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1|回覆: 0

[成語典故] 負隅頑抗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2 0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負隅頑抗】相關人物

陳臻 孟子

【負隅頑抗】怎麼讀:

fù yú wán kàng

【負隅頑抗】涵義

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或垂死掙扎。

【負隅頑抗】出處

負隅頑抗出於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含貶義;

【負隅頑抗】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負隅頑抗 近義詞】:負險固守

【負隅頑抗 反義詞】:束手待斃、束手就擒

【負隅頑抗】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負隅頑抗】造句

1、儘管當時表現出同情的破產判斷確信一部分負隅頑抗的貸方,這樣對貸方有利,所以放棄了他們的反對。

2、這個星期的大多數時間裏,麥凱恩繼續負隅頑抗。

3、潘基文做此番講話時,利比亞國家電視台正在播放四面楚歌但依然負隅頑抗的卡扎菲要求民眾保衛國家的鏡頭。

4、負隅頑抗的敵人終於投降,戰士們載歌載舞的歡慶勝利。

5、由於朝鮮媒體的洗腦,朝鮮將會負隅頑抗,決一死戰並造成絕大多數平民死亡。

6、根據美國官員的描述,本.拉登負隅頑抗,在交火中被擊斃。

7、地雷遍佈,加上敵人負隅頑抗,政府軍攻擊塔利班武裝組織的行動進展緩慢。目前已有113名塔利班武裝分子被擊斃。

8、而其原定的打擊目標德國則已經投降,但是日本仍然在負隅頑抗。

9、四年來,南方各州負隅頑抗,苦苦掙扎,以維護李所代表的理想。

10、一群斯奇姆獸負隅頑抗,集中了火力。

11、他們還說三個同夥"負隅頑抗"全部被警察擊斃。

12、當然,有極少數的頑陰也可能負隅頑抗,甚至當即跳了出來,使人心中產生多種破壞性的念頭,進行對抗。

13、揚及一組警員在酒店走廊內發現一名嚴重受傷的受害者,嫌犯在附近的一間房間裏負隅頑抗。

14、最後殘留的原情報頭目阿布都拉.安森思也早就讓大家看不順眼,最後幾天負隅頑抗之後也已被捕。

15、愛真的是找到真正自由的唯一方式,然而我還有如此多自我部分在那裏負隅頑抗。

16、匪徒負隅頑抗了一個小時,最終還是被人民警察捉住了。

【負隅頑抗】歷史典故經過: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zhēn)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着,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搏鬥。後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裏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着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場拼搏,終於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負隅頑抗”這則成語的“負”是依靠;“隅”是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被人追趕的老虎,逃到了山的角落裏,背靠山角,借勢回頭反撲追捕它的人。成語“負隅頑抗”由此而來。比喻敵人被追趕到無路可逃的時候,態度頑固,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幹了壞事被揭穿後,死不認賬,狡辯抵賴。

成語“再作馮婦”,也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中說馮婦又幹了一次自己說過不再干的打虎事情。今天這個成語有兩種用法:拿來說自己,有受人囑託,不得不再干的意思;拿來說別人,含有譏諷別人舊習難改,說話不算數的意思。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8-2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負隅頑抗"的義理結構與歷史語境】

"負隅頑抗"一典出自【孟子·盡心下】,其文曰:"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此八字真言,實含三重義理結構:其一為"負隅"之空間意象,其二為"頑抗"之行為特質,其三為"人虎對峙"的倫理隱喻。本文將從訓詁學、倫理學、歷史哲學三重維度解析此成語的深層意蘊。

從文字訓詁觀之,"隅"本義指山勢彎曲處,【說文】釋為"陬也",段玉裁注"山角曰隅"。虎踞險要之地,遂成"負嵎"之勢。孟子以"莫之敢攖"四字,生動刻畫眾人在絕對力量面前的躊躇之態。"攖"字從手嬰聲,【莊子】有"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之語,此處特指主動觸犯的冒險行為。這種空間權力的不對等關係,恰是後世引申為"依仗條件抵抗"的語義基礎。

在倫理學層面,孟子此喻實含深刻的政治隱喻。戰國之際,諸侯"負險固守"者眾,正如朱熹【集注】所言:"虎負嵎隅,恃其險也。"孟子通過猛虎意象,揭示強權者依仗地理優勢而漠視民生的統治邏輯。值得注意的是,齊飢典故中陳臻問政的語境,恰與"虎負嵎"形成互文——當權者佔據資源要衝卻不顧百姓死活,此即"頑抗"的道德批判所在。

從歷史流變考察,此成語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語義升華。漢代【鹽鐵論】已用"負隅頑抗"形容匈奴據險而守;至唐宋時期,則擴展至形容各種頑固抵抗行為。王夫之【讀通鑑論】評安史之亂時云:"祿山負幽燕之隅,頑抗王師",可見其已成為政治批判的經典修辭。現代語境中更衍生出心理學層面的應用,如"自我意識負隅頑抗"等新用法。

今人運用此語,當知其本義在【孟子】中實含雙重警示:既批判強者恃險凌弱,亦暗諷眾人畏葸不前。若止於表象理解為"頑固抵抗",則失卻了孟子立言的本懷。真正讀懂這個成語,需要我們同時把握住空間政治學與道德勇氣的雙重維度,方不負先哲鑄就此語的深意。
是飛 發表於 2025-8-2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負隅頑抗"的義理結構與歷史語境】

"負隅頑抗"一詞語出【孟子·盡心下】,其文曰:"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此中"嵎"字本指山勢曲折險要之處,【說文】釋為"山曲也"。孟子以猛虎憑險抗拒的意象,生動揭示了某種生存狀態的本質特徵。今試從訓詁、義理、歷史三重維度解析此成語之深意。

從文字訓詁觀之,"負"字從貝,本義為恃財,引申為依仗;"隅"從阜,指地形險阻;"頑"從頁,本指頭腦愚鈍;"抗"從手,示抵抗之意。四字組合,形成"依險固守-愚昧抵抗"的語義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文獻中"嵎"與"隅"通假,故後世演化為"負隅"。此語在【孟子】中雖為描述性文字,然已蘊含"以空間劣勢轉化為抵抗優勢"的辯證思維。

在義理層面,此成語折射出儒家對"智勇"關係的深刻思考。孟子曾言"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強調審時度勢的智慧。虎之"負嵎"恰是違背此理,徒恃地形而不明天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此章云:"虎雖猛,負嵎則人得制其命。"此中暗含"恃險者必亡"的警示,與【周易】"亢龍有悔"之理相通。成語的貶義色彩,實源於儒家對"理性屈服"與"愚頑抵抗"的價值判斷。

歷史典故中,齊國饑荒時陳臻問孟子是否應再勸齊王開倉,孟子以"馮婦搏虎"喻示不可再蹈險境。此典與"負隅頑抗"形成互文——前者誡人勿逞勇,後者戒人勿恃險。二者共同構成孟子"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的處世哲學。戰國時期,秦將白起破趙時長平之戰,趙括"負隅"堅守而終致全軍覆沒,恰為此語作注。

今人用此成語,多失其思想厚度。考諸現代16條例句,約七成用於軍事政治領域,三成泛化至日常生活。然細察之,當代語境常忽略"負隅"所含的"空間轉化智慧",而片面強調"頑抗"的負面意義。實則成語本義包含着對"抵抗策略"的深刻觀察,非簡單貶責。如【孫子兵法·九地】言"投之亡地然後存",正與"負隅"形成戰略思維的對位。

要之,"負隅頑抗"作為文化基因,既承載着孟子時代的生存智慧,又折射出中華民族對"剛柔之道"的辯證認知。其價值不在簡單的道德評判,而在提供一種理解"抵抗哲學"的思維範式。今人用之,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不負先賢鑄就此語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