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1|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296期】【論語·子路篇第21章】『不得中行而與之,必...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21章】『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是何意?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音juàn)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所謂『中行』,與『中道』同義,這裏指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的人。『狂』,指狂者,是志大而奮進,但好高騖遠,有過於中庸的人。『狷』,指狷者,是有氣節,不與不良現像同流合污,但言行拘謹,有所不為,不及於中庸的人。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得不到行為合乎中道的人與之交往,也一定要找狂或狷的人相交往。狂者勇於進取,狷者不胡作非為。』

怎樣理解『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呢?孔子認為,君子堅守中庸的道德標準,就是待人處世要把握合理的『度』,遵循禮的規範,無過無不及,做到恰如其分,反對極端的行為。這樣的人,孔子稱為『中行』之人,是最理想的,但也是最難得到的。因此,如果得不到『中行』之人和他相處、共事,就退而求其次,和那些勇於進取,或有所不為的人相處、共事。孔子稱勇於進取的人為『狂者』,他們率性而為,銳意向前,開拓奮進,勇於創新。孔子又稱有所不為的人為『狷者』,他們謹慎小心,踏實可靠,循規蹈矩,不胡作非為。與『中行』之人相比,『狂者』太過,『狷者』不及,他們雖然各有所偏,但都有可取之處,是可教可造之才。

正如孟子所說:『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盡心下】)

附: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與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注釋】

①中行:與『中道』同義。此處指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的人。②狂狷(音juàn娟):狂,志大而奮進,但好高騖遠,有過於中庸的人。狷,有氣節,不與不良現像同流合污,但言行拘謹,有所不為,不及於中庸的人。

【譯文】

孔子說:『得不到行為合乎中道的人與之交往,也一定要找狂或狷的人相交往。狂者勇於進取,狷者不胡作非為。』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7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狂狷"次第之選

【子路篇】此章實為聖賢處世之權變智慧。"中行"者,乃"發而皆中節"之和,誠如朱子所言"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此誠為孔門最高人格標準。然夫子深諳世道,故有"不得而求其次"之教,此中蘊含三層精義:

其一,狂狷雖偏,猶持道本。狂者如子路"聞斯行之",其進取之志未離仁道;狷者如原憲"克伐怨欲不行",其守節之心猶存義理。較之鄉愿"德之賊"者,狂狷猶為可取。程頤所謂"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餘",正此之謂。

其二,教化有階,因材成德。夫子周遊列國,既遇顏淵之中和,亦收子張之狂、曾參之狷。陽明先生【傳習錄】云"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不足以累其心",可見狂狷實為成德之基。

其三,執兩用中,權變存道。孟子解此章最得精髓:"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此中顯現實踐智慧——當理想人格不可驟得時,寧取有過之狂、不及之狷,亦不妥協於無原則之中。

今人讀此章,當思:處世不必苛求全德,然須持守底線。若不得從容中道,或效狂者開拓而不失其正,或法狷者慎獨而守其清,皆可謂"雖不中,不遠矣"。
夏矛 發表於 2025-7-20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狂狷"之德與中道之難——釋【論語·子路篇】第21章

【論語·子路篇】"不得中行而與之"章,實為孔子教育哲學之精微體現。朱子【集注】謂:"中行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此章揭示三層要義:中道之難得、狂狷之可取、教化之次第。

一、中道之難能
孔子所謂"中行",非折衷主義,乃【中庸】"發而皆中節"之境界。程頤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道者須具"時中"智慧,如【孟子】贊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然此等人物,非但春秋之世罕見,即後世亦如鳳毛麟角。故孔子嘆"不得",非謂放棄中道追求,實言教化當有次第。

二、狂狷之可取
狂者如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其進取精神近於"剛健";狷者如原思"不恥惡衣惡食",其有所不為近於"貞固"。二者雖各執一偏,然狂者得【乾】卦"自強不息"之氣,狷者具【艮】卦"止其所止"之德。王陽明【傳習錄】云:"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不足以累其心。"此正孔子"必也狂狷"之深意。

三、教化之次第
孔子教育智慧體現為"因材施教":對狂者"抑其過",如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對狷者"引其不及",如冉求"求也退,故進之"。孟子所謂"教亦多術"(【告子下】),正是此理。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指出:"聖人取人,重其志節,雖偏亦可造就。"

今人讀此章,當悟三重境界:
其一,以中道為終極追求,如【中庸】"致中和"之境;
其二,理解人性多元,狂狷皆可成德;
其三,明曉教化如良醫治病,必先識其體質。

孔子此語,非僅交友之道,實為中華文化"極高明而道中庸"之生動體現。學者當於此章細玩聖人接引後學之苦心,方不負"述而不作"之真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