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8|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19章】孔子因何說公叔文子『...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4-16 1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憲問篇第19章】孔子因何說公叔文子『可以為文矣』?

14·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音xún),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僎:是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升諸公』的『諸』字,是『之於』的合音。公,指公朝。『升諸公』,就是升為公朝的大夫。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起升到公朝。孔子聽說此事後,說:『可以給他文的諡號了。』

諡號,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的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經天緯地曰文』,『文』,是一個很高的評價。孔子為什麼說可以給公叔文子『文』的諡號了呢?公叔文子把自己的下屬舉薦到朝廷與自己同等的地位,體現了他公而忘私,愛惜賢才的美德。孔子認為,有此美德,就可以獲得『文』這樣一個崇高的諡號了。孔子的話,反映了他重視『舉賢才』,主張賢臣治國的思想。

附:

14·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與文子同升諸公②。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注釋】

①僎(音xún尋):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②升諸公:升為公朝的大夫。諸,之於。公,公朝。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起升到公朝。孔子聽說此事後,說:『可以給他文的諡號了。』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6-30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公叔文子"文"諡之德義——釋〖憲問〗"可以為文矣"章】

【禮記·表記】云:"君子恥有其德而無其行。"觀【論語·憲問】所載公叔文子舉薦家臣僎同列公朝之事,恰為德行之典範。孔子"可以為文"之嘆,非僅褒其舉賢,實乃對周禮諡法精神的深刻詮釋。

一、"文"諡之禮制淵源
考【逸周書·諡法解】:"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鄭玄注【周禮】謂:"文者,德之總名也。"公叔文子使家臣"同升諸公",正合"道德博聞"之要義。春秋時卿大夫有"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傳統(【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能將微賤家臣拔擢至與己同列,尤見器量之弘。

二、孔子評價的深層意蘊
【論語】此章當與【泰伯】篇"才難"章互參。孔子曾嘆:"才難,不其然乎?"(【論語·泰伯】),公叔文子之舉恰解此困。朱熹【集注】點明:"家臣之賤而引之使與己並,有三善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事君,三也。"此三者,正合【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六征"選賢之法。

三、春秋舉賢制度之映照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魏舒"近不失親,遠不失舉",然猶限於貴族階層。公叔文子突破"家臣不得逾階"的舊制(【儀禮·喪服】鄭注),體現"尊賢容眾"的仁政思想。孔子此評,實為對世卿世祿制的溫和改良主張,與【中庸】"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的為政之道相呼應。

四、諡法精神的當代啟示
【白虎通義·諡】強調:"諡者,別尊卑,彰有德也。"公叔文子獲"文"諡的實質,在於其突破了春秋時期"嚴等差、明貴賤"的固有秩序。這種"以德序位"的思想,恰是孔子"舉直錯諸枉"(【論語·為政】)政治倫理的生動體現。

要之,孔子"可以為文"之斷,非僅就事論事,實乃以諡法為教,闡揚"尚德抑位"的為政之道。程頤【程氏經說】謂:"文子之文,不在其辭章,而在其器識。"此語可為本章最佳註腳,亦揭示出儒家"德位相稱"的政治哲學精髓。
馬而 發表於 2025-7-1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可以為文"章義疏

【憲問】第十四第十九章所載公叔文子舉賢之事,實為春秋卿大夫政治倫理之典範。孔子以"可以為文"作評,非僅褒其個人德行,更暗含儒家政治哲學之精義。今試從諡法制度、舉賢思想、政治倫理三端詳析之。

一、諡法制度與"文"德考詮
【逸周書·諡法解】明言:"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公叔文子使家臣僎同列公朝,正合"慈惠愛民"之德。鄭玄注此章云:"文者,德之總名。"公叔文子不以僎為私屬而抑之,反薦之於朝,此"公心"實為"文德"根本。朱熹【集注】謂:"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舉賢不避家臣,正見其處事順乎天理,成乎人道。

二、舉賢思想的政治實踐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載其"舉賢容眾",與此章互證。春秋世卿制度下,家臣升為公臣實屬特例。公叔文子突破"家臣不得干政"的舊制,踐行孔子"舉爾所知"(【子路】)之教。程頤【經說】點明:"大夫之臣與己並立,非大公至正不能。"此種"尚德不尚位"的用人觀,恰是儒家"尊賢使能"(【孟子·公孫丑上】)思想的前導。

三、公私之辨的倫理維度
【禮記·檀弓】記公叔文子"不言利",與此章共構其完整形象。孔子曾言"苟患失之,無所不至"(【陽貨】),而文子能超越"患失"之私,展現"君子周而不比"(【為政】)的胸襟。王夫之【四書訓義】闡發:"不以僎之進掩己之光,此心廓然,合乎天德。"此種破除私門界限的用人方式,實為對"家天下"政治格局的超越性批判。

要之,孔子此評非僅針對個案,乃借諡法論政道。公叔文子之舉,既合【尚書】"推賢讓能"之訓,又開後世"內舉不避親"之先。在階層固化的春秋末世,此種"以德序位"的實踐,恰是儒家"大道之行"政治理想的微觀呈現。故孔子特以"文"諡許之,既彰其德,亦立為後世卿大夫之儀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