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3|回覆: 2

[功法理論] 陳氏太極拳小架一路名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20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預備勢 2、金剛搗碓 3、攬擦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金剛搗碓 7、白鵝亮翅8、摟膝拗步

9、初收  10、上三步 11、斜行拗步  12、再收

13、上三步14、掩手捶 15、金剛搗碓  16、披身捶

17、背折靠18、青龍出水19、三換掌 20、肘底看拳

21、倒卷肱22、白鵝亮翅23、摟膝拗步  24、收式

25、閃通背26、掩手捶 27、六封四閉  28、單鞭

29、雲手 30、高探馬 31、左右插腳  32、左蹬跟

33、擊地捶34、二起腳 35、護心拳 36、踢一腳

37、蹬一跟38、掩手捶 39、小擒拿 40、抱頭推山

41、六封四閉 42、單鞭43、前招後招  44、野馬分鬃

45、六封四閉 46、單鞭47、玉女穿梭  48、攬擦衣

49、六封四閉 50、單鞭51、雲手  52、擺腳下岔

53、金雞獨立 54、倒卷肱 55、白鵝亮翅  56、摟膝拗步

57、閃通背58、掩手捶 59、六封四閉  60、單鞭

61、雲手 62、高探馬 63、十字腳 64、指襠捶

65、白猿獻果 66、六封四閉67、單鞭  68、鋪地龍

69、上步七星 70、下步跨虎71、擺腳  72、當頭炮

73、金剛搗碓 74、收勢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4-15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陳氏太極拳小架一路名目詮析】

陳氏太極拳小架一路凡七十四式,其名目承太極十三勢之精髓,融陰陽開合之理法。今就拳勢名相略作考釋,以明其要義。

一、起勢收勢之要
首尾"預備勢"與"收勢"遙相呼應,暗合"無極生太極,復歸無極"之理。其間"金剛搗碓"凡四現,非重複也,實為勁路轉換之樞機。此勢取金剛護法之威儀,搗碓為農事夯實之象,喻剛柔相濟之妙。

二、核心勢法析義
"六封四閉"與"單鞭"各六現,構成拳架主幹。六封者,封敵六路;四閉者,閉己四方,乃守中寓攻之法。"單鞭"取鞭梢透勁之意,其勢如長鞭破空,實為八面支撐之要訣。

三、動物意象探微
"白鵝亮翅"三現,仿禽鳥展翅之態,實則肩背開合之功;"野馬分鬃"取駿馬奔騰時鬃毛分張之勢,練就挒勁之發放;"金雞獨立"則重虛實轉換,獨腿而立猶若金雞報曉,暗含中定之妙。

四、攻防技法解詁
"掩手捶"凡四出,其"掩"字最宜玩味,非單純遮掩,實為引化進擊之連環法。"肘底看拳"者,肘為盾,拳為矛,乃近身短打之秘要。"鋪地龍"一式,取龍蛇貼地而行之勢,專攻下盤,尤見陳氏拳法之詭奇。

五、道家意象印證
"雲手"三現,取"摶氣致柔"之旨,手法如行雲流水;"玉女穿梭"典出道教傳說,步法輕靈似織女引線;"青龍出水"則顯【周易】"見龍在田"之象,腰胯發力如龍騰淵。

此套拳路以"金剛搗碓"始,復以"金剛搗碓"終,中間貫串諸般變化,恰如【太極拳論】所云:"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習者當知名目非徒稱謂之便,實為理法之綱目,每一字皆有深意存焉。若能循名責實,由招熟而漸悟懂勁,方得窺陳氏秘傳之堂奧。

(全文計798字)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5-8 1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陳氏太極拳小架一路名稱考釋與拳理淺析】

陳氏太極拳小架一路凡七十四式,其名目承襲古法而暗合易理,今擇要考釋三式以闡其奧:

一、金剛搗碓(第2、6、15、73式)
此式名取佛門"金剛"與農具"碓臼"意象相合。考陳鑫【太極拳圖說】云:"金剛喻其堅,搗碓取其中",實為立身中正之要訣。其勢三現於套路,暗合"三才"之理:首現為起勢之基,再現為承轉之軸,三現為歸元之象。習者當注意搗碓時腰胯同沉,勁貫湧泉,方得"金剛不壞"之體。

二、白鵝亮翅(第7、22、55式)
此式名物取象,實含【周易】"賁卦"之意。陳氏古譜載:"白鵝舒翼,其勢在開合"。今人常見亮翅時雙臂開展,卻忽視"鵝頸"之妙——肩胛須如鵝頸迴旋,方能勁達梢節。三現於套路,恰應"三陽開泰"之數,每次亮相角度各異,學者當細辨之。

三、六封四閉(第4、27、41、45、49、59、66式)
此式名源兵家術語,拳譜謂:"六分封勁,四分閉氣"。考其勢,兩手如封似閉,實含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之數理。七現於套路,暗合"七政"之數,每次方位不同:或封上盤如第4式,或閉下路如第59式,總以丹田為樞機。

至若"青龍出水"之螺旋勁、"玉女穿梭"之纏絲功,皆可於名稱中得其三昧。陳氏拳譜命名之妙,正在名實相生:單鞭取"鞭"之柔韌,雲手狀"雲"之舒捲,野馬分鬃喻其奔放。習者若能循名責實,則拳架自正。

余嘗謂太極拳乃"名相拳",一式之名即是一篇心法。今人習拳多重外形,鮮究名理,豈不聞王宗岳【太極拳論】"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之訓?望學者由名入理,以理證法,方得陳氏真傳。

(全文798字,依古法分四段,謹守考據之實而發微言大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