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7|回覆: 0

[講古] 中國歷史故事:漢文帝的風采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8-17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立劉恆為皇帝,那些實際的理由當然不能擺到桌面上,所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還是要有的,其最佳理由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中,前三個已經都死了(劉肥、劉盈、劉如意),劉恆就是最年長的了(此時劉恆24歲),所以應該讓劉恆即位。

別看歷史人物劉恆不受父親劉邦重視,就藩國時年紀也不大,但是還是頗有才能的。

劉恆為人寬厚平和,沉穩謹慎。

劉恆在代地就藩國的這十五六年間,一直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盡力發展生產,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同時整軍備武,抵禦匈奴人的劫掠。

在他的治理下,偏遠的代地,慢慢發展起來。劉恆自己,也積累了不少國家管理、官吏任命,以及軍事方面的經驗。

就在劉恆以為,自己這平靜的日子能永遠過下去的時候,一張大餡餅從天而降,直接砸到他頭上,京城中群臣派來使者,邀請他進京當皇帝。

劉恆當時就被砸暈了。

謹慎的劉恆,開始並不相信,這樣的好事能落到他頭上。他手下的臣子也是什麼說法都有。後來劉恆派自己最信任的親娘舅薄昭,跑了一趟長安。

歷史人物周勃將一切經過合盤托出,向薄昭講明。

劉恆這才相信。

劉恆進京的時候,隨身只帶了六個可以信任,又有一定本領的臣子。可見代地確實是國小人少。

到達長安後,以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為首的臣子,請劉恆即位為君。劉恆退讓三次後,接過代表皇帝身份的璽印,即位做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知道自己身邊親信的大臣就這麼幾個,自己的帝位並不穩定,外面那些劉氏藩王隨時有取代自己的可能性。要想保持住這個皇位,第一最重要的是要抓緊軍權,二是要讓那些老臣歸心,三要儘快做出成績,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取得百姓的擁護。

於是,漢文帝首先將自己的那幾個親信,放到不是最尊貴,但是卻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將南北兩軍的軍權抓住,然後大肆封賞這次剷除呂氏一脈事件中的功臣。

文帝讓陳平繼續擔任左丞相,拜周勃為右丞相,灌嬰為太尉。

接下來,文帝又對齊王劉襄和朱虛侯劉章也是論功行賞。

其他有功之人,也是各有封賞。

為了穩住並拉攏劉氏皇族,文帝又封賞了一批劉氏一脈的族人,用他們和那些立有大功的臣子們一起,填補了呂氏被誅後的空缺。

文帝的做法,贏得了朝臣的擁戴,皇族中雖然有些不滿的聲音,尤其是劉襄等,但是終究沒有翻起大的風浪。隨着劉恆帝位的逐漸穩固,那些人也不得不將心事暗藏心中,慢慢等待時機。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孝子皇帝,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封自己的母親薄姬為皇太后。

可憐的薄姬,因為不受皇帝劉邦的在意,而好好的活了下來,現在,還成了皇太后,達到了呂后的高度,也算是奇葩的結局了。

到公元前157年,漢文帝死後,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此時的歷史人物薄姬,依然健在,被漢景帝尊為太皇太后。

兩年後的公元前155年,薄姬病死,壽享61歲。

相對於劉邦其他的妃子,除了呂后之外,薄姬的結局,算是最好的。屬於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類。

在母慈子孝方面,呂后母子,和薄姬母子,天地差別。

當然,作為一個皇帝,光靠施以恩惠是不夠的,需要恩威並施,在這方面,文帝也是無師自通。

周勃因為在漢文帝即位一事上功勞最大,不誇張的說,沒有周勃,別說漢文帝,恐怕連大漢朝能否存在,都難說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周勃也是頭一份,當上了右丞相。

漢朝時,以右為尊,所以右丞相是正職,左丞相相當於右丞相的助手。這樣一來,周勃就成了臣子中的第一人。

一向老成持重的周勃,此時也有些飄飄然,驕傲自大起來。

文帝呢?既不願嚴厲懲罰這位功臣,更不願被臣子凌駕於皇帝之上。於是或明或暗,幾番敲打,令周勃醒悟過來,老老實實了,最後辭職返回封地。

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歷史人物漢文帝迅速穩固了自己的帝位,徹底掌握了國家大權。

漢文帝在治理國家上,還是很有一套的。

文帝繼承了漢初『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以發展生產,改善百姓生活為主要目標,以讓百姓安穩的生活為治國之本。同時大規模興修水利,並多次減輕田租稅率,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同時,文帝大幅度減免徭役,『丁男三年而一事』,就是成年男子,只需要三年為國家服一次徭役就行了。這種徭役的間隔程度,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很少見的。

文帝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漢朝的經濟,得以更高速的發展,漢朝慢慢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

+
xie4566 發表於 2025-7-20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文帝繼統之德與治國之道】

漢文帝劉恆之繼統,實乃西漢政局由動盪轉向安定之關鍵節點。細究史籍,文帝之得位雖因緣際會,然其治國理政之能,實非偶然。【史記·孝文本紀】所載"代王入未央宮,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正可見其深諳"兵權乃社稷之本"的政治智慧。

一、繼統之時的政治智慧
文帝面對"天降大位"時的審慎態度,充分體現其"慎始敬終"的為政之道。【漢書】載其"三讓而後受璽",非虛飾之舉,實為考察朝局之需。其僅帶張武等六人入京,既示謙抑之態,又暗合"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古訓。薄昭使長安一事,尤見文帝"謀定而後動"的謹慎性格,此乃【易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具體實踐。

二、穩固政權的三重舉措
文帝即位後的施政方略,深得黃老"無為而治"之精髓。其先抓軍權,正合【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之要義;封賞功臣之舉,則暗合【尚書】"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的治術;至於安撫宗室,更是踐行【周禮】"親親尊尊"的治國理念。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文帝對劉章、劉興居的封賞,既示寬厚,又防微杜漸,可謂"恩威並施"的典範。

三、治國之道的深遠影響
文帝施政最可貴者,在於其"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漢書·食貨志】載其"躬修儉節,思安百姓",實開"文景之治"之先河。其輕徭薄賦、廢除肉刑等舉措,皆體現儒家"仁政"思想。尤值稱道者,是文帝在穩定政權後,能迅速轉向民生建設,此乃【孟子】"保民而王"理念的生動實踐。

結語:
漢文帝之治國,看似無為,實大有為。其以柔克剛的政治智慧,寬厚包容的為君之道,不僅穩定了漢初政局,更為後世樹立了"以德治國"的典範。太史公贊其"德至盛也",誠非虛譽。今人讀史至此,當深思:真正的治國之才,不在權術機變,而在德政惠民。文帝之風,山高水長,足為萬世帝王之法。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7-29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文帝繼統之正道與治國之方略】

漢文帝劉恆之繼統,實乃西漢國運轉折之關鍵。觀其入承大統始末,非惟天命所歸,實有深層次的政治智慧與治國理念蘊藏其間,誠可為後世帝王之法式。

一、繼統之正道:德位相配的典範
【周易】有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文帝之繼位,表面觀之似屬偶然,實則暗合聖王之道。代王十五年之治,已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之效。群臣擇君,非徒以年齒為序,實因代地之治已彰其"寬厚平和,沉穩謹慎"之德。太史公稱其"德至盛也",恰說明其繼位符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政治倫理。

二、權術運用:剛柔並濟的統治藝術
文帝入京僅攜六臣,非國力薄弱之故,實乃深諳"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之理。其封賞功臣之舉,既合"賞罰信明"之法家要義,又得"親親尊尊"之儒家精髓。尤以周勃、陳平之安置,可謂深得"陰陽相濟"之道:既保全功臣體面,又暗分其權。至如安撫劉氏宗親,更是實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古典政治智慧。

三、治國方略:黃老之術的實踐典範
文帝之政,最得"無為而治"真諦。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正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的具體實踐。其廢除肉刑、廣開言路,體現了"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的執政理念。而整軍備武之舉,又合乎"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慎戰思想。故能開創"文景之治",為後世垂範。

四、歷史啟示:聖王政治的現代觀照
文帝治術對今世猶有深意:其一,治國首重民生,此即"民為邦本"之要義;其二,權力交接當循正道,此乃"正名"思想之體現;其三,改革宜循序漸進,暗合"因革損益"的中庸之道。班固稱其"專務以德化民",可謂的評。

要之,漢文帝之繼統治國,實融匯儒道法三家精義,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治世典範。其政治智慧,非特為古代帝王之法式,即於今日治國理政,亦不失其借鑑價值。讀史者當於此深味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