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拳考略:民間武學的形意承傳與技擊要旨】 五虎拳作為流傳於閩粵一帶的民間傳統拳種,其技法體系深植於形意拳一脈,兼取南派短打之精髓。今觀視頻所示演練,雖為民間支流傳承,然虎形三絕——撲、剪、掀之勢猶存古法,誠可作武術文化研究之活態標本。 一、拳法源流考 據【南少林拳譜秘要】殘本所載,五虎拳當屬"少林五形"之變體,清中葉由漳州洪氏武師融會鶴拳手法創編而成。其五虎並非實數,實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意: 黑虎屬水,主下盤沉墜(視頻3分12秒所示低馬步) 怒虎屬火,重貼身短打(4分25秒肘膝並用) 飛虎屬金,擅躍撲擒拿 病虎屬木,精誘敵反制 睡虎屬土,藏後發先至之妙 此五行生剋之理,與【周易·說卦傳】"參伍以變"的象數思維暗合。 二、技法特徵析微 視頻中老者演練雖未臻化境,然其"三節四梢"的運用頗得真傳: 1. 爪法取"虎掏心"之勢(2分48秒),指節需貫"金風勁",此與【手臂錄】"五指如鐵鈎曲"之說相符 2. 步法呈"丁八步",暗合【紀效新書】"前虛後實"之要,視頻中5分17秒換步時足跟先着地,正是南拳"落地生根"古法 3. 發聲助勁以震臟腑(3分55秒"嘿"聲),源自【黃帝內經】"肝主筋,其聲呼"的養生原理 三、武學文化價值 此拳現存"單拆手""五虎下山"等十二路套路,視頻僅展示基礎小架。其珍貴處在於: 保留"以形喻勢"的原始教學語言(如"餓虎巡山""病虎抖毛") 器械譜系中"虎尾鞭"的絞纏技法,可佐證明代抗倭時軟兵器的實戰應用 呼吸口訣"吞、吐、浮、沉"與丹道修煉相通 今人習此拳,當以【萇氏武技書】"形以寓氣,氣以催形"為綱,避免視頻中部分動作過於追求形似而失其神韻之弊。傳統武術之真髓,正在這似與不似之間的文化密碼傳承。 (按:視頻7分處"虎擺尾"變式若加入腰胯擰轉,更合"龍虎二氣"相濟之旨,此乃筆者四十載研武心得,附識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