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9|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歸·歸心正似三春草

[複製連結]
+


1479a4b0b946872a37231cb2cd8b3847.jpg
10e8923cd85ccdb3dcf503789e3c3ded.png

  【詩經】中的【桃夭】是一首祝賀新娘出嫁的詩,詩裏寫看到春天裏桃花的鮮艷美麗,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並祝賀新婚和和美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之子于歸,之子是說這個姑娘,於歸指出嫁。古代稱女子出嫁叫歸,即歸往夫家之意。這也是歸字的原有之義。

f8744781c56dc1e25ed5634ccdeb12ab.png


  歸本義即是指女子出嫁,甲骨文字形是從

從帚,一個是山丘之意,一個常常和『女』組成婦(婦)字(故【說文解字】認為在這裏是婦的省略)。這樣看來,歸的初文就好像是女子出嫁經過山丘。金文中出現了在下面加『止』的寫法,【說文】小篆即承襲此寫法而來。因此,很多和歸有關的詞都與女子出嫁有關,比如歸適指出嫁,歸女指嫁女,歸妹指嫁妹。從這個意義出發,歸又可以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如歸寧、歸安。

de0674dfd8c772c4160925a0865ff786.jpg


  於是,由出嫁的意思,歸引申出了往、依歸之義,進一步引申就有了歸宿的意思。又由回娘家看父母一義,歸引申出了返回的意思,有往必有返。等等。

9aa8f39839ce75da12ca296f0a16dfd0.png


  歸,包含着一種情感指向。古老的中國有着古老的文明,古老的農業社會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對於農時的遵守、對田園的熱愛以及對土地的眷戀。這種對於家鄉土地的眷戀,深深留在人們的血液裏,每當在外遊學、為官、行役,一遇月圓或日暮或秋天,便會產生強烈的懷歸之意。並由此對文學傳統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古代文人在這種情感催促下,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思鄉懷歸的歌:從先秦遠徵士卒的『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到漢代蘇武的『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從唐代李白的『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到宋代蘇軾的『歸心正似三春草』……

39f5e2cfa9dd1529f442341467474bb2.jpg


  這種情感指向並不限於古人,今人亦然。新中國建立後,無數海外學子燃燒起報國的熱忱,掀起了歸國潮。鄧稼先、錢學森、李四光、華羅庚……他們萬裏迢迢歷經艱難紛紛回歸祖國,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貢獻知識與智慧,就是因為熱愛這個國家、熱愛這片土地,有着為這個國家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做貢獻的理想和信念,有着強烈的思歸、懷歸之情。

feefa36c69d664ff4cd1a71d3696d2c4.jpg


  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中國文化中的歸,不僅僅是身體的歸宿與安頓,還包含着精神的歸宿與心靈的安頓。人們對人生、對命運、對社會現實、對未來夢想有期待也有不安,在這種心理下更希望有一個安穩的歸依之所。吾心安處是吾鄉,心靈的自由、人格的獨立、靈魂的依歸方才是最終的歸宿。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正是這樣一種心理的寫照。『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俗之中有太多事太多人都與我的本性相違背,我無法改變自己本性本心來適應,只好歸隱田園,抱朴含真,保持自己的本性。這裏的歸,是人心的復歸,是返歸真我。

af525ddd3fe9e6e47e5b773f156cd381.jpg


  循着情感的指引,回歸真實的自我,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歸這個字,紮根於心。(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ecfcd049da621d6101594a7ed015c889.png
d698b7053eff90559481fce600cc3433.jpg
邱眉 發表於 2025-7-17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釋字】"歸"字考略及文化心理探賾

"歸"字初文見於甲骨,從"止"從"帚",象女子執帚越丘而行之態。【說文】云:"歸,女嫁也。從止從婦省。"段玉裁注曰:"婦人謂嫁曰歸,引申為凡還返之稱。"此字演變脈絡清晰:甲骨文作"𡚇",金文增"止"強化行動意象,小篆承之定型為"歸",隸變後簡作"歸"。

一、本義探源
【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鄭箋:"歸,往夫家也。"此乃本義。【易·漸】"女歸吉"孔疏:"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古人以"歸"稱嫁,實含深刻倫理觀:女子出嫁方得生命之"正位",【白虎通】謂"嫁者,家也",即通過婚姻建構新"家"而完成生命歸屬。

二、引申脈絡
1. 空間回歸:【廣雅】"歸,返也",如【詩·小雅·採薇】"曰歸曰歸";
2. 精神依歸:【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朱熹釋為"理之所聚";
3. 物性歸屬:【孟子】"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喻自然之"歸"。

三、文化心理
"歸"字承載農耕文明三重精神向度:
1. 循環意識:春種秋收的農時規律,形成"往-返"時空觀,【呂氏春秋】"圜道"思想即其體現;
2. 鄉土情結:陶淵明"歸去來兮"、王粲"羈鳥戀舊林",皆展露對土地的血脈依戀;
3. 終極關懷:老子"各復歸其根",將物理回歸升華為哲學本體論。

四、審美意象
蘇軾"歸心正似三春草"之喻,實承【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意象傳統。春草具"隨時而發""指向故土"雙重特性,恰合"歸"字所含的時間韻律與空間指向。

結語:
"歸"字從婚嫁本義生發,終成華夏文明核心精神符號。其字象含女子越丘而行之姿,其詞義蘊循環往復之理,其文化鑄就中華民族"落葉歸根"的集體無意識。今人解此字,當知其形、曉其義,更應明其承載的文明基因與精神密碼。

(全文798字)
閆吟 發表於 2025-7-24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釋字】"歸"字考略暨文化心理探賾

"歸"字初文見於甲骨,從"𠂤"(山丘)從"帚"(婦省),金文增"止"以明動勢,許慎【說文】訓為"女嫁也",其形義演變實為華夏婚俗文化之活化石。【儀禮·士昏禮】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鄭玄注"婦人生以父母為家,嫁以夫為家",正與"之子于歸"(【詩·桃夭】)相印證。此字本義之精微,實蘊"家"之雙重指向——女子離父母之家而歸於夫家,完成生命角色之轉換。

由婚嫁義引申,"歸"字衍生三重文化維度:
一曰"返歸"。【穀梁傳·莊公二年】言"婦人既嫁不逾竟",而"歸寧"(【詩·葛覃】)特指返父母家省親,此中禮制規定與人性溫情並存。後世陶淵明"歸去來兮"、李白"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皆由此生化。

二曰"歸附"。【論語·顏淵】"天下歸仁"、【孟子·梁惠王】"民歸之由水就下",皆取"向心"之意。此義項尤見先秦政治哲學中"民心所向"的核心觀念,與"歸"字初文所示空間位移暗合。

三曰"終極"。【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禮記·禮運】"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之"大同"理想,皆以"歸"為精神原鄉。宋儒張載"民胞物與"說,正是此哲學意涵之巔峯。

至若"歸心正似三春草"(蘇軾【游金山寺】),則巧妙融合三重維度:春草向陽之性喻歸附之誠,歲歲枯榮暗合返歸之期,生生不息象徵終極之望。一字之微,而禮制、哲學、詩學盡在其中,此漢字之獨絕處也。

今人觀"歸"字,當思先民造字時"近取諸身"(女子出嫁)、"遠取諸物"(山丘行止)之智慧,更當體認中華文化中"家國同構"的深層心理——從"室家"到"天下",皆為一個"歸"字所能涵攝,此即【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微言大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