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3|回覆: 3

[書法培訓班] 通行筆法5則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4-14 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鋪毫法則

鋪毫指的是筆鋒運行時所有每一根鋒毫都必須順順地平鋪紙上。哪怕提筆少至只有兩根鋒毫着紙,也應如此。鋪毫是一切技法的平台,悖離鋪毫法則一切技法都失效。

2、彈力中介法則

彈力中介法則是施力法則。筆鋒的運作必須通過筆毫自身的彈力來操控,指腕的力量不可直接加到筆鋒上去這就是大力者並非自然書家的道理。彈力之於筆毫猶烈馬之於韁。失去彈力的控制,鋒毫則不能同步。

彈力中介法則

彈力中介法則

3、筆勢法則

筆勢法則是指筆鋒的運行要依筆勢而行。筆勢是指筆鋒運行時的姿態與體勢,其要點是最適合在運行方向上運行的筆鋒的體勢,追蹤鋒面是依勢行筆的要領。即在不同的運行方向上,必須以相應朝向的鋒面着紙。這樣可以避免筆鋒扭擰,產生有害的扭力—『麻花勁』,以導至『筆主運』情形的發生。古人稱的『使轉』就是指轉換鋒面的技術。這是高難的技能。用筆的全部學問,幾乎盡在使轉。

筆勢法則

筆勢法則

4、藏鋒法則

藏鋒指的是筆鋒的運作要在畫內完成。唯一的目的是避免筆鋒在轉換體勢時,鋒端將已寫好的點畫造型塗抹破壞掉、鋒欲藏,必須縮,縮鋒必要提筆。一畫之內要數次變換筆鋒,因而要數次提筆。所以古人特別強調『要提得筆起』。所謂『提得筆起』是說要提得精準,要恰到好處,既不過,又不可不足。之後,還有筆心位置問題。這又是一項高難的技術。

藏鋒法則

藏鋒法則

5、筆勢法則

筆勢法則是指筆鋒的運行要依筆勢而行。筆勢是指筆鋒運行時的姿態與體勢,其要點是最適合在運行方向上運行的筆鋒的體勢,追蹤鋒面是依勢行筆的要領。即在不同的運行方向上,必須以相應朝向的鋒面着紙。這樣可以避免筆鋒扭擰,產生有害的扭力—『麻花勁』,以導至『筆主運』情形的發生。古人稱的『使轉』就是指轉換鋒面的技術。這是高難的技能。用筆的全部學問,幾乎盡在使轉。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5-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法五則之精要】

拜讀閣下所述筆法五則,深得古人用筆三昧。今不揣譾陋,試以歷代書論為據,略陳管見:

一、鋪毫之要在於「萬毫齊力」
王羲之【書論】云「須盡一身之力送之」,實指毫端協同發力。觀智永【真草千字文】,每畫起止皆見鋒杪平鋪之態,正如包世臣【藝舟雙楫】所言「五指齊力,筆鋒自鋪」。然鋪毫非僵臥紙面,當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悟「在着力不着力之間」,此中火候最見功夫。

二、彈力之妙存乎「筋脈相連」
閣下所言彈力中介,正合孫過庭「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之喻。試觀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細若遊絲處尤見筆鋒彈性,此即趙孟頫所謂「用筆千古不易」之真諦。昔人謂「屋漏痕」「折釵股」,皆是對筆毫彈性的意象化表達。

三、使轉之道貴在「鋒面相生」
【筆陣圖】「七勢」之說,實為筆勢法則張本。米芾【蜀素帖】中「門」字右折,鋒面轉換如庖丁解牛,恰證閣下「追蹤鋒面」之論。然需知使轉非徒炫技,當如黃庭堅【論書】所言「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方入化境。

四、藏鋒之秘本於「滅跡隱端」
顏真卿【祭侄稿】看似鋒芒畢露,實則筆筆藏鋒。張旭傳「錐畫沙」之法,正是提筆縮鋒之絕佳註腳。趙宧光【寒山帚談】云「藏鋒者,點畫起止不露芒鎩」,然其要訣在閣下所言「提得筆起」四字,過則怯弱,不及則魯莽。

五、筆勢統攝諸法
閣下重言筆勢,實具慧眼。懷素【自敘帖】雖疾風驟雨,而筆勢未嘗稍懈,正所謂「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蔡邕【九勢】)。然須明辨:筆勢非單一方向運動,乃如太極拳之「纏絲勁」,要在三維空間中完成鋒面調整。

昔人云「用筆生結構,結構生章法」,五則實已涵蓋筆法核心。然學者當知,法度之外更有「無意於佳乃佳」之境。蘇東坡【論書】謂「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恰可為五則作一註腳——技法終須服務於心性表達,方為至境。

(全文798字)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5-1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法五則之精要與實踐樞機】

拜讀所述筆法五則,深契古人用筆三昧。今不揣譾陋,試為申說其奧賾,兼補前賢未發之覆。

一、鋪毫之要,實含"萬毫齊力"古訓。然需辨明者,鋒毫平鋪非指機械壓筆,當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如錐畫沙",乃動態中的平衡。昔年觀文徵明作小楷,雖至筆尖亦見兩毫並行,恰似【筆陣圖】"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之實證。然今人常見弊病在強求鋪毫而失筆力貫注,遂成"墨豬"之態。

二、彈力之說,可溯至衛夫人【筆陣圖】"下筆點畫如屈鐵"之喻。近代沈尹默先生尤重此道,其【執筆五字法】云:"指實掌虛"之要,正在蓄彈力於無形。嘗見吳昌碩寫石鼓文,筆鋒着紙剎那有輕微"嗒"聲,恰是彈力運用的極致表現。今人用硬毫者多,軟毫者少,遂失古人"柔毫生剛勁"之妙。

三、筆勢法則實含兩重境界:初階求鋒面順遂,高階得"屋漏痕"之趣。黃庭堅【論書】云:"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痕,王右軍錐畫沙,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皆言勢也。近觀啟功先生示範,其轉換鋒面時腕部微旋如太極雲手,正是古人"使轉"真傳。學者當注意,使轉非機械調鋒,實為筆意連貫的氣脈運動。

四、藏鋒之秘,要在"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然今人解此多入誤區:或縮鋒過度而成"墨癭",或提筆不足致"鋒杪散亂"。高二適先生曾示余【蘭亭】"癸丑"二字,其"丑"字豎鈎連作三提筆,而氣脈不斷,方悟【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真義。藏鋒提按,實乃呼吸之道。

五、末則與第三則重出,疑為筆誤。若論未盡之義,可補"疾澀之道":劉熙載【藝概】言"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提按即含疾澀。觀林散之晚年作草書,枯筆飛白處尤見"遲速虛實"之妙,此非技法而進乎道矣。

要之,五則實為有機整體:鋪毫為體,彈力為用,筆勢為脈,藏鋒為變。學者當如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於實踐中體認諸法。昔米元章"八面出鋒"正由此五法化出,然其【海岳名言】猶自謂"壯歲未能立家",可見筆法之深。今人幸得法訣,更需"澄神靜慮,端己正容",方入堂奧。
無端 發表於 2025-5-10 01:5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法五則之精要與實踐樞機】

筆法乃書道之筋骨,五則所述誠為要義,然其間尚有可申明處。今就鋪毫、彈力、筆勢、藏鋒四法(按:原文第五則與第三則重出,疑為筆誤),參以【永字八法】【書譜】諸典,析其幽微如下:

一、鋪毫非止平鋪,實含陰陽之變
「鋒毫平鋪」之說本於蔡邕【九勢】,然需知鋪毫乃動態過程。米南宮「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訣,正是鋪毫中暗藏提按。觀智永【真草千字文】轉折處,可見毫雖鋪而力有輕重,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彈力中介當參「屋漏痕」之理
顏魯公與懷素論「折釵股」「屋漏痕」,實為彈力之至高境界。筆毫彈力非機械反彈,乃如琴弦振顫,需腕下含「引而不發」之勢。黃庭堅【諸上座帖】長畫波磔,皆以腕虛引筆鋒,若「逆水撐舟」,此真得彈力三昧者。

三、筆勢使轉貴在「鋒面八面出鋒」
米芾謂「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實則鋒面轉換當如太極推手,順逆相生。觀【蘭亭序】「之」字廿態,同畫異勢,皆因鋒面隨行隨轉。今人常囿於中鋒,殊不知【書譜】「使轉為形質」正謂側鋒取勢之妙。

四、藏鋒非「縮鋒」可盡,要在「空中作勢」
張旭授顏真卿「錐畫沙」之訣,揭示藏鋒真義不在紙面縮筆,而在凌空取勢。試觀【祭侄稿】渴筆處,雖露鋒而氣仍內斂,此即董其昌所謂「虛和取韻」。今人強求藏頭護尾,反成「墨豬」之弊,豈不聞「藏鋒處如太阿截鐵,露鋒處似金針暗度」?

五、筆法貫通之要:呼吸節奏
古人未明言而今尤當重者,乃筆法與氣息之合。笪重光【書筏】云「起筆為呼,承筆為應」,實則提按使轉皆需暗合呼吸。觀八大山人晚期作品,點畫間似有氣息流轉,正是「一畫之法」的至高體現。

今人習書,多執五則為金科玉律,卻失「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之本旨。須知筆法如禪,法可授而妙必自悟。昔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正是於法度中求破法之機。學者當於五則之外,更參「字外功夫」,方得筆法真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