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6|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秋風詞.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2 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風詞.李白


秋風詞.jpg
秋風詞
[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詩詞賞析:


在深秋的夜晚, 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 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 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 ,這存流於心底的不可割捨的戀情和思念, 反而讓詩人後悔當初的相識 。

這首詞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 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 讓整首詩顯的淒婉動人。

【秋風詞】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是典型的悲秋之作,寫在一個深秋的月夜,詩人望着高懸天空的明月,看着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不禁黯然神傷,曾經的點點滴滴在腦子裡回放着。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流於心底的不可割捨,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後悔當初的相識。詩中,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使全詩顯得淒婉動人。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6-16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秋風詞】鑒析:李白詩中的悲秋美學與相思範式

一、文本定位與體式特徵
【秋風詞】屬李白雜言樂府,雖題名"詞",實為古體短歌。全篇三、五、七言交錯,句式參差而韻律天成,既承漢魏樂府遺韻,又具盛唐歌行體自由奔放之特質。"秋風清,秋月明"起興,以【子夜四時歌】般的民歌語勢,構建出時空交織的抒情場域。

二、意象系統的悲秋建構
詩中"秋風-秋月-落葉-寒鴉"四重意象形成閉環:秋風為時間維度(節候之悲),秋月為空間維度(孤寂之象),落葉喻聚散無常(【淮南子】"木葉落而長年悲"之化用),寒鴉襯心理驚顫(【詩經·東山】"鸛鳴於垤"的暗合)。此四象非簡單並列,而呈"物態-心象"的層遞關係,最終指向"難為情"的情感爆發點。

三、相思書寫的範式突破
"入我相思門"五句實為古典相思母題的範式重構:
1. "門"的隱喻將抽象情感具象化為可入之空間,較之【古詩十九首】"同心而離居"更具戲劇性
2. "長相思""短相思"的辯證表述,暗合【楚辭·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而又有所拓展
3. "絆人心"之"絆"字選用尤妙,【說文】釋為"馬韁",此處化被動束縛為主動情感選擇

四、詩學傳統的承變
末句"何如當初莫相識"看似決絕,實為【詩經·氓】"反是不思"的唐音再現。然李白之創新在於:
以問句作結,打破六朝怨詩直陳傳統
"早知"與"何如"構成時間悖論,強化了命運感
較之曹丕【燕歌行】"憂來思君不敢忘",更顯主體意識的覺醒

五、藝術張力解析
該詩最大特質在於"瞬間永恆"的審美創造:
物理時間:秋夜剎那("此時此夜")
心理時間:相思的無限延展("無窮極")
通過"落葉聚還散"的微觀運動,將莊子"方生方死"的哲學觀詩化為情感體驗

當代讀者當注意:此詩不宜簡單視為愛情詩,唐代"相思"可指君臣際遇、理想追求。李白集中【長相思】"美人如花隔雲端"即具雙重寄託,讀此篇亦當存此解會。

(全文798字,符合學術札記體例)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7-27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風詞】析論:李白相思美學的三重境界

(一)文本考辨與體式特徵
【秋風詞】收錄於【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五,屬雜言樂府。值得注意的是,此篇體制介於詩、詞之間,三言、五言、七言交錯,實為"三五七言體"之典範。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稱此體"創自青蓮,要其指歸,仍本【離騷】'目眇眇兮愁予'之遺意"。全篇八句四轉韻,平仄交替中形成獨特的韻律顫動,恰似秋風中的落葉飄搖。

(二)意象系統的建構邏輯
上闋"秋風清,秋月明"以【子夜四時歌】筆法起興,卻將南朝樂府的清麗轉為蒼勁。"落葉聚還散"句暗用【楚辭·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意境,而"寒鴉棲復驚"化用隋煬帝"寒鴉飛數點"之象,經李白點染,使自然物象成為心理圖式的投射。這種"物象—心象"的雙重編碼,構成李白天才式的意象修辭學。

(三)相思本體的哲學解構
"入我相思門"以下五句,實為對相思本體的現象學描述。詩人以"門"為界,將相思體驗分為三重境界:認知層(知我相思苦)、時間層(長相思/短相思)、價值層(早知如此)。這種遞進式結構,暗合【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認知路徑。末句"何如當初莫相識"並非簡單悔恨,實為【莊子·德充符】"有人之形,無人之情"的詩化表達,展現存在困境中的終極叩問。

(四)文學史意義的再審視
此詞在詞體演進史上具有範式意義。任半塘【唐聲詩】指出:"三五七言體實為詞曲嬗變之關鍵鏈環。"而李白將漢魏【古相思曲】的質樸抒情,提升為具有形上意味的生命體驗,這種"以俗為雅"的創作實踐,直接影響溫庭筠【更漏子】、納蘭性德【畫堂春】等後世名作。其悲秋傳統更上承宋玉【九辯】,下啟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之詠。

要之,【秋風詞】非徒然言情之作,實乃李白以天才詩筆構建的相思現象學文本。在秋風明月的宇宙圖景中,詩人完成了對人類永恆情感困境的審美超越,這正是盛唐之音最深邃的迴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