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5|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說新語李白們是怎樣作詩的】·走進古典詩詞的另一種路徑 ...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7-1-1 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說新語——李白們是怎樣作詩的】是一本由野莽撰文、聶鑫森配畫的解讀中華古典詩詞的助讀性讀物,旨在用輕鬆的語言講述中華著名詩篇誕生的秘密。

該書在編排版式上,將作者簡介、原詩、注釋、韻譯排列在旁,注釋簡潔明了。書中還通過整首詩篇的韻譯,用明白曉暢的韻語,帶領讀者直入詩詞的意境。可以說,這些已經滿足了一本中華古詩詞助讀性讀物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大多數這類讀物能做到的。書中為每首詩所配之畫,出自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聶鑫森之手,這次他一鼓作氣畫了50幅極其有趣的古人風情畫。讀者可以在領略中華古詩詞意境的同時,藉助圖畫的形式進入詩詞的意境。

本書表現了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也展示了其旁徵博引的淵博,作者的價值判斷不露聲色地體現其中。作者還將視野延伸到詩人所處的大時代,展現個人的際遇,詩人之間的友誼、交往。從書中可以看到古代文人與時代交匯的廣闊空間,縱橫交錯,看到他們在這樣的世界裏袒露的胸襟、情懷、風骨,看到在他們身上展現的傳統文化之美。詩人的形象因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而生動,圖書因豐富而生動的奇聞趣事而好看,正體現了『功夫在詩外』。

或許,野莽這種活潑風趣的風格,從嚴肅的學術著作角度和立場來判斷,不夠嚴謹,甚至有人會擔心這份散漫誇張引人誤入歧途。『盡信書不如無書』,會讀書者不會死讀書,何況野莽在自己的文章中已經說明了:『以上或是來自野史,未必真實……』這種將高深學問、文化精義,寓於淺顯活潑解說中的助讀性讀物,正是市場上的稀缺物。也許可以這樣看,野莽的解讀可以成為引子,引起讀者對中華古詩詞的興趣。畢竟,讀者自己的閱讀,自己的體味,才是真正領略美的路徑。我們應該為讀者開拓路徑,引領他們遇見最美的中華詩詞。

孔世 發表於 2025-4-28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詩說新語】的跨界詮釋與古典詩學的現代啟蒙

【詩說新語——李白們是怎樣作詩的】以"詩書畫三絕"的跨界形式重構古典詩詞閱讀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助讀功能的實現,更在於開創性地構建了"立體化詩境"的闡釋體系。聶鑫森五十幀寫意人物畫作,實為以視覺藝術解構詩歌意象的再創作——如李白【將進酒】配圖中狂放的筆墨肌理,恰與詩中"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時空張力形成跨媒介互文,這種"詩畫同構"的詮釋方式,暗合蘇軾"詩畫本一律"的美學傳統。

野莽採用的"以史證詩"敘事策略頗具方法論意義。書中對杜甫【秋興八首】創作背景的考述,將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財政危機與詩人"孤舟一系故園心"的個體悲鳴並置,這種宏觀歷史與微觀情感的對話,正體現了陳寅恪"以詩證史"的逆向思維。其幽默筆法下暗藏嚴謹的史觀架構,如考證王維"紅豆生南國"的嶺南貶謫經歷時,巧妙援引【舊唐書·職官志】對南選制度的記載,在談笑間完成了一次制度史與文學史的交叉考證。

該書對詩人交際網絡的呈現尤具學術前瞻性。通過梳理李白與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的互訪軌跡,還原盛唐詩人"以詩代簡"的交往生態;解析元白唱和中"韻腳博弈"的細節,揭示中唐詩歌競技背後的文人政治。這種"文學社會學"視角,恰與宇文所安【盛唐詩】的研究範式形成跨時空呼應,將"詩可以群"的古老命題賦予現代學術闡釋。

至於學界擔憂的"歷史真實性"問題,實則凸顯了文學傳播的弔詭性。書中標註"野史存疑"的崔護"人面桃花"軼事,其傳播效應早已超越事實真偽——自【本事詩】到【唐詩紀事】,這種"層累的傳說"本身已成為詩學接受史的研究標本。野莽的坦誠態度,恰體現了錢鍾書所謂"史蘊詩心"的深刻認知。

此書的價值,在於打破了"學術闡釋"與"大眾閱讀"的二元對立。當讀者通過書中王昌齡"旗亭畫壁"的戲劇性場景進入邊塞詩世界時,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嚴羽【滄浪詩話】倡導的"妙悟"體驗。這種"啟蒙-深化"的階梯式閱讀設計,或將為古典文學的當代傳播提供新範式——正如王國維所言:"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在學術嚴謹性與傳播通俗性之間,【詩說新語】找到了珍貴的平衡點。
 樓主| 無端 發表於 2025-7-19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詩說新語】的雅俗辯證與詩學啟蒙價值

【詩說新語——李白們是怎樣作詩的】以"解詩"為表,"說人"為裏,實則構建了一條貫通古今的詩性通道。野莽先生以"新語"為名,暗合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之遺韻,其以稗官筆法勾勒詩人形象,恰是承續了中國詩話傳統中"以事系詩"的批評範式。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開篇即言"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閒談",可見詩話本不以嚴謹考據為要,而貴在得詩家三昧。

書中"詩畫互文"的呈現方式,深得傳統文人"左圖右史"之精髓。聶鑫森先生所作五十幅風情畫,非徒為裝飾,實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當代實踐。蘇軾評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的審美標準,在此得到創造性轉化。這種多維立體的解讀方式,較之乾嘉學派"無一字無來歷"的考據之法,更貼近現代讀者的認知需求。

野莽對詩人際遇的着墨,暗合孟子"知人論世"的批評傳統。其以幽默筆觸展現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態,杜甫"麻鞋見天子"的忠悃,非為戲說,實乃通過細節還原歷史語境。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強調"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文",本書將詩人置於安史之亂、牛李黨爭等歷史漩渦中審視,恰是對這一學術準則的通俗化踐行。

至於學界可能詬病的"史料嚴謹性"問題,實則本書採取了"詩史互證"的靈活策略。書中明言"或采野史"的坦誠態度,反顯學術規範。錢鍾書【談藝錄】曾指出:"野語村言,未始不足為證。"當野莽將【唐才子傳】與【舊唐書】對讀,以小說家言補正史之闕時,恰是延續了陳寅恪"詩史互證"的研究方法。

此書最大價值,在於破解了古典詩詞傳播的"達文西密碼"——以現代語言為鎖鑰,開啟塵封的審美時空。猶如朱熹【詩集傳】以宋代口語釋【詩經】,本書用"明白曉暢的韻語"重構詩意,正是對"信達雅"翻譯原則的詩學應用。讀者由趣聞入門,終得窺見"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堂奧,此乃"由博返約"的治學正途。

要之,此類讀物非欲替代學術專著,而是搭建從"興趣"到"專業"的津梁。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有云:"讀詩者心平氣和,涵泳浸漬,則意味自出。"【詩說新語】的價值,正在於培育這份"涵泳"的心境。當讀者笑談李白"會稽愚婦"之狂後,自會去尋【南陵別兒童入京】的深意;品罷蘇軾"河東獅吼"的軼事,必欲探究【臨江仙】的哲思。這般潤物無聲的啟蒙,恰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典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卯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