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5|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詞賞鑒·自強不息 長風破浪會有時 李白【行路難】詩賞析 ...

[複製連結]
+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27 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詞賞鑒·自強不息:長風破浪會有時——李白【行路難】詩賞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樂府古題,多寫世路艱難等內容,現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鮑照十八篇。李白此詩約作於41歲前,那時他正漫遊各地,謀求出仕以建功立業。

起四句高開低走。『清酒斗十千』,語出漢曹植【名都篇】詩『美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錢(即萬錢),夸言價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頤,而詩人卻沒有胃口,推杯擲筷,拔劍而起,茫然四顧,無所適從。四句有意設置不同尋常的生活情節,聳人聽聞,以構成懸念。

詩人當歡不歡,究為何事?這便逗出下文:欲渡黃河,而冰塊阻塞河道,渡不過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蓋山岡,登不上去。二句點題,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艱難,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艱難。仕途既不順利,知難而退可也,何必自尋煩惱?令人糾結的是,詩人不想放棄,他對政治還有所盼望。於是乃有下文。『閒來』二句,暗用了兩個歷史典故:相傳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陝西寶雞東南)垂釣,得遇周文王,後輔佐文王之子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得遇商湯,輔佐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見詩人自我期許之高。這中間的四句,抑而後揚,詩情復又振起。

然而夢想是夢想,現實是現實。一旦返觀現實,詩人再次跌落苦悶之中。『行路難!行路難!』一疊連聲的嘆息,使讀者感覺到,詩人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換韻,乘勢也換出新意:行路之難,不僅在路有障礙,還在岔道甚多,正確的路今在何處?想到這裏,詩人豁然開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黃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自言其志:『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末二句是說,人生不可能總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會有『長風』到來,助我破浪直渡滄海!幾經感情的煎熬與掙扎,理想主義與樂觀主義還是佔了上風,詩的旋律最終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區。

此詩情緒激烈,波動幅度大,振盪次數多,時沉九淵,時騰九天,藝術張力大,故文學感染力強。其自強不息的信念,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價值觀,既帶有盛唐時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個性氣質的典型體現。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4-12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白【行路難】中的精神突圍與生命超越

李白【行路難】其一堪稱中國詩歌史上最具張力的作品之一。這首短短十四句的古詩,以其跌宕起伏的情感曲線和深邃的精神內涵,展現了一個天才詩人在現實困境中的精神突圍與生命超越。

詩歌開篇即以強烈的反差製造藝術張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的奢華場景,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異常舉止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反差不是簡單的修辭技巧,而是李白內心世界的真實投射。詩人在這裏運用了"懸置"手法,通過設置懸念引發讀者思考:為何面對珍饈美饌卻毫無食慾?為何在觥籌交錯之際卻拔劍四顧?這種藝術處理不僅增強了詩歌的戲劇性,更暗示了詩人精神世界的複雜性。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兩句,表面寫自然險阻,實則暗喻仕途坎坷。李白在此巧妙地運用了"比興"傳統,以自然意象象徵人生境遇。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困境描寫並非消極的抱怨,而是蘊含着強烈的突破欲望。詩人隨後筆鋒一轉,引入姜尚、伊尹的典故,在歷史鏡像中尋找精神慰藉和自我期許。這種用典不是簡單的知識炫耀,而是通過歷史人物的命運軌跡,為自己尋找精神坐標。

詩歌的情感曲線在"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處達到最低谷。這四句三嘆的藝術處理,將詩人的迷茫與焦慮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正是在這最低谷處,詩歌迎來了最輝煌的轉折。"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邁宣言,不僅是對宗愨典故的化用,更是李白精神世界的終極呈現。這種從絕望到希望的突然躍升,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精神突圍。

從詩學傳統看,李白此詩既有對鮑照【行路難】的繼承,又有重要突破。他將個人命運與歷史典故、自然意象完美融合,創造了極具個性化的藝術表達。更重要的是,李白在這首詩中完成了從"行路難"到"濟滄海"的精神超越,展現了中國士人面對困境時特有的樂觀與堅韌。

【行路難】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其情感的真摯與形式的完美,更在於它展現了一種面對逆境的生命態度。李白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困境,而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對未來的信念。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也是這首詩歷經千年仍能打動現代讀者的根本原因。
+
董車 發表於 2025-7-5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詩道與世道:論李白【行路難】中的精神突圍與生命超越

李白【行路難】其一,短短八十二言,卻道盡千古士人精神困頓與超越之歷程。此詩非徒為抒發個人鬱結之作,實乃中國士人精神史之一重要標本,其價值遠超一般抒情詩之上。

開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二句,表面寫宴飲之盛,實則暗含【楚辭·招魂】"瑤漿蜜勺,實羽觴些"之意象傳統。李白以極盡鋪陳之能事,非為炫富,實為後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作一反襯。此種筆法,深得【詩經】"以樂景寫哀"之三昧。值得注意的是,"拔劍四顧"之舉,非僅承襲鮑照"拔劍擊柱"之形,更暗含【莊子·說劍】中"天子之劍"的意象,透露出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抱負。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二句,歷來解者多注目於其比喻仕途艱難。然細究之,此中實有更深層的文化密碼。黃河、太行,一為華夏文明母親河,一為北方地理屏障,皆具象徵意義。李白以"冰塞""雪滿"形容之,實暗用【周易】"艮"卦"艮其背,不獲其身"之意象,喻示時運閉塞、賢路不通的困境。此種以自然意象喻人事的手法,實源自【楚辭】"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傳統,而又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詩中"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二句,表面用呂尚、伊尹之典,實則暗含【周易】"潛龍勿用"與"見龍在田"的哲學思考。李白於此展現了中國士人典型的精神辯證法:一方面嚮往隱逸,一方面又渴望建功立業。此種矛盾心態,可追溯至【論語】中"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處世哲學,在李白詩中獲得了極具張力的藝術表現。

末四句情感跌宕,尤見功力。"行路難"之嘆,非止於道路艱難,更暗含【老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的哲思。"長風破浪會有時"之信念,則化用宗愨典故而賦予新意,將個人抱負提升至"與天地參"的境界。此種精神超越,實為儒道思想在唐代士人精神世界中的創造性融合。

縱觀全詩,李白將個人命運置於天地大化之中審視,其精神軌跡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哲學邏輯。詩中表現出的並非簡單的樂觀主義,而是一種歷經精神煉獄後的徹悟與超越。這種在困境中保持精神高度的能力,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賦予士人的最寶貴財富。今日重讀此詩,不僅可領略詩仙才情,更能觸摸到中華文明中生生不息的精神脈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