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8|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2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詩詞賞析:


【月下獨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達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深處卻有無限的淒涼。全詩筆觸細膩,構思奇特,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盪不羈的豪放個性。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7-23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月下獨酌】詩學探賾:論李白孤獨美學的三重境界

李白【月下獨酌】組詩堪稱中國孤獨詩學的巔峰之作,其首篇尤以"舉杯邀明月"之句展現詩人獨特的生命情調。本文擬從意象構造、情感邏輯與哲學意蘊三個維度,解析這首千古絕唱的藝術精髓。

一、意象系統的辯證結構
詩中構建"花-酒-月-影"四位一體的意象群,形成獨特的空間詩學。"花間"暗喻繁華,"獨酌"揭示孤寂,二者構成第一重對比;"明月"與"身影"的介入,將物理孤獨轉化為"三人"共飲的精神盛宴,此乃第二重轉折。李白以"月不解飲,影徒隨身"的清醒認知,完成意象系統從虛到實再到虛的辯證運動,最終在"雲漢"的邈遠意象中達到超驗之境。

二、情感張力的藝術生成
全詩情感脈絡呈現"孤寂-狂歡-超越"的三段式結構。首聯"無相親"的直白陳述與"成三人"的浪漫想象形成強烈反差,體現盛唐詩人特有的情感擴張力。詩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動態描寫,實為以肢體語言對抗精神孤獨的審美轉化。尾聯"永結無情游"之"無情",非謂冷漠,而是超越世俗情感的天地大情,彰顯詩人將孤獨升華為永恆的精神契約。

三、道家美學的詩性呈現
此詩深得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之旨。"月""影"作為自然意象的人格化,體現李白"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行樂須及春"非及時行樂之淺見,實為【周易】"與時偕行"哲學的詩意表達。而"邈雲漢"的終極嚮往,則與【逍遙遊】"乘天地之正"的至境遙相呼應。李白以醉態思維突破物我界限,在看似放浪的形骸之下,隱藏着對生命本真狀態的深刻體認。

當代讀者解讀此詩,當超越字面熱鬧,體味深層孤寂。詩中每個意象都是打開盛唐精神世界的鎖鑰,每次情感轉折都映射着中國文人處理孤獨的智慧。李白以詩證道,將個體孤獨轉化為審美體驗,最終在詩酒風流中完成對生命有限性的超越,這正是其作品歷久彌新的根本原因。
沙舟 發表於 2025-7-27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月下獨酌】詩學境界蠡測

李白此詩,誠為盛唐絕調,其意境之超妙,實已臻"物我兩忘"之化境。今試從詩學三昧論之:

一、意象經營之妙
詩中"花間一壺酒"五字,已暗藏【楚辭】"春酒兮椒漿"之典,而"獨酌無相親"更見魏晉風度。最奇絕處在於"對影成三人"之構想,此非尋常擬人手法,實乃莊子"物化"之境。月、影、我三者,構成道家"三才"意象,暗合【周易】"三極之道"。

二、情感跌宕之致
全詩情感脈絡可分三重境界:首四句為"孤寂之境",中四句達"狂放之境",末六句臻"超脫之境"。其情感流轉如九曲黃河,忽而"我歌月徘徊"顯謫仙之態,忽而"永結無情游"見莊周之思。此種跌宕非刻意為之,實乃太白胸中塊壘自然流露。

三、哲學意蘊之深
"永結無情游"五字,深得老莊精髓。王弼注【老子】云"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太白此語正得其三昧。所謂"無情",非絕情也,乃"不以情累真"之意。末句"相期邈雲漢",更將世俗孤獨升華為天地精神之往來,與【逍遙遊】"乘天地之正"遙相呼應。

此詩之妙,尤在"自立自破"的辯證結構。先立孤獨之境,復破以三人之歡,終歸於邈雲漢之約。錢鍾書【談藝錄】謂太白詩"想落天外",此篇足為註腳。其藝術造詣已達"即幻即真"之境,表面放達中隱含深沉的生命悲感,正是唐人"哀而不傷"美學之極致呈現。

要之,此詩非徒寫飲酒之樂,實為太白以詩證道之作。其超逸處,在能將莊禪意境化入生活細節;其動人處,在終不墮入虛無,反以"行樂及春"的現世關懷為歸宿。千載之下,猶令人想見其"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謫仙風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