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2|回覆: 2

[成語典故] 力不從心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21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力不從心】相關人物

班超(32年—102年),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

【力不從心】涵義

心裏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力不從心】出處

【後漢書·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力不從心】辨析

【力不從心】讀音:lì bù cóng xīn

【力不從心】近義詞:無能為力、心餘力絀、力所不及

【力不從心】反義詞:隨心所欲、力所能及、得心應手

【力不從心】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用于謙辭

【力不從心】造句

1、真抱歉!不是不肯幫忙,實在力不從心

2、他想把兒子送出國留學,但實在力不從心

3、對我來說,編輯辭典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

4、大概是上了年紀,爬起樓來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5、年紀漸大,要做的事還很多,但常感到力不從心

6、這個單位弊病沉痾已久,改革起來令我覺得力不從心

7、火災發生時,我心裏知道要趕快跑,但是我就是力不從心

8、大概因為上半場太激烈了,以致下半場時,雙方踢球都已力不從心

9、每個人身體都要健壯,否則要拼遠大前途時,只得感嘆力不從心了。

10、古人說:「近來懶上樓。」我這才領略,原來那是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力不從心】成語典故:

東漢時,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領幾十個人現使西域,屢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經過了27個年頭,年事已高,身體衰弱,思家心切,於是就寫了封信,叫他的兒子捎至漢朝,請求和帝劉肇把他調回。

此信未見反應。他的妹妹班昭又上書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信中有這樣的幾句話:“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齡最大,現在已過花甲之年,體弱多病,頭髮已白,兩手不遂,耳朵不靈,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暴亂事件發生,班超的氣力,不能順從心裏的意願了,這樣,對上會損害國家的長治之功,對下會毀壞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實在令人痛心呀!”和帝劉肇被深深地感動了,馬上傳旨調班超回漢。班超回到洛陽不到一個月,就因胸脅病加重而支世,終年71歲。

【力不從心】成語接龍:

力不從心→心忙意急→急拍繁弦→弦無虛發→發無不捷→捷報頻傳→傳道受業→業業矜矜→矜持自負→負材矜地→地老天荒→荒淫無度→度己以繩→繩墨之言→言簡意深→深切着明→明揚仄陋→陋巷簞瓢→瓢潑大雨→雨約雲期→期頤之壽→壽終正寢→寢不安席→席履豐厚→厚貌深文→文章宗工→工力悉敵→敵國外患→患得患失→失魂喪魄→魄散魂消→消愁解悶→悶悶不樂→樂不可支→支紛節解→解紛排難→難鳴孤掌→掌上觀紋→紋絲不動→動如脫兔→兔死鳧舉→舉直錯枉→枉費心計→計上心頭→頭上安頭→頭昏眼花→花天酒地→地廣人希→希旨承顏→顏筋柳骨→骨化形銷→銷聲匿影→影只形單→單見淺聞→聞名喪膽→膽裂魂飛→飛蒼走黃→黃童白顛→顛來播去→去故納新→新昏宴爾→爾雅溫文→文房四藝→藝高膽大→大法小廉→廉而不劌→劌心怵目→目語額瞬→瞬息千變→變化如神→神施鬼設→設心處慮→慮周藻密→密密層層→層見疊出→出處語默→默而識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錯→錯彩鏤金

沙舟 發表於 2025-3-27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力不從心"之境與班超之志】

"力不從心"一語,典出【後漢書·西域傳】,其意蘊遠超字面。班超投筆從戎時年四十,及至晚年上疏乞歸,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正是此境寫照。考其本義,實含三重境界:

一曰 生理之限。班超經營西域三十載,老病交侵時仍"耳目不聰明",此乃自然規律。今人所謂"年紀漸大,爬樓力不從心",恰如【黃帝內經】所言"年四十而陰氣自半",當效法班超"老當益壯"之志,知限而不屈。

二曰 時勢之困。漢廷"大兵未能得出"致班超獨撐危局,恰似今人面對積弊改革之難。然觀班超以三十六人定鄯善,可知"力"非純指物力,更在智謀與魄力。

三曰 精神超越。班超臨終猶念西域安危,其"力"雖衰而"心"未改。此境最合【周易】"天行健"之義——承認客觀局限,卻保持主觀進取。

今人用此語,多作謙辭,然須知班超故事啟示:真正的"力不從心",非消極之嘆,乃清醒認知後的戰略調整。故【菜根譚】云"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誠為應對此境之要訣。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5-13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力不從心"的哲學意蘊與歷史鏡鑒】

"力不從心"作為漢語成語的精粹,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表達,更蘊含深刻的生命智慧。考其本源,【後漢書·西域傳】所載班超典故,實為中華文明對人力有限性的深刻認知。班超以花甲之年戍守西域,其"氣力不能順從心裏意願"的慨嘆,恰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的悲壯註腳。

從哲學維度審視,"力不從心"揭示了主體意志與客觀能力的永恆矛盾。王弼注【老子】云"力不能及,強為之者傷",正與此成語形成互文。儒家強調"盡己之謂忠",但當肉體衰微如班超"扶杖乃能行"時,這種張力便達到極致。班昭上書所言"損國家累世之功,棄忠臣竭力之用",更將個體困境上升至家國倫理層面。

在當代語境中,"力不從心"的現代性轉化值得深思。當這個成語用於描摹改革困局(如例句6)或身體衰退(如例句4)時,實際上延續了傳統智慧對"時"與"勢"的辯證思考。【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提示我們在承認力有不逮時,更需懂得"知止不殆"的進退之道。

班超故事的深刻性,在於展現了中國士人面對極限時的雙重態度:既有力求卸任的務實,又有"不敢望到酒泉郡"的謙卑。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義"的處世哲學,恰是成語"力不從心"超越語言工具性的人文價值所在。當我們使用這個成語時,實則在延續一種古老而永恆的生命對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