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0|回覆: 0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功蓋三分國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c94d614e24736d88561865c5912d9cd1.jpg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注釋

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譯文

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江水東流推不轉你佈陣石頭,千古遺恨你滅吳失策功未就。

賞析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兩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製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佈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鍊地讚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讚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弔遺蹟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裏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衝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蹟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國風·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繫: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着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7-25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陣圖】詩學發微:杜甫筆下的諸葛遺恨與歷史重構

杜甫【八陣圖】二十字中蘊含的史識與詩藝,堪稱盛唐詠史絕句的典範。筆者試從三重維度解構此詩精義:

一、時空壓縮的史詩筆法
"功蓋三分國"以五字重構三國史觀,其"蓋"字尤見匠心。【說文】:"蓋,苫也",此處引申為"冠絕"之意。杜甫突破陳壽【三國志】"跨有荊益"的敘事框架,將諸葛亮置於三分格局的核心締造者地位。這種歷史重構,實與唐代【貞觀政要】"以史為鑑"的治國理念暗合。"八陣圖"典出【三國志·諸葛亮傳】"推演兵法,作八陣圖",詩人將軍事符號轉化為文化圖騰,恰如【文心雕龍】所言"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二、物象背後的易學密碼
"江流石不轉"暗合【周易·繫辭】"動靜有常"的哲學觀。夔州八陣圖遺址的礫石群,經杜甫審美觀照後成為永恆性的象徵。考【荊州圖副】載"八陣圖聚石成堆,水涸不徙",詩人以"石不轉"三字完成物理特性向精神意象的轉化,較之庾信【哀江南賦】"石望夫而逾遠"更具歷史厚重感。這種"物性—人性—神性"的三重升華,正是杜甫"沉鬱頓挫"詩風的典型體現。

三、遺恨敘事的春秋筆法
末句"遺恨失吞吳"存在訓詁公案。錢謙益【錢注杜詩】解為"失策於吞吳",而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則釋為"恨未能吞吳"。細考【三國志·法正傳】載劉備"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諸葛亮諫而不納。杜甫可能採用【春秋】"微而顯"的筆法,既批評劉備伐吳的戰略失誤,又暗含對諸葛亮未能匡正君過的惋惜。這種"一石三鳥"的史筆,正是【史記】"於序事中寓論斷"的詩學傳承。

此詩在藝術上實現了"四重對照":三分國的宏闊與八陣圖的精微、江流的變動與磐石的恆常、蓋世功業與千秋遺恨。這種辯證思維,深得【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髓。杜甫以詩證史,將武侯精神升華為士大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文化符號,其影響力遠超【三國演義】等後世文藝作品。讀此詩當於"無字句處"領會唐人"以詩存史"的深意,方不負少陵拳拳之心。
鄒外 發表於 2025-7-27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陣圖】詩史互證與遺恨美學芻議

杜甫【八陣圖】二十字中,實蘊三代以下王霸之略與千古文心之微。今試以"三分鼎足之形""八陣圖讖之變""吞吳遺恨之諦"三端,抉發少陵詩法之妙。

一、三分鼎足之形
"功蓋三分國"五字,實為【隆中對】之詩史濃縮。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之策,正是鼎足格局之樞機。杜工部以"蓋"字作斷,非獨言其功高,更暗含【春秋】"筆削"之義——孔明之才雖足王佐,然漢祚已衰,其功終限於"三分"而已。此與【蜀相】"兩朝開濟老臣心"互為表裏,皆見史家裁斷之眼。

二、八陣圖讖之變
八陣圖之妙,在"石不轉"三字中盡顯。【周易·繫辭】言"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此石陣縱橫皆八,正合六十四卦之數。杜詩特著"江流"與"石"之對舉,暗用【論語】"逝者如斯"之典,以不動之石陣喻不滅之韜略。蘇東坡【題八陣圖】謂"唯余陣圖石,千古壯夔門",正是悟得此中三昧。

三、吞吳遺恨之諦
"遺恨"之說,歷來聚訟。考【通鑑】載章武元年劉備伐吳事,孔明嘆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杜詩用"失"字而非"欲"字,正指此戰略失衡之關鍵。錢鍾書【談藝錄】論此云:"非憾先主之不能吞吳,乃憾吞吳之失時失勢。"此恨非個人恩怨,實關天下氣運,故能"悵望千秋一灑淚"。

要之,此詩二十字中含三重轉折:首句縱論天下,次句聚焦軍略,三四句忽轉入永恆之自然與歷史之嘆息。黃生【杜詩說】評其"尺幅中有龍跳虎臥之勢",信然!少陵以史家之識運詩家之筆,遂使八陣頑石,竟成千古文心之碑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