟堂與閨閣的時空對話。

三、蒙學教育啟示
此段文本深符"興觀群怨"之詩教。"花藏沽酒市,竹映讀書齋"構建士人理想生活圖景,既導人向雅,又以"藏""映"二字傳授含蓄表達之法。張綱埋輪典特意選用"終就"而非"始埋",強調正義終將彰顯,尤宜童子記誦以養正氣。

今燕敏女史與郭禹含小朋友共誦此篇,恰合"弦歌不輟"之古訓。童聲清越輔以師者雅音,非惟聲律相諧,更見文化傳承之生生不息。學者當於此等蒙學經典中,既習詞章之美,復悟義理之深,方不負先賢纂輯之苦心。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6-22 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九佳(三)】析義與審美探微

【聲律啟蒙】作為傳統蒙學經典,其九佳韻第三段以精妙的意象並置與典故化用,構建出獨特的文化意境。本文試從文本結構、用典藝術與聲韻特徵三方面加以闡發。

一、對仗結構的空間美學
本段以"城/市""巷/街"的宏觀空間對舉開篇,漸次收束至"破屋/空階"的微觀場景,形成視覺上的俯仰推移。"桃枝桂葉"屬植物雅對,"砌蚓牆蝸"則取蟲豸微物,暗合【詩經】"喓喓草蟲"的觀察傳統。尤其"花藏沽酒市,竹映讀書齋"一聯,以"藏""映"二字激活空間層次,酒肆的市井喧囂與書齋的清雅幽靜形成張力,恰似南宋院體畫的"邊角構圖",於方寸間見天地。

二、典故系統的倫理映射
"梅可望"化用曹操"望梅止渴"之典,既見軍事智慧,亦暗含【尚書】"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治國隱喻。"橘堪懷"取陸績懷橘遺親之事,與【孝經】"始於事親"相呼應。至若"馬首扣孤竹"聯,伯夷叔齊之典與張綱埋輪事並置,一者彰顯士人氣節,一者凸顯御史風骨,二者共同構成儒家"道統"與"政統"的對話。注文引【世說】【三國志】等典籍,恰體現清代考據學"以註明經"的學術風尚。

三、聲韻修辭的感官體驗
本段嚴守"九佳"韻部,"街""階""蝸""懷"等字皆屬"皆來"轍,音色開闊明朗。尤以"釵"字作結,既合韻腳,復與"帶"字形成服飾對仗,暗含【禮記】"冠弁衣裳"的禮制思想。平仄配置上,"朝宰錦衣"(平仄仄平)與"宮人寶髻"(平平仄仄)形成錯落,聲調如佩玉鳴鸞,實踐了沈約"宮羽相變,低昂互節"的聲律理論。

要之,此段文本通過空間對仗構建視覺秩序,藉助典故系統承載價值觀念,依託聲韻安排達成聽覺美感,充分展現傳統蒙學"文道合一"的教育智慧。當代讀者吟詠之際,既可感受漢語的音韻之美,更能體悟其中蘊含的倫理精神,實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典範文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