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0|回覆: 0

[儒家學說]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3-12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張篇第13章】『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是何意?

19·13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這裏的『優』字,指有餘力。

子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官的人,行有餘力,要去學習;學習的人,行有餘力,要去做官。』

怎樣理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呢?這一章講學習與做官的關係。『仕而優則學』,強調做官以後繼續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代有作為的官員,家中都有一個書房,公餘之暇,就在書房讀書,以求在學識上不斷進步。『學而優則仕』,強調學有所成之後要出來做官,報效國家。【微子】篇第7章,子路批評隱士們『不仕無義』,指出他們只圖潔身自好而退隱,是廢棄了人倫道義;又指出『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從正面闡述了君子從政的目的,是為了履行自己的社會義務。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都強調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對我國傳統社會有着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這一思想影響下,我國有了科舉制,根據科舉考試情況選拔官員,成為一個優良傳統。平民不僅可以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可以通過學習出仕做官,從而突破了貴族的世襲制度。

學習與做官,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終生為之奮鬥的兩件大事,也是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兩件大事。古代許多有作為的人,既是官員,又是學者,他們的成功,就在於把為官和學習兩件大事結合起來,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附: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優①則學,學而優則仕。"

【注釋】

:有餘力。

【譯文】

子夏說:『做官的人,行有餘力,要去學習;學習的人,行有餘力,要去做官。』

yanqzh 發表於 2025-6-4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仕學相濟之道——釋子夏"優則互進"義】

子夏"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之論,實為儒家經世思想之樞機。此章雖簡,然蘊三代以來士人出處之大義。今試為諸君剖判其理。

一、"優"字訓詁當明
鄭玄注"優"為"行有餘力",此解最得本旨。朱子【集注】引申為"德業之有餘裕",尤見精微。考【說文】"優"從人從憂,本訓"饒也",引申為從容不迫之態。故所謂"優則",非謂優劣之比較,實指心志與能力之裕如。

二、仕學相濟之理
(一)仕者必資於學
【禮記·學記】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昔董仲舒為江都相,猶著【春秋繁露】;王陽明巡撫南贛,仍講良知之學。此即"仕優則學"之典範。蓋政事愈明,愈覺學問之不足,此子夏所以誡在位者不可廢學也。

(二)學者當致於仕
【荀子·大略】言:"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觀孔門四科,政事列於德行之後,可見儒學本務。范仲淹"先憂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皆"學優則仕"之實踐。然此"仕"非僅指官職,實含"行義達道"之廣義。

三、歷史制度之印證
科舉制實此思想之制度化呈現。唐太宗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然其深層意義,正在打破"血而優則仕"的世卿世祿制。王安石、張居正等皆由學入仕,復以仕弘學,形成"出為名臣,處為名儒"的士大夫傳統。

四、現代啟示
今人解此章,當注意:
1. 警惕將"優"簡單等同於"優秀"的誤讀
2. 避免割裂仕學關係,當知"學不至則道不明,仕不學則政不達"
3. 須明"仕"之現代延伸,凡服務社會皆可謂之"仕"

結語:
子夏此言,實開中國文官政治之先聲。錢穆先生謂:"中國政治乃一種學人政治。"其精神內核,正在此仕學循環、互為體用之道。學者若能於此章得三昧,則於整個儒家政治哲學思過半矣。

(全文計789字)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7-1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仕學相濟之道——子夏"優則互進"思想發微】

子夏"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之論,實為儒家經世思想之樞機。此章雖簡,然蘊義宏深,需從三方面剖判其精微。

一、訓詁明義
"優"字鄭玄注為"行有餘力",朱熹【集注】承此說。然考【說文】"優,饒也",段玉裁注引【詩經】"既優既渥",可知其本義為豐裕充足。子夏特用此字,既指時間精力之裕如,更暗含能力素養之優長。故"優"實具雙重意蘊:外在條件之允許與內在素質之完備。

二、體用關係
此語揭示仕學之辯證關係。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謂:"仕者必資於學,學者必驗於仕。"為官者若不持續進學,則如無源之水;治學者若不致用經世,則似閉門造車。北宋范仲淹"先憂後樂"之踐履,正是此道典範——其邊陲領兵時仍著【春秋義】,主政中樞時復建書院,仕學相濟,終成完璧。

三、制度影響
此思想催生科舉制度之精義。唐代孫伏伽首倡"學者非為仕而學,而仕者必由學",實為子夏之說的制度轉化。值得注意的是,科舉雖以考試取士,然其深層邏輯正在於建立"學優-仕顯-再學"的循環機制。明代王陽明龍場悟道後復出治贛,恰是"仕中學、學中仕"的生動體現。

今人解此章,當避免兩種偏頗:或視之為功利主義之淵藪,或簡單等同於現代職業教育。究其根本,儒家強調的是"內聖外王"的一體貫通。程頤所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正道出仕學互濟的內在理路——為官時不忘修身問道,治學時常懷經世之志。

【禮記·學記】云:"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子夏此語,正是對"學無止境"與"學以致用"雙重境界的最佳註腳。今日重溫,猶見其智慧光芒穿越千年而不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亥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