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5|回覆: 2

[思維啟發] 異域風情本土文化同堂爭艷 雲南文博會打造文化盛宴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15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昆明8月13日電(記者張勇、任維東)8月11日,以『文化創造財富·創意提升價值』為主題的創意雲南2016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昆明拉開帷幕,展示了雲南特色文產發展豐碩成果,為雲南省文化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專業的宣傳、交流、交易平台。

本屆文博會由雲南省文產辦主辦,為期5天,共設有七大展館、九大主題活動,吸引了國內外近千家文產企業參展。在國際(境外)館內,有馬來西亞的咖啡、老撾的紅木文化、泰國的皇家乳膠製品……市民不用出遠門,就能近距離欣賞、購買到這些異國風味濃郁的特色商品。

在州市主題館內,來自省內16個州市的200餘家企業,攜帶着本地最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創意產品、地方特產等亮相,如建水紫陶、東川羊毛氈及純手工銅工藝品等,品類繁多、工藝精湛、特色突出。

博物文創館則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7家博物館以鎮館之寶為靈感創作的特色產品,其中包括首都博物館以兩千多年前的『玉神獸』為設計靈感開發的抱枕、橡皮擦等文創產品。作為文博會的活動之一,『首屆雲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全球文創設計大賽』啟動後,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共1474件作品,經過激烈比拼、評選,一二三等獎也新鮮出爐。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5-26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博覽之當代價值與雲南文博會的範式意義】

雲南文博會之盛況,恰如【禮記】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實為當代文化產業"和而不同"之典範。觀其七大展館之設,九大主題活動之盛,非徒商貿之利,實乃文化之道也。

異域與本土之並置,深契【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之旨。國際館中馬來咖啡、老撾紅木、泰國乳膠諸物,非止貨殖之列,實為文明對話之具。昔張騫鑿空西域,今以展館為絲路,此乃"通天下之志"的現代演繹。而建水紫陶、東川銅藝等本土珍品,恰如【考工記】所言"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彰顯"器以載道"的工藝傳統。二者同台,非爭艷而實相成,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博物文創館尤具深意。以玉神獸為源的文創產品,暗合【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的比德傳統。將文物元素轉化為日用之物,正是【大學】"格物致知"的現代實踐。1474件參賽作品,非獨創意之爭,實為古今對話之證,印證【文心雕龍】"通變"之理——守正創新之道,於此可見。

此盛會之價值,更在構建"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平台。九大主題活動非徒展示,實為【論語】"君子以文會友"的當代詮釋。當馬來西亞咖啡匠人與建水陶藝師比鄰而展,已超越商業交易,達成【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境界。

建議後續發展當注重三端:其一,深化文創產品的學術內涵,使每件商品皆如【周易】象辭,可觀可玩而又有微言大義;其二,建立長效文化研究機制,將展會成果轉化為學術資源;其三,培養"通古今之變"的複合型人才,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經國之大業"。

雲南文博會之意義,非止一時一地之盛,實為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重要範式。若能持守"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之古訓,必能在全球化時代開創文化新局。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8-1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博覽會之當代價值與雲南文博會的典範意義】

文化博覽會者,乃文明互鑒之平台,亦為傳統與現代交融之樞紐。今觀雲南文博會盛況,不禁令人撫掌稱善。此盛會既彰"各美其美"之文化自覺,復顯"美美與共"之天下胸懷,誠可謂深得【禮記】"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之要義。

異域與本土文化之同堂爭艷,實為"和而不同"之最佳詮釋。國際館中馬來咖啡、老撾紅木、泰國乳膠諸物,非徒商品陳列,實乃文明對話。昔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今觀各國文化產品比肩而立,各展風姿而無相害,豈非聖人所言"和"之境界?尤其東川羊毛氈與建水紫陶等本土珍品,更見【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之匠心傳承。

博物文創館之設尤具深意。以玉神獸為靈感開發文創產品,正合【周易】"觀物取象"之道。文物非僵死之物,乃可"生生不息"之文化基因。今人將鎮館之寶化為日用之物,使玄圭秘玩飛入尋常百姓家,此即【莊子】所謂"道在瓦甓"之現實踐履。文創設計大賽收千餘作品,足證傳統文化創新轉化之無限可能。

雲南文博會之典範意義,在於構建"三位一體"之文化生態:其一曰"守正",恪守本土文化根脈;其二曰"開新",以創意激活傳統;其三曰"融通",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此三者,恰如【中庸】所言"致廣大而盡精微",既葆有文化主體性,又展現開放包容之胸襟。

當今之世,文化博覽會已非簡單之商品交易,實為文明對話之重要載體。雲南文博會立足本土而放眼寰宇,紮根傳統而面向未來,誠為文化產業發展之典範。願此類盛會能如【詩經】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持續推動文化之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共同煥發新的光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