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8|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290期】【論語·子路篇第15章】孔子答『一言興邦』、...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15章】孔子答『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問有何深意?

13·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所謂『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就是說不能期望言語必然有這樣的效果,即說話不能這樣絕對。這裡的『幾』字,指期望。『幾乎』的『幾』字,指接近。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魯定公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絕對。有句話說:「為君難,為臣不易。」如果真的知道為君的難處,那不就幾乎是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事嗎?』 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絕對。有句話說:「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唯有說什麼話都沒有人違抗我。」如果你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是也很好嗎?如果你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幾乎是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古代社會君權至上,故而有為君者『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之說。孔子對魯定公之問的回答恰到好處。首先說明此言過於絕對,不能期望一句話必然有這樣的效果。繼而指出,有些話反映國君的居心是正是邪,確實對國家興亡有重要的影響。他舉例說,國君如果真的知道為君之難,為臣之不易,必然會上下同心,發憤圖強,則國家興盛有望;國君如果以無人敢於違抗自己的意志為樂趣,必然會專橫跋扈,阻塞言路,則可能一言喪邦。

孔子關於為君者如果說的話不正確,也沒有人敢於違抗,就有可能一言喪邦的警告,是對那些專橫跋扈、聽不得不同意見的國君一針見血的批評,同時也表明,他並不主張臣子無條件地絕對服從君主,並認為如果在國君有錯誤時臣子盲目服從,就會導致國家滅亡。這一點,尤其值得引為鑑戒。

附:

【原文】

13·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①。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②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

①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不能期望言語必然有這樣的效果,即說話不能這樣絕對。幾,期望。②幾乎:幾,接近。

【譯文】

魯定公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絕對。有句話說:「為君難,為臣不易。」如果真的知道為君的難處,那不就幾乎是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絕對。有句話說:「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唯有說什麼話都沒有人違抗我。」如果你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是也很好嗎?如果你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幾乎是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4-9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一言幾於道"的為政境界——釋【子路篇】"興邦""喪邦"之辨

【論語·子路篇】第十五章所載孔子與魯定公的問答,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中關於言語與治道的精微之辨。孔子以"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破題,既消解了絕對化的語言魔力崇拜,又揭示了言語背後所承載的為政者心術與制度倫理。此章當從三個層面作貫通理解:

一、言語的"幾微"之道
孔子連用兩個"幾"字,前者訓"期"(【說文】:"幾,微也"),後者訓"近"(鄭玄註:"幾,近也"),構成辯證的闡釋框架。其要義在於:言語本身不具決定性的興喪之力,但當言語折射出特定的政治生態時,則近乎影響邦國命運。這種"即言離言"的思維,與【易傳】"幾者動之微"的哲學相通,強調在言語表象下把握為政者心念的微妙動向。

二、興邦之言的制度隱喻
"為君難,為臣不易"非普通感慨,實暗含三代禮制精髓。【尚書·皋陶謨】載"兢兢業業"、【詩經·小雅】言"戰戰兢兢",皆與此語互為表里。孔子將此種敬畏意識視為興邦之基,正與【大學】"君子有絜矩之道"相呼應。當為政者體認到權力背後的責任重擔時,自然會產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慎政意識,此即"近乎興邦"的深層邏輯。

三、喪邦之言的權力異化
"唯其言而莫予違"的獨裁快感,實為周德衰微的症候。【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諫齊景公"君所謂可而有否焉",正是對此種專斷心態的匡正。孔子在此揭示的實為"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政治規律,其警示意義遠超春秋語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將"莫之違"的後果二分:合乎善道的政令暢通是理想狀態("不亦善乎"),而悖離善道的強制服從則近於喪邦。這種區分突顯了儒家"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的政治倫理。

此章在當代的啟示尤顯深刻:
其一,為政者的自我認知決定製度效能。現代政治學中的"權力悖論"(權力越大責任越重)與孔子所言"為君難"古今映照。
其二,言論生態反映政治文明程度。健康的政治共同體既需要"令出惟行"的執行力,更需要"兼聽則明"的包容性。
其三,絕對的權力話語終將導致系統風險。孔子對"莫予違"的批判,與當代對"一言堂"體制的反思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

【朱子語類】解此章云:"雖非一言遽能興喪,然言為心聲,積漸之效自爾。"此語道破本章真諦——治國之道不在言語本身的巫術效應,而在言語所承載的價值取向與制度理性。讀此章者,當於"幾微"處見精神,於"幾乎"間觀世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