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8|回覆: 0

[成語典故] 殘杯冷炙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8-28 0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殘杯冷炙】相關人物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殘杯冷炙】涵義

殘:剩餘;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飯菜。也比喻別人施捨的東西。

【殘杯冷炙】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

【殘杯冷炙】辨析

【殘杯冷炙】讀音:cán bēi lěng zhì

【殘杯冷炙】近義詞:殘羹冷炙

【殘杯冷炙】反義詞:山珍海味

【殘杯冷炙】用法:聯合式;作賓語

【殘杯冷炙】造句

1、做人不可攀結權貴,靠人施捨,以受殘杯冷炙之辱。

2、小時候,他經常為大戶人家打工,討些殘杯冷炙充飢度日。

3、如僅有品牌卻不能成為名牌,市場留給自己的也只能是殘杯冷炙

4、學校食堂開飯時間有限,去晚一點就只剩些“殘杯冷炙”,這種情況下只能吃外面的東西了。

5、沒有卓有實效的活動組織,陶博會已經淪落成收拾廣交會殘杯冷炙新品牌哄搶新經銷商的雞肋。

6、學生張力說,在北京呆了兩個多月,吃的飯菜都是客人剩下的殘杯冷炙,偶爾才能吃上水煮白菜涼拌黃瓜。

7、在亞特蘭大的Ecco餐廳,服務員不會將食物殘渣掃進垃圾箱,他們會把這些殘杯冷炙倒進一個5加侖的木桶,製成堆肥。

8、三日前,對着殘杯冷炙實在難以下咽的蕭袞闖入了伙房,看着滿屋的炊金饌玉,立時按捺不住大快朵頤橫掃各式江陵名菜。

9、貝理雅否認美英之間是一種“交換”關係,也否認“美國經常拋給我們一些殘杯冷炙”作為回報的說法。

10、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

【殘杯冷炙】成語典故:

北齊的文學家顏之推,學識淵博,他有一部【顏氏家訓】傳世,內容是以儒家的傳統思想作為立身治家之道。這部著作,對後世不少學者為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顏氏家訓】中有一處告誡說,不能因為有點稱讚,你就去受權貴驅使;處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權貴施捨的屈辱。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有一段時間就被迫在顏之推提到過的這種悲辛的處境裏生活。

杜甫從小聰明好學,志高務實,但一直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早已盛負詩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長安的大道。考試完後,杜甫覺得文章寫得得心應手。但他哪裏知道,主持這次考試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選用賢才,而對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概採取排斥的態度。

杜甫沒有料到自己會應試失敗,內心非常痛苦,對前途悲觀失望。從此,他流落長安,以“賓客”的身份出入於達官貴人之家,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時常陪王公大臣宴飲,席間吟詩賦辭助興。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生計,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權貴們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

【殘杯冷炙】成語接龍:

殘杯冷炙→炙雞漬酒→酒食徵逐→逐浪隨波→波波碌碌→碌碌無聞→聞一知十→十日之飲→飲水啜菽→菽水承歡→歡欣若狂→狂濤巨浪→浪蕊浮花→花說柳說→說來說去→去住兩難→難分難捨→舍本求末→末大不掉→掉三寸舌→舌端月旦→旦種暮成→成年古代→代代相傳→傳龜襲紫→紫綬金章→章決句斷→斷梗飄萍→萍水相逢→逢場遊戲→戲綵娛親→親密無間→間不容息→息跡靜處→處安思危→危迫利誘→誘敵深入→入竟問禁→禁網疏闊→闊步高談→談何容易→易於反掌→掌上明珠→珠沉滄海→海誓山盟→盟山誓海→海沸山裂→裂石流雲→雲集景從→從善如流→流移失所→所向披靡→靡然鄉風→風月無邊→邊塵不驚→驚濤怒浪→浪酒閒茶→茶餘飯飽→飽練世故→故人之意→意興盎然→然糠自照→照人肝膽→膽大如斗→斗唇合舌→舌尖口快→快刀斬麻→麻木不仁→仁心仁聞→聞風而至→至死不二→二仙傳道→道長爭短→短刀直入→入土為安→安良除暴→暴殞輕生→生生不息→息交絕遊→遊戲翰墨

【殘杯冷炙】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要想取得發展,必須建立起一套開放的人才流動與競爭機制以及公正的人才錄用體系。否則,將導致人才大量流失。

dunbar 發表於 2025-6-30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殘杯冷炙"的倫理意蘊與士人風骨】

"殘杯冷炙"一詞,語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其字面指代食余之饌,深層則隱喻人格屈辱之境。顏氏所謂"見役勛貴,處之下坐"的訓誡,實為士大夫立身處世的重要倫理準則。此四字雖簡,卻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士人尊嚴與人格獨立的深刻思考。

考其詞源,"殘杯"指飲余之酒,"冷炙"謂食剩之肉。顏之推以此物象喻指依附權貴所得之微薄賞賜,其貶義色彩昭然若見。唐代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之句,正是對此境遇的生動寫照。杜子美長安十載,困守京華,雖曾"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然終不肯折節事權貴,其詩作中反覆出現的"殘杯"意象,實為士人堅守節操的精神投射。

細究此語倫理內涵,可見三重境界:其一為物質層面的生存窘迫,此乃表象;其二為人格尊嚴的自我維護,顏氏所謂"不可令有稱譽"正是此意;其三為精神獨立的終極追求,杜甫"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即其體現。三者層層遞進,構成傳統士人"貧賤不能移"的道德準則。蘇軾【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曠達,恰與"殘杯冷炙"形成精神對照。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其物質匱乏之義,而忽略其精神警示。觀當代社會,或有為五斗米折腰者,或有趨炎附勢者,較之古人"不食嗟來之食"的氣節,豈不愧怍?顏之推的訓誡在今日仍具現實意義:人格尊嚴的維護,不在物質多寡,而在精神是否獨立。

【禮記·檀弓】載齊大飢,黔敖施食,呼"嗟!來食",餓者終不食而死。此典故與"殘杯冷炙"異曲同工,皆昭示:士之節操,寧守清貧而不受辱。吾輩研習國學,當由此語入,體會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的精髓,於浮華世間守其本心,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7-24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殘杯冷炙"的倫理意蘊與士人風骨】

"殘杯冷炙"一詞,初見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其文曰:"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此語道破了中國古代士人面臨的核心倫理困境——在功名誘惑與人格尊嚴之間的艱難抉擇。細究之,此成語實包含三重文化意蘊。

其一,物質層面的生存隱喻。"殘杯"指餘瀝之酒,"冷炙"謂已涼之肉,合指權貴宴飲後的剩餘食物。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寫照,正是唐代寒士依附豪門的真實生存狀態。這種物質依賴關係,本質上構成了對士人精神的隱性壓迫。

其二,精神層面的尊嚴考驗。顏之推所謂"見役勛貴"之誡,實承【孟子·告子上】"富貴不能淫"之訓。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別強調:"士之貧賤,當固其守。"接受殘杯冷炙不僅關乎溫飽,更是對"士志於道"這一根本價值的挑戰。杜甫雖歷盡饑寒,仍堅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正是對此種風骨的最佳詮釋。

其三,社會層面的權力結構折射。此成語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主—客"關係的殘酷性。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論及:"古之仕者,不卑小官。"而現實中,寒門士子往往淪為權貴的文學清客,如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所載諸多文人依附嚴嵩之事,恰是"殘杯冷炙"現象的歷史延續。

當今社會雖無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但知識人在資本與權力面前的異化危機依然存在。顏之推的警示與杜甫的實踐,共同構建了一種文化基因:真正的士人精神,當如【周易·乾卦】所言"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在物質誘惑面前保持精神的獨立性。這種文化基因,對於構建現代知識分子的倫理自覺,仍具有重要的鏡鑒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未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