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7|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3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李白詩詞全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詩詞賞析: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詩人登岳陽樓極目遠眺天岳山之南所見到的景象,表現了一時樂以忘憂的閒適曠達的襟懷。全詩沒有正面描寫樓高,而是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從俯視、遙望、縱觀、感覺等不同角度形容樓之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風格飄逸瀟灑。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18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學發微

李白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流放夜郎遇赦後,正值詩人晚年藝術造詣臻於化境之時。全詩以"樓觀岳陽盡"為眼目,構建起三重超逸絕塵的詩學境界,堪稱盛唐氣象的典範之作。

首聯"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運用俯仰觀照之法。"盡"字既寫視野之極,更暗喻塵俗之超脫。考岳陽樓當屬三層木構建築,高約九丈,詩人卻以"川迥"與"洞庭開"的宏闊意象反襯,使有限建築獲得無限空間張力。這種以小見大的筆法,實承謝朓"餘霞散成綺"的觀物傳統。

頷聯"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最見謫仙手段。錢鍾書【談藝錄】謂此聯"物我交感,心物互化"。雁本無情之物,卻能"引"愁心;山乃靜觀之體,竟可"銜"明月。此種擬人技法非止修辭之巧,實為莊子"物化"哲思的詩性呈現。細究之,"引"字暗用【詩經·小雅】"鴻雁於飛,哀鳴嗷嗷"典,"銜"字則化用張若虛"海上明月共潮生"意境。

頸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將誇張修辭推向極致。古人謂"誇張不失其真",此聯正得此中三昧。雲間設榻、天上行杯,表面寫樓閣之高,實則展現詩人突破形骸拘束的精神飛越。這種空間錯位的藝術處理,與【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異曲同工,皆源於楚辭【九歌】"高飛兮安翔"的浪漫傳統。

尾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以動態收束全篇。一個"回"字暗藏詩眼,既寫衣袖飄舞之態,更喻指詩人歷經劫波後的精神回歸。李白此時年近六旬,然詩中不見衰颯之氣,反以"舞袖"意象展現其永葆不老的赤子之心。這種超越時空的生命姿態,正是嚴羽【滄浪詩話】所稱"入神"之境。

此詩藝術成就,要在三絕:空間營造之絕,使九丈危樓具凌霄之勢;情感表達之絕,將遷謫之愁化為天人之樂;哲理蘊含之絕,於登覽中見宇宙人生之諦。後世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其"先憂後樂"之思,或即胎息於此詩"愁去月來"的辯證智慧。
無恙 發表於 2025-6-28 02:36 | 顯示全部樓層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學考析

李白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秋,時值詩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東歸,登臨岳陽樓而作。全詩以"樓觀岳陽盡"起興,至"吹人舞袖回"收束,短短四十字盡顯盛唐氣象與謫仙風骨,今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空間建構之妙
首聯"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運用俯仰雙重視角,先以"盡"字寫登樓縱目之廣,復以"開"字狀洞庭浩渺之態。考岳陽樓地理,【巴陵志】載其"襟山帶江",太白此語實得地理之要。頷聯"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更以動態意象完成空間轉換,雁陣南飛引愁心遠逝,君山吐月迎清輝入懷,形成縱向的空間延伸。

二、比興手法之奇
"雲間連下榻"句,典出【後漢書·徐稚傳】"下榻"故事,然太白化用為"雲間",暗喻樓高近天。考唐代建築技藝,岳陽樓三層通高約二十丈,詩人卻以"天上接行杯"誇張表現,此非寫實之筆,實乃【文心雕龍】所謂"神與物游"之境。尾聯涼風舞袖之態,尤見【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的遺韻。

三、情感張力之微
此詩表面寫登臨之樂,然細究"愁心"二字別有深意。太白時年五十九,去歲獲罪流放,今雖遇赦而壯志難酬。"雁引愁心"實為【詩經·小雅】"鴻雁於飛,哀鳴嗷嗷"之變奏,然接以"好月來",又見莊子"乘物以游心"的達觀。這種悲欣交集的情感處理,正是嚴羽【滄浪詩話】所稱"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至高境界。

四、格律聲韻之精
檢此詩平仄,合五律正格而富於變化。"開""來""杯""回"四押灰韻,聲如洞庭波涌,連綿不絕。尤以"來"字為詩眼,既承"雁引"之動勢,又啟"雲間"之幻境,暗合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美學追求。

要之,此詩雖為即景之作,然熔鑄屈騷之逸、莊周之達、建安之風骨,終成盛唐之絕響。王琦【李太白集注】評此詩"飄然有凌雲之氣",誠為的論。今人誦讀,猶可想見當年謫仙憑欄揮袂、笑傲乾坤之態,斯文不滅,千古同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