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1|回覆: 2

[醫藥臨床] 枳術消積丸治『積熱證』十法的功效和作用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4-27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枳術丸的源流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此條經文雖短,但症狀、病因、治法卻一目了然,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關於水飲病的治療經驗。歷史到了金元,補土學派代表李東垣,受易水派創始人張元素的影響,在其【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東垣試效方】等著作中,反覆提及枳術丸的應用,如【內外傷辨惑論】云:『易水張先生枳術丸,治痞,消食,強胃。』文後還有橘皮枳術丸(枳術丸加橘皮),曲櫱枳術丸(枳術丸加大麥芽、神曲),木香枳術丸(枳術丸加木香),半夏枳術丸(枳術丸加半夏),三黃枳術丸(枳術丸加黃芩、黃連、大黃、神曲、橘皮);另外【蘭室秘藏】還有木香乾姜枳術丸(枳術丸加木香、乾薑),木香人參生薑枳術丸(枳術丸加木香、人參、生薑、陳皮);【東垣試效方】還有同名的木香枳術丸(枳術丸加木香、人參、乾薑、神曲)等。這些不同名稱的枳術丸,其功效也不盡同。所治病症範圍亦不限於水氣病,還擴大到臟腑不調、心腹滿悶、冷食內積、胸腹填塞悶亂等。

枳術消積丸與積熱證

筆者在臨床中發現:飲食不節與勞逸失調等不良生活方式,極易引起『胃強脾弱』的積熱證,而枳術丸正是消除胃強脾弱證的針對之方。故在臨床上經過不斷探索,研製出枳術消積丸,用於治療各種積熱證,獲得如期療效。

積熱證緣於胃強脾弱所致。胃強者,火盛之候,因食而積,愈食愈積,愈積愈熱,愈熱愈食,形成惡性循環。脾弱者,氣虛之候,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濕濁內生,聚而生痰。胃強者,邪盛也;脾弱者,正虛也。邪盛與正虛互見,必然呈現出虛實夾雜。如果過食高粱肥厚不加限制,其實的一面就會佔主導地位,正如前面所說,愈食愈積,愈積愈熱,必然形成積熱證。

枳術丸是健脾消積劑,白朮健脾強胃,枳實行氣消痞,一補一消,補者補脾胃之氣,消者消食積之痞。雖然枳術丸不能直接消除積熱證,但它能健脾和胃,消積化食,是治療積熱證之本,而非直接治療積熱。在治療積熱證之本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筆者擬定出枳術消積濃縮丸:枳實15g,生白朮30g,焦山楂30g,麥芽10g,神曲10g,炒萊菔子30g,檳榔15g,牽牛子10g,大黃15g,白頭翁30g,連翹20g,蒲公英20g,三棱10g,莪朮10g,甘草10g。

製法:連翹、蒲公英、甘草、白頭翁,煎煮二次取汁,備用;余藥快速清洗、晾曬、烘乾、打細粉(100目);以藥汁泛丸,如梧桐子大,晾半乾,低溫60℃,烘乾,紫外線殺菌,乾燥陰涼處密封保存。制丸藥180g,每g丸含生藥1.5g。

用法:重症1次9g,輕症6g,小兒酌量,1日2~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功效:消積導滯清胃火,通腑瀉熱排腸毒,益氣健脾固其本。

主治:食積傷胃,積熱火毒,所見胃痛、腹脹、吐瀉、噯腐、吞酸、口臭、口瘡、齒痛、齦腫、大便惡臭、火毒瘡癤、脈弦細數,舌質黯紅、苔黃膩或花剝、舌脈瘀阻、重舌赤腫等。或雲消食導滯為何不用保和丸?通腑瀉熱為何不用承氣湯?保和丸卻有消食導滯作用,但力遜不克;承氣湯卻有通腑瀉熱功效,但通瀉太過,唯枳術丸消與通並施,力有不足者,加味正之。

枳術消積丸應用十法

冠心病:飲食積熱冠心病,支架救命還未了

驗案:袁某,男,38歲,2013你4月6日就診。三個月前因心梗放支架3個。術後心絞痛緩解,但肥胖、脂肪肝、三高、糖尿病、便秘等未改變。出現心慌、氣短、乏力、出虛汗等,舌淡苔膩,脈象細數,舌脈瘀阻。證屬肝鬱脾虛、痰濕毒瘀。治宜疏肝健脾、補氣和血、化瘀通絡。以當歸補血湯加味,煎湯送服枳術消積丸,治療年余,體重由90kg減為71kg。諸症消失,三高恢復正常。

便秘:積熱胃腸老便秘,通腑瀉熱排腸毒

驗案:秦某,男,42歲。便秘20年,加重5年。素有饑飽失宜,肥甘厚味之嗜。大便干黏交替,黑臭不爽,3~4天1次。舌苔黃膩,舌脈瘀阻。證屬胃腸積熱,氣虛血瘀之患。治宜消積導滯,通腑瀉熱。以消積通腑湯送服枳術消積丸,7劑後數日排黑黏惡臭大便,後加黃芪、當歸補氣養血,共服30餘劑,大便1日1次,成形,時溏,腹不脹,繼以通腑寧濃縮丸,1次20丸,1日1次,晚飯前服,鞏固療效;後遞減1次5丸,亦能每日大便1次。

狂躁症:積熱痰火肝陽旺,消積通腑抽底火

驗案:劉某,女,59歲,2018年3月28日就診。中風10年,行動不便。三年來每隔兩個月陣發狂躁,高聲呼叫,不知羞恥,持續一周,消谷善飢、口臭、便秘、惡臭、5天大便1次等;舌苔黃燥,舌脈瘀阻,脈弦滑數;血壓150/90mmHg。證屬肝胃鬱熱,積熱火毒,水不涵木,痰火上攻。治宜消積導滯,通腑瀉熱,滋腎清肝。取清肝瀉火、滋腎養肝劑,送服枳術消積丸。服用10劑,數下黑黏惡臭大便後,不貪食,不煩躁,唯沉默寡言,脈細無力。氣陰大虧,當益氣養陰。後以生地、沙參、麥冬、黃芪、太子參、地骨皮等,煎湯服用,以復其原。

痤瘡:癤腫痤瘡酒糟鼻,陽明積熱火毒症

驗案:李某,男,52歲。患癤腫、痤瘡、酒糟鼻16年。素有暴飲暴食、高粱肥厚之嗜。鼻頭赤腫,額頭、口周痤瘡滿布,胸背癤腫,大便黑黏,煩熱盜汗,舌苔黃膩,舌脈瘀阻。脈弦滑數。證屬積熱火毒,內郁外發。當消積導滯、通腑瀉熱、清熱解毒。以消積解毒湯送服枳術消積丸,外以麝珠消炎酊塗之。初服瀉下黑黏惡臭大便甚多,熱毒症狀漸減。後以網上交流,索要枳術消積丸服之,16年頑疾,不足半年治癒。

濕疹:濕熱瘀毒濕疹癢,苦寒燥濕拔毒了

驗案:於某,女,32歲。患急性濕疹5天,水疱大如石榴子,小如綠豆,奇癢流水,口臭便秘、黑黏不爽,矢氣頻頻。有黃帶,異常氣味。苔黃厚膩,舌脈瘀阻。素有飲食不節,肥甘厚味之嗜。證屬積熱火毒、痰濕濁瘀、內郁外發。治宜消積通腑、燥濕拔毒,以消積解毒湯、除濕拔毒丹治之:白頭翁30g,檳榔15g,大黃15g,生白朮30g,枳實15g,土茯苓20g,苦參12g,生何首烏30g,徐長卿30g,白蒺藜15g,大青葉30g,蜀羊泉30g,黃連12g,梔子15g,牡丹皮20g,地骨皮15g,甘草10g。服用7劑,疹消癢止。後加用蒲公英30g,連翹20g,牽牛子10g,赤芍20g。繼服7劑,胸背濕疹全消。

唇風:積熱火毒唇風症,消積潤燥諸症愈

驗案:劉某,男,41歲。患唇炎18年。素嗜食肥甘,吸煙飲酒。症見口唇紅腫疼痛、乾裂出血、流水結痂、脫皮奇癢、口周痤瘡、口苦口臭等;胸背毒癤;大便惡臭,黑黏不爽;手足心熱,自汗盜汗,陰部汗尤多。舌質紅絳,舌脈瘀阻,脈象細數,重舌。脈證合參,證屬積熱火毒,血燥生風。治宜消積導滯,清熱養陰。取養陰解毒湯送服枳術消積丸20g。服用10劑,數瀉黑黏惡臭大便,諸症大減,外塗『紫歸唇膏』,內外合治3個月,口唇光平潤澤。

口瘡:虛火上炎口瘡生,健脾消積兼清熱

驗案:李某,男,3歲,2011年9月10日就診。母代訴:自幼積滯、腹瀉、低熱、口瘡,反覆難愈、越發越頻,十天半月即發。證屬脾虛積熱,陰火上乘。治宜補脾胃,瀉陰火。方用健脾消積湯治之:太子參8g,生白朮10g,茯苓10g,枳殼6g,厚朴花8g,雞內金8g,山藥15g,連翹6g,蒲公英20g,馬齒莧20g,烏梅5g,甘草6g,10劑。水煎服。1劑藥煎服2天,頻服。服藥期間,有輕度腹瀉,20天後(9月30日),無低熱,食慾好,飯量增,精神轉佳。藥未服完口瘡已愈。繼服6劑,以資鞏固。

多囊卵巢:多囊卵巢月經病,兩度懷孕皆流產

驗案:梅某,23歲,2016年8月20日就診。因多囊卵巢致月經不調,半年內兩度流產。素來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口苦口臭,便秘惡臭、黑黏不爽,黃帶多,外陰癢。舌淡苔膩,舌脈瘀阻、重舌赤腫。證屬肝胃鬱熱,積熱毒瘀。治宜消積導滯清胃火,通腑瀉熱排腸毒,健脾利濕化瘀血。方以消積除濕湯送服枳術消積丸20g。7劑後複診,症狀減輕,上方加土茯苓、車前子利濕解毒。後以原方加減,診治5次,至2017年8月26日婦科檢查,確診為妊娠。後追蹤胎兒發育良好,囑咐避免不良刺激,加強保育護理。

小兒疳積:中西理念同中異,小兒疳積明此理

驗案:李某,男,8歲。2011年2月2日就診。代訴:體弱多病,面黑消瘦(體重19kg),易感冒、咽痛、咳嗽,扁桃體大等。高熱時抗菌消炎,熱退後,胃病尤加,腹飽滿、噯氣、口臭、便秘等,同時伴有流涎、磨牙、俯臥、低熱、自汗盜汗等。舌質紅,苔花剝,唇紅紫,脈象細數。證屬脾胃虛弱,積傷氣陰。治宜消積導滯,通腑瀉熱;繼以補氣健脾,養陰益胃。以枳術消積丸化裁治之:生白朮30g,炒枳實15g,炒萊菔子15g,檳榔15g,焦三仙各15g,三棱8g,莪朮8g,牡丹皮15g,連翹15g,北沙參20g,甘草10g。水煎服,10劑。前後服藥20劑,服藥期間,無感冒發熱,舌質淡紅,苔薄白。改健脾和胃扶正法,以四君子湯加焦三仙、雞內金等煎服,服用20劑。半年內未再感冒,未用西藥,扁桃體不大,體重增至28kg,邪去正復,囑飲食有節即可。

暴聾:積熱毒瘀耳暴聾,消積通腑化瘀毒

驗案:謝某,男,16歲。2011年6月26日初診。主訴:因突發耳聾住省某醫院耳鼻喉科1周,治療無效。發病前,因緊張勞累而發高熱、突發耳聾、耳鳴。素有暴飲暴食,肥甘厚味之嗜。伴見便秘、唇炎、痤瘡、胸背癤腫等多年。脈弦細數,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舌胖齒痕、舌脈瘀阻、重舌赤腫等。證屬積熱毒瘀、蒙蔽清竅。治宜消積通腑、化瘀解毒。方用通竅活血湯送服枳術丸20g(吞服)。經用7劑,耳聾痊癒;仍有唇炎、痤瘡,為血燥生風、毒瘀內蘊之候,予涼血潤燥、清熱解毒、化積消痞劑:焦三仙各15g,生白朮20g,大白15g,葛根20g,薏苡仁30g,連翹20g,丹皮20g,赤芍20g,凌霄花15g,紫草15g,桑葉15g,大青葉30g,蒲公英30g,甘草10g。7劑見輕,後上方去大白、凌霄花,加茯苓20g,山藥30g,馬齒莧30g,健脾固本、清其餘熱,7劑而愈。(趙法新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7-5 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枳術消積丸治積熱證十法探賾

一、枳術丸源流考
枳術丸肇端於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之枳術湯,原治"心下堅,大如盤"之水飲證,以枳實行氣破滯,白朮健脾利水,二者相伍,開"消補兼施"法門。金元時期,李東垣承易水學派衣缽,於【脾胃論】【蘭室秘藏】等著作中衍化出十餘首加減方,如橘皮枳術丸(佐理氣)、三黃枳術丸(佐清熱)等,將本方應用範圍擴展至食積、痰濕、氣滯諸證,奠定"因證化裁"之範例。

二、積熱證病機鈎玄
積熱證乃"胃強脾弱"之虛實夾雜證,其機要在於:
1. 胃強為標:過食肥甘,胃火亢盛,腐熟太過而化熱,形成"食積-鬱熱"惡性循環;
2. 脾弱為本:脾氣虛餒,運化失職,濕濁內停,與積熱搏結,遂成痰熱膠結之勢。
此證常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等症,若純用苦寒瀉火則傷脾,單投溫補又助熱,唯宜消補並行、寒溫調燮。

三、枳術消積丸組方精義
筆者所擬枳術消積丸(枳實15g、生白朮30g、焦山楂30g、麥芽10g、神曲10g),承仲景、東垣心法而有所發揮:
君藥:白朮健脾燥濕以復運化,枳實破氣消積以導滯,二者比例2:1,暗合"七分補脾,三分消導"之旨;
臣藥:焦山楂酸甘化陰,消肉積而不傷津;麥芽、神曲和中醒脾,解酒食陳腐之積;
佐使:炒制諸藥,減其峻性而增消導之力。全方恪守"補脾不礙滯,消積不傷正"原則,較原方更切積熱證病機。

四、臨證十法舉隅
1. 消食導滯法:加萊菔子、雞內金,治噯腐脘痞;
2. 清熱化濕法:佐黃連、厚朴,療舌苔黃膩;
3. 行氣寬中法:配木香、砂仁,解腹脹嘔惡;
4. 活血散結法:合莪朮、丹參,消症積久滯;
5. 滋陰潤燥法:伍玄參、麥冬,濟胃火傷陰;
6. 升清降濁法:偕升麻、半夏,調氣機逆亂;
7. 溫運中焦法:少佐乾薑,防苦寒傷陽;
8. 疏肝和胃法:輔柴胡、香附,解肝鬱乘脾;
9. 通腑泄熱法:暫加大黃,急下存陰;
10. 健脾固本法:久服加茯苓、山藥,培後天之本。

五、結語
枳術消積丸深植於仲景"消補並行"之旨,兼采東垣"因證變法"之智,通過調理脾胃升降、斡旋氣機水火,使積熱得消而不伐正氣,脾運得健而杜絕生熱之源。臨證當謹守"胃強宜消、脾弱宜補"之綱,靈活化裁,方可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7-16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枳術消積丸治積熱證十法探微暨源流考

一、枳術丸源流考辨
枳術丸肇端於【金匱要略】枳術湯,仲景以"心下堅,大如盤"為綱,立行氣利水之法。金元時期,李東垣承易水學派衣缽,於【脾胃論】等著作中化裁為枳術丸,並衍生橘皮、曲櫱、木香等十餘種變方。其核心機理在於白朮健脾以復運化之權,枳實破滯以開水谷之壅,二者相伍,暗合"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旨。東垣諸方雖主治各異,然皆不離"調升降、助運化"六字真訣,此乃枳術法門之精髓。

二、積熱證病機鈎玄
積熱證乃胃強脾弱之變局,其機要可析為三層:
1. 胃強為標:陽明氣火亢盛,腐熟太過,症見消谷善飢、渴飲冷物,實為"壯火食氣"之象;
2. 脾弱為本:太陰運化不及,濕濁內停,呈現脘痞腹脹、大便黏滯,此即"濕勝則陽微"之候;
3. 虛實相兼:積熱與濕濁搏結,形成"熱處濕中,濕裹熱外"之膠着態勢,如【內經】所言"中熱胃緩則為消"。

三、枳術消積丸組方心法
筆者所擬枳術消積丸(枳實15g、生白朮30g、焦山楂30g、麥芽10g、神曲10g),實寓"消補兼施、標本同治"十法:
1. 健脾助運法:白朮甘溫培土,復脾升清之職;
2. 導滯降濁法:枳實苦辛通降,暢胃泄熱之路;
3. 化積導熱法:焦山楂酸甘消肉積,兼散瘀熱;
4. 和中醒脾法:麥芽、神曲相須,解酒面之積而助運化;
5. 升降相因法:白朮升清陽,枳實降濁陰,斡旋中焦氣機;
6. 剛柔互濟法:白朮守而不走,枳實走而不守,動靜相宜;
7. 燥潤相合法:白朮微燥健脾,麥芽甘潤和胃,防燥傷陰;
8. 消補並行法:三仙(山楂、麥芽、神曲)消積不傷正,白朮補虛不礙邪;
9. 氣血同調法:枳實行氣,山楂活血,氣行則血行;
10. 內外兼顧法:內消積滯,外透鬱熱,表裏雙解。

四、臨證應用指要
此方尤宜於嗜食肥甘、勞倦傷脾之積熱證,若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可加黃連6g、連翹10g以清鬱熱;若兼便溏不爽,可佐蒼朮10g、厚朴6g化濕除滿。然需謹記:積熱雖標在胃,其本在脾,妄用苦寒直折必傷中陽,當宗東垣"養正積自除"之訓,以運脾為第一要義。

結語
枳術消積丸上承仲景、東垣心法,下合當代飲食失節之病因,其妙不在峻攻,而在恢復中焦如衡之態。醫者若能參透"脾運則熱自散,胃和則積自消"之理,則積熱之治,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