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1|回覆: 1

[醫藥臨床] 利濕清熱活血祛風治牛皮癬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3-9 1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牛皮癬病的重要特徵是白色鱗屑、發亮薄膜和點狀出血。牛皮癬病初起為炎性紅色丘疹,約粟粒至綠豆大小,以後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為棕紅色斑塊,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面覆蓋多層乾燥的灰白色或銀白色鱗屑。輕輕刮除表面鱗屑,逐漸露出一層淡紅色發亮的半透明薄膜,稱薄膜現象。再刮除薄膜,則出現小出血點,稱點狀出血現象。白色鱗屑、發亮薄膜和點狀出血是診斷銀屑病的重要特徵,稱為三聯征。頭皮、四肢伸側多見,對稱分佈。初起為炎性紅色丘疹,約粟粒至綠豆大小,以後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為棕紅色斑塊,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面覆蓋多層乾燥的灰白色或銀白色鱗屑。

劉某,女,66歲,因『反覆頸項、雙上肢、背部皮膚瘙癢不適伴苔蘚樣改變10餘年』於2018年12月27日就診。患者近10多年來不明原因出現頸項、雙上肢、背部皮膚瘙癢不適,夜間為甚,反覆搔抓,皮損逐漸增厚,呈皮革樣改變,未見破潰、流膿、滲血、滲液等,曾就診於院外檢查診斷為『神經性皮炎』,經外用藥物等治療後,症狀時輕時重。刻下症見:頸項、雙上肢、背部皮膚瘙癢無度,皮膚粗糙增厚,狀如皮革,局部可見抓痕。納眠一般,二便尚調。舌質稍紅、舌邊有齒痕、苔白稍厚、脈細。

診斷:牛皮癬(濕熱浸淫型)。

治則:利濕清熱、活血祛風。

方藥:土茯苓30g,薏苡仁30g,綿萆薢15g,白鮮皮15g,地膚子15g,蛇床子15g,防風30g,荊芥20g,忍冬藤30g,蛇蛻6g,烏梢蛇10g,炒蒺藜15g,川芎15g,紅花12g,赤芍15g,皂角刺10g。7服,水煎服。

2019年1月3日複診:皮損明顯變薄,瘙癢減輕,查舌質稍紅、舌邊有齒痕、苔白、脈細等,效不更方,上方繼服14服。

2019年1月18日三診:皮膚瘙癢明顯減輕,頸項、雙上肢、背部皮膚見散在抓痕,皮膚基本正常,查舌質淡紅、舌邊有齒痕、苔白、脈細等,上方去地膚子、蛇床子、蛇蛻,防風減至15g,荊芥減至12g,加黨參15g,茯苓15g,白朮15g。繼服10服。

方中以土茯苓、薏苡仁、綿萆薢、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忍冬藤利濕清熱;防風、荊芥、蛇蛻、烏梢蛇、炒蒺藜、川芎、紅花、赤芍、皂角刺等活血祛風;加黨參、茯苓、白朮健脾化濕,以除生濕之源。全方使濕熱得除,脾得健運,正中病機,故能收穫捷效。(易勝 貴州省金沙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鄧姻 發表於 2025-4-9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利濕清熱活血祛風法治療濕熱浸淫型牛皮癬

牛皮癬,又稱銀屑病,是一種以皮膚紅斑、鱗屑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病機複雜,常與濕熱、血瘀、風邪等因素相關。本文所述病例,正是一例典型的濕熱浸淫型牛皮癬,通過利濕清熱、活血祛風之法獲得良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病機分析

患者年逾六旬,病程長達十餘年,皮損表現為"皮膚粗糙增厚,狀如皮革",伴瘙癢無度,舌質稍紅、邊有齒痕、苔白稍厚,脈細。此乃濕熱內蘊,浸淫肌膚,日久化燥生風之象。濕熱之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見皮膚增厚;濕熱鬱蒸肌膚,則瘙癢不止;舌象顯示濕熱兼有脾虛之徵。正如【醫宗金鑒】所言:"濕熱相搏,皮膚為之瘙癢。"

治法方義

首診方藥配伍精當,體現了"利濕清熱"與"活血祛風"並重的治療思路:

1. 利濕清熱組:土茯苓、薏苡仁、綿萆薢淡滲利濕;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忍冬藤清熱燥濕止癢。其中土茯苓為君藥,既能利濕解毒,又能通利關節,【本草綱目】稱其"除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

2. 活血祛風組:防風、荊芥疏風解表;蛇蛻、烏梢蛇、炒蒺藜祛風通絡;川芎、紅花、赤芍、皂角刺活血化瘀。尤以烏梢蛇、蛇蛻等蟲類藥搜風通絡,對於頑固性瘙癢有特殊功效。

3. 三診調整:症狀緩解後,減祛風藥量,加黨參、茯苓、白朮健脾益氣,體現了"治濕不理脾,非其治也"的原則,通過健脾以絕濕邪生化之源。

治療特色

本案治療有三大特點:其一,標本兼顧,既用利濕清熱藥治其標,又用健脾藥固其本;其二,內外分消,通過利濕藥使濕邪從內而解,通過祛風藥使邪從表而出;其三,動靜結合,活血藥與祛風藥相伍,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古訓。

臨證啟示

牛皮癬雖病在肌膚,實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本案提示我們:對於病程纏綿的皮膚病,當細辨濕、熱、瘀、風之輕重,合理配伍用藥;待邪去大半,應及時顧護脾胃,防止祛邪傷正。同時,蟲類藥在頑固性皮膚病中的應用值得重視,但需注意劑量與配伍,中病即止。

此案治療過程層次分明,藥隨證轉,充分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與整體觀,為濕熱型牛皮癬的治療提供了有益參考。然臨床運用時,仍需因人制宜,不可拘泥成方。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6-8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濕熱論治牛皮癬的臨證思辨與方藥解析】

牛皮癬(銀屑病)之證治,當首辨標本虛實。本案患者病程綿延十載,皮損呈皮革樣變而兼瘙癢無度,參合舌脈,顯系濕熱浸淫、血瘀風燥之候。余觀歷代醫家論治此疾,多宗"血分伏熱"之說,然臨證尤需細察濕熱膠結之機,本案治療頗具章法,試析如下:

一、病機三層辨治
1. 濕熱蘊膚為標:苔白厚、皮損浸潤乃濕邪外泛之徵,舌邊齒痕暗合脾虛濕蘊之本。方中土茯苓、綿萆薢配伍,取【本草綱目】利濕解毒之要義,尤妙在薏苡仁一味,既利三焦之濕,又護中州之氣。
2. 血瘀風燥為變:皮膚甲錯、夜間癢甚,顯系血瘀生風。防風、荊芥用量獨重,深得"治風先治血"之旨,更佐烏梢蛇、蛇蛻等蟲類藥,取"風邪入絡,非蟲蟻不搜"之古訓。
3. 脾虛失運為本:三診減祛風藥而增四君之意,暗合張景岳"治病必求於本"之論,防祛邪傷正之弊。

二、組方四大特色
1. 分消走泄法:土茯苓配忍冬藤,一滲一清,導濕熱從二便出,此法源於吳鞠通【溫病條辨】分消走泄之策。
2. 氣血同治則:川芎、紅花與赤芍同用,既行血中瘀滯,又清血分鬱熱,深合王清任活血化瘀之要義。
3. 風藥運用度:初診防風用至30g,取"風能勝濕"之理,然三診即減半,示"中病即止"之戒。
4. 蟲藥選擇精:蛇蛻輕清走上,烏梢蛇搜剔通絡,二者相伍,既避燥烈傷陰之弊,又得祛風止癢之效。

三、轉歸辨治要點
本案三診次第分明:首診重在祛邪,二診守方固效,三診轉入調理。尤妙在見舌邊齒痕始終未退,遂加黨參、白朮,此正合李東垣"脾胃一虛,百病由生"之論。然需注意,白鮮皮、地膚子等苦寒之品連用半月即減,示"濕熱既去,勿傷中陽"之慎。

結語:牛皮癬治療當把握"濕-熱-瘀-虛"之動態轉化,本案組方謹守病機,攻補有序,其祛風不燥、清熱不凝、利濕不傷正之思路,實得【內經】"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之真諦。然臨證須知,此類頑疾愈後調理尤當重視,建議可酌加黃芪、當歸等品鞏固療效,更合"既愈防復"之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