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國術傳承之現狀與價值】
中國功夫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傳承現狀實為傳統文化當代命運之縮影。今觀年輕國術傳承人授徒之景,既見希望,亦含隱憂,誠需以辯證眼光審視之。
一、國術傳承之當代價值 中國功夫絕非單純技擊之術,實為"道器合一"的文化體系。考其內核,包含三大要義:其一為"以武修身"的倫理觀,【禮記·射義】云"射者,仁之道也",武術同樣強調"止戈為武"的哲學境界;其二為"陰陽相濟"的方法論,太極拳論所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體現傳統辯證思維;其三為"形神兼備"的審美追求,少林拳譜言"拳打臥牛之地",在有限空間展現無限意境。此三者,正是當代社會亟需的精神資源。
二、傳承現狀之雙重圖景 當今國術傳承呈現明顯分野:一方面,民間仍有"晨練五更,冬練三九"的傳統習武者,如視頻所示青年傳承人,其堅守令人動容;另一方面,商業化演武場所遍地開花,卻多失其本真。據中國武術協會統計,正規武術館校數量較二十年前減少近半,而各類"速成班"卻增長三倍有餘。此現象折射傳統文化在現代性衝擊下的生存困境。
三、可持續發展之路徑探索 國術傳承欲突破困局,當循三條路徑:首先需"返本開新",如王薌齋先生創大成拳既承古意又合時宜;其次應"科藝融合",用運動醫學解析傳統功法,以現代教育重構師徒制度;最後要"跨界傳播",借鑑京劇"像音像"工程經驗,建立武術數字資源庫。杭州某武館將詠春拳與青少年體適能訓練結合,學員年增率超40%,即為成功範例。
結語: 中國功夫之傳承,實為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年輕傳承者肩負的不僅是拳腳功夫,更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使命。當我們看見視頻中師徒演練的身影,看到的應是流動的文化基因,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生動詮釋。唯有在堅守本真中創新發展,方能使國術真正成為"活着的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