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U m" o5 Z2 q+ K" `
0 N7 m: I" k; p+ [. H
文祥手跡。
9 v+ Z. {% N+ ~; L# V
* F. N$ j* Y& A4 L ]$ L # @, p3 O7 `# Z& Z! D+ ` |1 O
, i+ Y, ?' k1 P8 x# j6 t 文祥。 ' f6 j T6 u& J' U9 I
' F1 F* d H, C9 O D) S$ o$ _
! L% T5 ?9 y5 f$ e
x* V& I6 o7 B* l4 r) |1 y 文祥墓。資料片
, U( y2 ^+ ~5 N, p5 u. M : m8 N0 O' P8 c2 `( z
) t6 C. F$ d6 U* U# P6 x& A
文中裏這名字乍一聽來似乎很難意識到它是一處地名,少了類似街、路、巷這樣的街路標誌性字眼,這恰恰是它令人費解的主要原因之一。0 D$ _. f4 m8 W4 i( c, w% ^
- f% e/ x# F+ @$ G' j$ G2 g
民俗學家齊守成介紹,這是街路改造所衍生出的地名,而事實上,這文中裏該是取了文中堂胡同的韻意。『在1957年的街路名稱和門牌號碼整頓時,將這一帶的文中堂胡同、土影壁牆胡同以及華家胡同的各部分組合在一起成了「文中裏」。』+ A- V- y% q$ j8 p3 O9 |
3 e- J1 g+ h2 T" m* V
文中裏名因文中堂宅邸
" ^4 d t" H8 `+ @0 \. Y F" h) y1 U# S0 J8 j4 N+ A
那麼,三條胡同為何被合併命名為文中裏?文中裏中曾經演繹了怎樣的故事?這一切要追溯到清末年間,早年的文中堂胡同裏有一座氣勢恢弘的建築,它便是文中堂的宅邸。中堂並不是一個人名,而是官職。這位曾居於盛京的文中堂名曰文祥,或許他的名字少有人知,但在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中,他扮演了促成該事件的重要人物。
, E& D9 A, M3 O- V* I! J$ ?7 }( _# d& c1 I( ?
據資料記載,文祥,姓爪爾佳,字博川,號文山,又號綺園。正紅旗人。 1845年進士。歷任太僕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署刑部侍郎。1858年授禮部侍郎,後又歷任吏部、戶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統、左翼總兵。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逼北京,咸豐帝出走熱河(今河北承德)時,命署步軍統領,隨恭親王留北京與英法議和。次年,與恭親王等聯名奏請改變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任職期間,倡導洋務『新政』,成為清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務派首領之一。! n9 } m: ?7 J) V5 K
/ W8 ~3 R' [ X# L7 a 咸豐帝病死後,文祥與其他大臣上疏請慈禧、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協助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處死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等人。 1871年,文祥被授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次年,被封為體仁閣大學士。光緒帝繼位後,文祥晉武英殿大學士,專任軍機大臣及總理衙門大臣。 1876年病死,諡『文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