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05|回覆: 1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養血祛風止癢湯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11-20 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醫師,湖北省知名中醫,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藥大學經方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近50年,主持和參與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和專著25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學術上主張着力【傷寒論】方的現代臨床拓展應用。在臨床上,注意理論聯繫實踐,強調四診合參,善於學習歷代名家經驗,喜用經方並結合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症,尤其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疾病頗有見地與心得,臨證多取得滿意療效。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赤芍15克,制首烏30克,白蒺藜30克,僵蠶10克,蟬衣6克。

功效:養血和血,祛風止癢。

主治:各種急慢性蕁麻疹、皮炎、濕疹等疾病,症見皮膚瘙癢或伴風團,或伴皮疹,或皮膚乾燥皴裂,或脫皮脫屑,或色素沉着。

用法:每劑中藥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20分鐘,每劑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早、中、晚3次於飯後30~60分鐘左右溫服,每天1劑,7天為1個療程。

方解:對於皮膚瘙癢,中醫多從風論,其風不出內外兩端,或外感風邪,稽留肌表,或血分失和,風由內生,或內外風相裹。臨證遵『癢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其內外風則自消散,瘙癢可退,肌膚自和。本方由當歸飲子加減化裁而成,方中荊芥、防風辛溫發散,疏風達表,祛全身上下之風,【本草正義】謂『防風通治一切風邪』,乃風藥中之潤劑,更是祛風之要藥。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變四物湯養血調經之意而為養血潤燥、和血祛風之用,其中地黃用生地,芍藥用赤芍,以增涼血之效又兼制全方之辛溫,川芎行氣、活血、祛風集一藥而為三用。制首烏、白蒺藜為成肇仁用以活血祛風之經驗藥對,臨證使用多有效驗,制首烏養血潤燥,白蒺藜活血祛風,二藥相輔相成,其功卓著。僵蠶、蟬衣質輕走表,朱良春謂其『兩藥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可拔邪外出』,其功能散風祛邪,主風疹瘙癢,二藥合用更助荊防祛風散邪之力,內外風皆可去之。全方選藥用藥精當,配伍環環相扣,共奏養血和血,祛風止癢之功。

加減運用:若皮癢膚紅,遇熱加重而屬血熱者,可酌加丹皮、紫草、旱蓮草以涼血;若血分邪熱深重者,可酌加黃芩、黃連、黃柏、水牛角以瀉火解毒;若皮疹瘙癢,撓抓滲液而屬濕熱者,可酌加苦參、薏米、白鮮皮、徐長卿、地膚子以清熱利濕;若病久而成頑疾,入血夾瘀或伴色素沉着者,輕者可酌加桃仁、紅花、丹參、雞血藤以散瘀,重者則酌加烏梢蛇、全蠍、蜈蚣、地龍以通絡;若病情纏綿反覆,時輕時重而屬表虛者,可酌加黃芪、桂枝扶正以達邪;若無汗或汗出不暢而屬表閉者,可酌加麻黃、桂枝、杏仁宣肺以開閉;若病以頭面或上半身為主者,可酌加白芷、羌活、藁本、蔓荊子引藥以上行;若病以下半身為主者,可酌加牛膝、木瓜引藥以下達。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6-15 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闡微】成肇仁教授養血祛風止癢湯方義探賾

成氏此方深諳"風血同治"之旨,融貫仲景治風思路與明清溫病學說,實為經方與時方化合之典範。其組方邏輯可析為三層:

一、 治標固本,標本兼顧
方中荊芥、防風為君,取"風能勝濕"之理。【本草備要】載荊芥"散風熱,清頭目",防風"治三十六般風",二者相須為用,既解表衛之風邪,又透血分之伏風。尤妙在配伍僵蠶、蟬衣這一"角藥"組合,蟲類藥善行善透,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蟲蟻迅速飛走,升降靈動",能深入絡脈搜剔風邪,與植物藥形成動靜相濟之勢。

二、 養血調血,以充風木
變通四物湯(生地、當歸、川芎、赤芍)為血分風證立法,頗具巧思。地黃易熟為生,取其涼潤之性制血燥;赤芍代白芍,增強活血散瘀之功。更佐制首烏30克為養血要藥,【藥品化義】謂其"補肝虛,益精血",與白蒺藜相配,一靜一動,既潤膚燥又行血滯,暗合"血行風自滅"經旨。

三、 辨證加減,活用經方
原帖未竟之加減法,當循三焦辨證:
1. 上焦風熱:加連翹15克、薄荷6克,取銀翹散意;
2. 中焦濕熱:合瀉黃散(藿香、梔子、石膏);
3. 下焦血燥:酌加丹參30克、雞血藤15克,寓四物湯活法。

此方臨床運用尤需注意:
蟲類藥比例應隨證調整,老年血虛者蟬衣減至3克;
白蒺藜用量可隨瘙癢程度遞增至50克,此乃成師獨到經驗;
現代藥理證實,方中僵蠶所含草酸銨確有抗組胺作用,與傳統認知相印證。

成教授此方既承李培生先生"經方活用"之學脈,又融匯朱良春蟲類藥經驗,堪稱現代中醫治療血虛風燥證的典範之作。學者當於"養血不滯邪,祛風不傷正"的配伍分寸間細加體悟,方能得見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真諦。
余出 發表於 2025-7-17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養血祛風止癢湯】方義闡微與臨證心悟

成肇仁教授此方,實為融貫古今之佳作,深得仲景"治風先治血"之三昧,又承李培生先生傷寒學派"以經方為體,時方為用"的學術衣缽。今就方中精義,分三端述之:

一、組方脈絡探賾
本方以【局方】當歸飲子為基,妙在化裁四物湯為涼血潤燥之劑。荊芥、防風相須為用,取法【外科正宗】消風散之配伍,然去其苦寒而增辛潤,尤合"風邪客於肌腠"之病機。制首烏與白蒺藜藥對,乃成老獨得之秘,前者補肝血以充膚澤毛,後者入肝經以宣散風熱,暗合【素問】"肝主風"之旨。僵蠶、蟬衣輕清透邪,實承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的治則,借蟲藥搜剔之性以達"風邪無伏匿之所"的境地。

二、辨證要點抉微
臨證運用當把握"血虛風燥"之核心病機:其標在風,見症多為瘙癢驟發、此起彼伏;其本在血,常見舌淡紅少津或見瘀斑,脈多弦細而數。若遇熱加重者,可加丹皮、紫草以清營透熱;遇寒誘發者,宜增桂枝、細辛溫通血脈;若伴滲液糜爛,當參【金匱】當歸貝母苦參丸意,酌加土茯苓、地膚子。然需切記:風藥量重恐耗陰血,涼血過甚反礙氣機,貴在權衡。

三、學術價值管窺
此方最見功力處,在於將【傷寒論】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之法,創造性轉化為皮膚科專方。其中赤芍代白芍、生地易熟地,既存仲景"和營"本義,又合溫病"涼血"新論。觀其用藥比例:祛風藥(荊防蟬蠶)總量36克,養血藥(地歸芎芍首烏)達71克,正合"七分養正,三分祛邪"之古訓。現代藥理研究亦佐證,方中首烏多糖與蒺藜皂苷協同,可顯著抑制組胺釋放,此即"血行風自滅"的現代詮釋。

成老此方啟示後學:經方活用,貴在把握病機對應而非拘泥原方原病。皮膚之疾雖形於外,必本於內,治外不遺內,方為中醫整體觀之真諦。學者若能參透此中消息,則不僅於蕁麻疹等疾可收桴鼓之效,於銀屑病、神經性皮炎等疑難痼疾,亦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