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9|回覆: 1

[儒家學說] 祭如在解析

[複製鏈接]
+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11-29 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八佾章的祭如在強調的是什麼?本文將就『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全文賞析。

原文

論語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祀祖先時,要心存誠敬,就好像祖先真在接受祭祀,祭祀神靈時,也好像神靈真在那裡接受祭祀一般。孔子說:『參加祭祀時,如果我沒有參與其中,便如同沒有祭祀一樣。』

評析

天之在我這,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每個人是源於父母和天。這是自然的法理。而父母有父母,往上可以不斷地追溯,而男性較能保證血脈的純正性,所以祭祀祖先的時候,祭祀男性。所有的先人都共一個天,祭天是大祭。談及祭祀的時候,主要有兩種祭祀,祭祀祖先和祭祀天(神靈)。祖先和天,和我們有甚深的因緣,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卻造就了自己。這份恭敬、感恩,就是自然之情,不是刻意做作,所以在祭祀的時候,就像和自己的祖先面對面,如同真是存在一樣。祭天的時候,就像神靈真的存在一樣。所以在祭祀的時候,那些禮儀並不是形式上的做作,而是誠心誠意為之,不帶一絲虛偽。如果我在參加祭祀事,沒有行那些禮儀,就沒有真正的祭祀。自古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這個道理。而在非祭祀的時候,就當祖先和神靈不存在嗎?非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只是不談亂神靈,談論就是褻瀆。但是內心永遠彰顯着那份誠意和敬畏,這就是人之為人,就是明明德。這樣一下,一個人就不僅僅是七尺身軀所包裹的一個人,而是與祖先同在,與神靈同在的人。

初心

論語,夫子與弟子教與學的合集,那相與論學之風,千年不息,九州學子聞其風而悅之。一段一個故事,老師有德行有脾性愛音樂,弟子愛學習有個性。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溫暖的,光明的。這麼一群讀書人,實在!妙哉!今九州書院發心培養現代士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踐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論語】是最好的開端。

+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4-27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祭如在"義理髮微——論儒家祭祀觀中的本體與工夫】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二語,實為儒家祭祀思想之樞要。鄭玄注"如在"為"如其生存",朱熹釋為"誠之至也",皆指向祭祀者主體精神之真實呈現。此中蘊含三重精義:

一、本體論維度。祭祀非單純儀式活動,實為"天人相與"之本體呈現。【禮記·祭統】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揭示祭祀乃人性本然之發露。祖先雖逝,其精神通過祭祀活動獲得當下呈現,此即"神不散不亡"(【禮記·祭義】)的形上依據。

二、工夫論要旨。"如在"非想象虛構,而是通過"齋明盛服"(【中庸】)的禮儀實踐,實現主客冥合的精神狀態。孔子言"吾不與祭,如不祭",強調祭祀者必須全身心投入,方能使"祭者,教之本也"(【禮記·祭統】)的教化功能得以實現。

三、倫理實踐意義。祭祀培養的"敬"之品格,構成儒家倫理的基礎。【孝經】云"祭則致其嚴",這種嚴肅莊敬的態度,實為"仁之端"。程頤謂"祭如在者,祭其精神也",正是對祭祀作為德性養成途徑的深刻認知。

今人解此章,當避免兩種偏頗:或流於神秘主義而失其人文精神,或陷於形式主義而喪其生命體驗。儒家祭祀之真義,在於通過"如在"的實踐,喚醒人對生命根源的敬畏與感恩,最終達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論語·學而】)的社會教化功能。九州書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當由此入手,使傳統禮樂精神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創造性轉化。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7-15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祭如在"義理髮微——論儒家祭祀觀中的本體與工夫】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語,實為儒家祭祀思想之樞要。鄭玄注"如在"為"如其生存",朱熹釋作"誠之至也",皆指向祭祀活動中主客交融的存有狀態。此中蘊含三重精義:

一、本體論維度。祭祀非單純儀式,而是接通"天命之性"的存有方式。【禮記·祭統】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揭示祭祀實為生命本源的自覺。祖先血脈與天地生生之德相貫,祭祀即是對此生生之鏈的體認。程頤謂"祭如在者,謂祭其先,如在目前",正是此意。

二、工夫論要旨。"如"字最堪玩味,非謂神靈實存之判斷,乃指祭祀者當有的心靈狀態。【中庸】"齊明盛服"之說,與【論語】"吾不與祭"章互證,可知祭祀之效全繫於主體誠敬。王陽明【傳習錄】云:"祭如在者,謂自盡其誠敬而已",此即儒家"反身而誠"的實踐智慧。

三、倫理向度。祭祀實為"慎終追遠"的道德實踐。【孝經】言"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將祭祀納入人倫教化體系。孔子"不與祭"之嘆,非僅指儀節缺失,更警示心不在焉則倫理紐帶斷裂。張栻解此章曰:"祭而弗誠,是自絕其本也",可謂的論。

今人解此章,多惑於"如在"之虛實。實則儒家祭祀觀超越形神之爭,直指存在本質。【周易·觀卦】彖傳"觀天之神道"與【論語】此章呼應,皆彰顯"神道設教"中的人文精神。祭祀之禮,實為"天命之謂性"的具象化呈現。

九州書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當由此章體認儒家"敬天法祖"的生命智慧。祭祀之禮雖損益百代,其"如在"之誠終不可易。明乎此,則知夫子"祭神如神在"非宗教誡命,實為喚醒生命自覺的教化之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