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5|回覆: 0

[儒家文化] 古人為什麼祭祀天地?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7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天地

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天地

古人為什麼祭祀天地?

首先,讓人們懂得天道的存在。天道是自然而然的規律,人們要順應天道生產生活,比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搞農業不能違背農時,也要按照四季節律來辦政治。為什麼高考是在春夏季節,而秋季問斬犯人?秋天主肅殺。而『天道好生而惡殺』,天道成就、生養萬物,有好生之德,辦理政治也要採取禮主刑輔的方式,也就是以道德教化為主,而以刑罰為輔,這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在政治中的反應。祭祀天地也是效法天地之德。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有平等無私的情懷,對萬事萬物一視同仁,平等關愛。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要把對父母、兄弟的愛推而廣之,關愛人民、動物、自然生態等。有這種心就不會破壞生態,破壞環境。而且自然萬物都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叫做因果規律。『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想有好的結果,就要種好因。所以,祭祀天地有這麼多好處,怎麼能不得到福佑呢?祭祀天地,能夠提起一個人的敬畏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人們的日常生活,所有的資源、能源都來自大地。祭祀天地,也是感恩天地供給人類生活所需。孔子說『我祭則得福』,為什麼孔子參加祭祀會得福?因為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時如同祖先就在面前;祭祀神明,也就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就如同這些人在面前一樣的恭敬、感恩。所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心中有恭敬、感恩、敬畏,才會有福。這就是『福田靠心耕』。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夏桀不修常德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褻慢神明,虐待民眾。這就違背了天道,與天子之德不相匹配,所以自然會失去天子之位。天子之德是什麼?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說:『天子者,與天地參焉,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上天能覆蓋萬物,大地能承載萬物,天地對於萬物都有生長、養育之恩。天子也能承載、生長、養育萬物,功德與天地相齊,所以與天地並列為三。天子的德行也必須能夠和天地相配,恩惠普施萬物,與日月同明,普照全世界,無微不至,不遺漏任何微小的事物。『兼利萬物』的『兼』,是普遍、平等、沒有差別地利益萬物。不會因為這是大樹,就多關照,那是小草,就不聞不問;也不會因為大象很溫順就喜歡、愛護它,那些是虎狼,就厭棄它。而是要效法『日月無私照』的精神,普照四海,讓天下萬物都能體會到天子的德行,就連微小之人也不遺棄。這才是天子應具備的德行,恩德普施而不遺漏任何一個子民。讀了這段話就更能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我們將舉全黨全國之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兌現我們的承諾。』這就是順應天地之道所提出的治國理政的主張,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從這裏也能夠體會到,為什麼中國是在走上坡路,而美國是在走下坡路。學習【尚書】,就知道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都有規律可循,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自求多福,自作自受,『多行不義必自斃』。所以,美國也不需要打壓、限制其他國家,而是要懂得按照自然天道治國理政,這樣才能『順天者昌』,否則必然是自取滅亡。如果不明白道理,『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定會有衰敗乃至滅亡的危險。夏朝的開創者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無私忘我地為了百姓的安危奔忙。他遇到路上的罪人,還反躬自省,認為自己的德行不如堯舜,沒有盡好天子的職責。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德行,才受到天下百姓的認可與擁戴。而末代帝王夏桀,不敬祖先,虐待百姓,失去了天子應有的德行,與天道相違背,所以必將失去天子之位,而被有純一之德、深合天心的伊尹和商湯所取代。

江步 發表於 2025-7-15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代祭天法象及其政教義蘊】

祭祀天地之禮,實為華夏政教文明之樞機。考【周禮·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注云:"禋,煙也,取其陽達於上",此非徒事鬼神之儀,實乃建構"天-天子-民"三重宇宙秩序之聖禮。今就經義發微,析為三端:

一、法象授時以立政本
【堯典】"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揭示祭祀本質為時空秩序的體認。【月令】載天子四時居明堂,依二十八宿方位布政,此即【易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之實踐。董仲舒【春秋繁露】言"王者歲一祭天於郊,四祭於明堂",實將天文曆法、農事周期與行政節律熔鑄為"三才貫通"的治理體系。所謂秋決囚犯,非僅因"金氣肅殺",實本【周禮·秋官】"司寇掌邦禁"的職官設計,體現刑律必合天時的政治智慧。

二、德配天地以成聖王
【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者,乃指聖王德性修養。【尚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鄭註:"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此血緣擬制實為政治倫理建構。孔穎達疏解"德配天地",特舉【洪範】"天子作民父母"為證,揭示祭祀儀式中"犧牲玉帛"實為"精誠之至"的象徵(【左傳·桓公六年】臧哀伯語)。夏桀之失,非在瀆神,而在【湯誥】所謂"棄厥元子"的德性虧缺,違背"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蔡仲之命】)的天道準則。

三、生態倫理以達太和
【禮記·郊特牲】"掃地而祭"的儀式設計,暗合"取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孟子"仁民愛物"說實本【周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王弼注謂"聖人之於天地,猶天地之於萬物"。祭祀時"犧性不成粢盛不潔"則不敢祭(【穀梁傳·桓公八年】),此敬畏意識衍生出【呂氏春秋】"畋獵以時"的生態保護制度。程頤釋"祭神如神在",特別強調"事死如事生"的誠敬工夫(【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二),正是這種"與天地參"的主體自覺,造就了"贊天地之化育"的文明品格。

要之,三代祭天非宗教儀式,實為政治哲學之具象化。【周禮】"大司徒以祀禮教敬"的制度設計,終以【孝經】"則天之明,因地之利"為歸趣。今人若只視作迷信活動,豈非買櫝還珠?昔孔子嘆"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正警示後人當明禮樂之本。存此敬畏之心,方可謂得中華政教之真精神。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7-21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代祭祀天地之本義與政教精神】
(文/國學研究者)

祭祀天地之禮,乃華夏政教文明之樞機,其義理貫通天人,非徒儀式而已。【禮記·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此言祭祀之本質,實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體認與回應。今就經義發微,略陳三端。

一、法天道以立人極
【周易·繫辭】言「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古人制禮作樂皆本於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非獨農事之序,實為天道顯象。【月令】載天子四時政令,孟春「命相布德和令」,仲秋「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此即「刑德配四時」之政教實踐。董仲舒【春秋繁露】謂「王者配天」,正言人君當效天行健、地勢坤之德,故祭祀實為「以人合天」的教化行為。

二、明德配位之政治倫理
【尚書·泰誓】云「惟天地萬物父母」,天子祭天地,實為「德位相配」的象徵性確認。鄭玄注【周禮】曰:「祀天神,祭地祇,所以昭事上帝、班瑞於群後也。」若夏桀「慢神虐民」,實為德不配位之徵,【孟子·離婁】所謂「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孔穎達疏【禮記】強調「兼利萬物」乃天子之職,此與【周易】「厚德載物」互文見義,揭示祭祀背後的責任倫理。

三、成教化民之實踐維度
【孝經】言「郊祀后稷以配天」,將祖先功德與天地並祭,實建構「天人—古今」的連續體。孔子「祭如在」之說,非謂鬼神實存,乃強調「敬」的主體修養。【禮記·祭統】闡發「外則盡物,內則盡志」的祭祀心理機制,正是通過儀式培養「民胞物與」的宇宙情懷。王陽明【傳習錄】謂「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實為祭祀教化之終極指向。

要之,三代祭祀天地之禮,乃「天道—政道—人道」的三重整合:於哲學層面確立宇宙秩序認知,於政治層面構建權力合法性基礎,於倫理層面培育「報本反始」的文明品格。今人若只視之為迷信,則猶執炬火而謂日月無光矣。

(全文798字)

按語:本文立論本於五經註疏體系,引證兼顧漢宋學術傳統,以「政教合一」視角解析祭祀制度,避免現代學科分割造成的義理肢解。文中「法天道」「明德位」「成教化」三綱,實本於【白虎通義】「王者所以祭天地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之經義,而用現代學術語言重構其邏輯鏈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