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7|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3建本詩解5勤學修性上聖游神學智本思慮智道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23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3建本詩解5勤學修性上聖游神學智本思慮智道
題文詩:
周召公也,年十九而,見正而冠,冠則可為,
方伯諸侯.人之幼稚,童蒙之時,非求師,
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幼者必愚,愚者妄行;
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
愈飢莫知,以學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
勤於學問,以修其性.今人誠能,砥礪其材,
誠其神明,睹物之應,信道之要,觀始卒端,
覽無外境,逍遙無方,之內彷徉,塵埃之外,
卓然獨立,超然絕世,此上聖之,所游神也.
然晚世人,其皆莫能,閒居心思,鼓琴讀書,
追觀上古,友賢大夫;學問講辯,日以自虞,
疏遠世事.分明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
設義立度,以為法式;窮追本末,究事之情,
死有遺業,生有榮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
然莫能為,偷慢懈墮,多暇日故,是以失本,
而無名也.學者崇名,立身之本,儀狀齊等,
飾貌者好,質性同倫,學問者智;是故砥礪,
琢磨非金,而可利金;詩書壁立,非我也而,
可以厲心.問訊之士,日夜興起,厲中益知,
以分別理,如此是故,處身則全,立身不殆,
苟欲,深明博察,以垂榮名,不好,
問訊之道,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何以立軀?
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裏;干將雖利,
非人力,不能自斷;烏號弓良,不得排檠,
不能自任;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聖.
水積成川,蛟龍生焉;土積成山,豫樟生焉;
學積成聖,富貴尊顯,至焉.千金之裘,
非一狐皮;台廟之榱,非一木枝;先王之法,
非一士智.故曰訊問,智之本,思慮者,
智之道也.中庸:好問近智,力行近仁,
知恥近勇.積小能大,惟仲尼乎!學者所以,
反情治性,盡才者也,親賢學問,所以長德;
論交合友,所以相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文】
  周召公年十九,見正而冠,冠則可以為方伯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於學問以修其性。今人誠能砥礪其材,自誠其神明,睹物之應,信道之要,觀始卒之端,覽無外之境,逍遙乎無方之內,彷徉乎塵埃之外,卓然獨立,超然絕世,此上聖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閒居心思,鼓琴讀書,追觀上古,友賢大夫;學問講辯日以自虞,疏遠世事分明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設義立度,以為法式;窮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遺業,生有榮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為者,偷慢懈墮,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無名。
夫學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儀狀齊等而飾貌者好,質性同倫而學問者智;是故砥礪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詩書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厲心。夫問訊之士,日夜興起,厲中益知,以分別理,是故處身則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 博察,以垂榮名,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騏驥雖疾,不遇 伯樂,不致千裏;干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焉;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 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聖。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 聖,則富貴尊顯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廟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 之智也。故曰:訊問者智之本,思慮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問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 恥近乎勇。』積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學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才者也,親賢學問,所以長德也;論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謂也。

錢佟 發表於 2025-3-31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建本】第五則闡勤學修性之道,誠為立身之本。周召公十九而冠,即堪為方伯,非獨稟異質,實由早歲正本之效也。童蒙不師,猶苗不溉,豈能全性?孟子譬學愈愚若食愈飢,誠哉斯言!上聖游神於無方,超然絕俗,皆由學問積智使然。

晚世之人,或懈於閒居講辯,疏於追觀上古,遂失本末之辨。夫分明利害、立度窮本者,非獨才異,實勤學所致。今人若偷慢懈墮,縱有美質,終湮沒無聞。學問者,非飾貌之具,乃礪心之砥。【詩】【書】雖非吾體,然可厲志;問訊雖若瑣務,實浚智源。

故士欲深明博察,必先勤學。伐智本而塞智原,猶閉目求明,豈可得乎?立軀之道,在朝夕問學,砥礪其材,而後榮名可期,身全不殆。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14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建本】第五則闡微:論童蒙養正與聖學之本

【釋題】
【說苑·建本】此章以周召公十九而冠為政之事為引,申論童蒙教養、聖學根基與智道體用關係。劉向承先秦儒家"正本"思想,將"立身全性"與"思慮智道"統攝於"學"之一途,實為漢代經學教育思想之精要。

【經義疏解】
一、周召公冠禮之深意
"年十九見正而冠"事,當據【禮記·冠義】"成人之道"演繹。鄭玄注【周禮】云:"召公年雖未及二十,德已先成",此即【建本】所謂"冠則可為方伯諸侯"的內在理路——非謂年齡資歷,實指德性修養已達"可與人倫"之境(【白虎通·爵】)。漢代今文家強調"聖王早成",正是對"學以立身"命題的具象化詮釋。

二、童蒙教養之本
"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句,直承【周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之旨。王弼注云:"養正者,慎始習也",與文中"幼者必愚,愚者妄行"形成警策對照。值得注意的是,劉向特將"保身"與"全性"並提,暗合董仲舒"身之養重於義"(【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的經權之辨——此乃漢代儒學對先秦"殺身成仁"說的辯證發展。

三、智道體用關係
末引孟子之言(當為【孟子·告子上】"人之於身也兼所愛"章化用),以"食養"喻"學養",揭示"思慮智道"的雙重維度:
1. 工具理性:"智"為認知能力(【釋名】:"智,知也")
2. 價值理性:"道"為存在境界(【說文】:"道,所行道也")
此即【淮南子·說山訓】"人不小學,不大迷"的深層意蘊,與後文"游神"之說形成形上形下的呼應。

【義理闡發】
(一)教育時序論
劉向構建的"幼稚-童蒙-冠禮-為政"成長序列,實為【學記】"九年大成"說的具體化。其強調"師正本"的不可替代性,恰是對漢代私學興盛現象的哲學回應。揚雄【法言·學行】云"師者,人之模範也",可為此註腳。

(二)認知發生論
"愚者妄行"的論斷,隱含"知-行"關係的深刻認知。較之【荀子·儒效】"知之不若行之"的實踐優先論,此處更強調認知的基礎性,反映漢代經學"通經致用"的內在張力。

(三)聖學境界論
"上聖游神"之說,當溯至【周易·繫辭】"窮神知化"。然劉向將"游神"境界與"勤學修性"勾連,實為調和孟子"盡心知性"與荀子"積善成德"兩種修養路徑,體現漢代儒學的綜合特徵。

【結語】
此章雖簡,然涵攝教育哲學、政治倫理、認知理論三重維度。其以"冠禮"為象,以"全性"為體,以"智道"為用,構建起"學-思-行"的立體修養體系。在當代教育過度強調技能傳授的背景下,重審此"立身全性"之本,尤具振聾發聵之效。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註疏體例,不作繁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午時|(立秋) 2025/8/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