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0|回覆: 0

[成語典故] 水落石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9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水落石出】相關人物

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水落石出】涵義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後多比喻事情終於真相大白。

【水落石出】出處

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宋· 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辨析

【水落石出】讀音:shuǐ luò shí chū

【水落石出】近義詞:真相大白、原形畢露、撥雲見日、內情畢露。

【水落石出】反義詞:匿影藏形、撲朔迷離、不明真相。

【水落石出歇後語】:大海退了潮——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含褒義

【水落石出】造句

1、目前你蒙冤受屈,但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2、不過我卻關心着另外一件事情,倒很想把它弄得一個水落石出

3、這件事很快就被公安叔叔們查了個水落石出

4、這件事,我們一定要搞個水落石出,不能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5、他發現自己想一口氣讀完,看個水落石出才罷手。

6、只要我們知道了他是誰,整個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7、經過一段時間內的明查暗訪,事情終於水落石出了。

8、這件奇案,舉國轟動,警方一定會查個水落石出

9、這個案子法官以旁敲側擊的方法問案,案情終於水落石出

10、你必須把這件事情搞個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成語典故:

宋神宗當皇帝的時候,採用王安石的變法政策,蘇軾因不贊成新法,和王安石辯論。那時王安石很為神宗所器重,他不願屈服權貴,被貶到湖北當團練副使,他在黃州的東坡地方,建築了一間居住,所以又稱蘇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蘇東坡喜歡山水,時時出去遊玩。赤壁是三國時東吳和蜀漢聯軍大破曹操的地方;但赤壁在湖北有三處,一在漢水之側,竟陵之東,即復州;一在齊安之步下,即黃州;一在江夏之西南一百裏,今屬漢陽縣。江夏西南一百裏之赤壁,正是曹公敗處,東坡所游之赤壁在黃州漢川門外,不是曹公失敗的地方,東坡自己也知道,他先後做了兩篇赤壁賦,只是借題發揮而已,名同地異,因他的才思橫溢,文筆流利,寫得惟妙惟肖,使後人對於赤壁這地方,都懷有嚮往的心情,在【後赤壁賦】中,他有這樣幾句“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水落石出】成語接龍:

水落石出→出於意外→外寬內深→深思遠慮→慮周藻密→密不通風→風檣陣馬→馬馬虎虎→虎視耽耽→耽驚受怕→怕風怯雨→雨零星散→散陣投巢→巢傾卵覆→覆盆之冤→冤天屈地→地動山摧→摧陷廓清→清灰冷火→火耕流種→種玉藍田→田連仟伯→伯勞飛燕→燕雁代飛→飛禽走獸→獸困則噬→噬臍何及→及賓有魚→魚生空釜→釜中之魚→魚龍變化→化日光天→天差地遠→遠謀深算→算盡錙銖→銖積錙累→纍瓦結繩→繩先啟後→後擁前呼→呼天叫地→地下修文→文武兼備→備而不用→用舍行藏→藏鋒斂穎→穎悟絕人→人窮志短→短褐不全→全智全能→能文能武→武爵武任→任重至遠→遠溯博索→索隱行怪→怪力亂神→神魂飛越→越人肥瘠→瘠牛羸豚→豚蹄穰田→田月桑時→時乖命蹇→蹇人上天→天壤王郎→郎才女貌→貌合形離→離析渙奔→奔逸絕塵→塵羹塗飯→飯來張口→口不二價→價等連城→城下之辱→辱國喪師→師嚴道尊→尊無二上→上援下推→推亡固存→存亡續絕→絕倫逸群→群分類聚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21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水落石出"的文學意境與哲學意蘊】

"水落石出"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其審美價值與哲學內涵遠超出一般成語的範疇。此語最早見於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水落而石出"的四季描摹,至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方臻至化境。東坡居士以簡馭繁的筆法,不僅勾勒出冬夜赤壁的物理實相,更暗喻着認知世界的辯證法則。

從文學技法論,此語體現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審美追求。歐陽修在滁州山水間體察四時變化,將"水落石出"納入自然時序的有機組成;蘇軾則通過江岸夜遊的特定場景,使自然現象升華為心靈觀照的媒介。值得注意的是,【後赤壁賦】中此語出現的語境——"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視覺震撼與"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的時空慨嘆,共同構成了情景理交融的審美範式。這種將物理現象、情感體驗與哲理思考熔於一爐的表現手法,正是宋代文人"以文為詩"的典型體現。

就哲學維度而言,"水落石出"暗合【周易】"剝極必復"的變易思想。水勢漲落隱喻世事浮沉,石體隱現象徵真理顯晦。蘇軾歷經"烏台詩案"的政治風波,其"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的超然,與"水落石出"的意象形成精神共鳴。這種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維躍遷,體現着中國哲學"觀物取象"的認知傳統。

在當代語境中運用此語,當注意其三重境界:表層指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中層喻真相大白的認知過程,深層則蘊含對事物本質的執着追尋。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的"兩賦一詞",正是通過"水落石出"般的層層剝離,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澄明之境。這種由外而內、由現象到本質的認知路徑,對當今時代仍具啟示意義。

要之,"水落石出"非僅修辭之巧,實乃熔鑄了文學審美、哲學思辨與生命體驗的文化結晶。讀東坡之文,當於此等細微處見其精神。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21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水落石出"的意象流變與蘇軾的哲學詮釋】

"水落石出"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意象,其演變過程體現了宋代理學影響下的自然觀照方式。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首創此語時,尚停留在對山間四時的客觀描摹;而至蘇軾【後赤壁賦】,則已升華為融合人生體悟的哲學命題。這種語義的嬗變,恰是宋代文人"格物致知"思維方式的典型體現。

考蘇軾【後赤壁賦】創作背景,元豐五年(1082年)正值"烏台詩案"後謫居黃州時期。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表面寫冬夜赤壁之景,實則暗含雙重隱喻:其一,以水文變化喻政治風雲,暗指新黨舊黨之爭終將真相大白;其二,以石之本質顯現,寄託"復見天地心"的理學追求。這種將自然現象人格化的書寫,正是蘇軾"萬物靜觀皆自得"哲學思想的具體實踐。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水落石出"的語義結構頗具深意。"水"屬陰柔變動之物,"石"為陽剛恆定之體,二者構成【周易】"既濟"卦象。蘇軾在【東坡易傳】中特別強調:"水石相激而理見",這種認知與程頤"體用一源"之說遙相呼應。故後世用此成語多含撥雲見日之褒義,實源於宋代理學家對"理在氣先"的普遍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對"水落石出"的運用,較之歐陽修更顯辯證思維。【醉翁亭記】將其列為四時景象之一,而蘇軾則通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追問,賦予其歷史縱深感。這種處理方式,使自然意象具備了認識論價值,為成語的抽象化奠定了哲學基礎。

今人使用此語,當知其中蘊含的認知邏輯:真相的顯現如同水退石現,既是客觀規律使然,亦需主體格物之功。蘇軾在黃州期間的【答李端叔書】中言"自得罪後,深自閉塞",正是以"水落"般的退守姿態,終得"石出"式的精神超越。這種處世智慧,或許才是成語歷久彌新的深層原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