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3|回覆: 2

[成語典故] 單刀赴會

[複製鏈接]
+
無端 發表於 2016-10-5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單刀赴會】相關人物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單刀赴會】涵義

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單刀赴會】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單刀赴會】辨析

【單刀赴會】讀音:dān dāo fù huì

【單刀赴會】近義詞:匹馬單槍、孤軍作戰、單人獨馬、單槍匹馬、孤家寡人

【單刀赴會】反義詞:群策群力

【單刀赴會】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

【單刀赴會】造句

1、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大有關羽單刀赴會的遺風。

2、儘管一個人可以單刀赴會地進入,可要出來的話還是需要另一個人的幫助。

3、面對全球金融和商業情況,沒有任何一個政治系統能夠單刀赴會

4、去酒吧的話,儘量跟朋友一起去吧。這要比單刀赴會容易多了。

5、蓋茨單刀赴會,一副很願意與喬布斯討論這個問題的姿態。

6、這折戲寫的是關雲長單刀赴會臨危不懼的故事。

7、他的身份其實是將軍,這刺客只是客串一下而已,所以雖然手裡拿的不是刀而是匕首,但是說曹沫是單刀赴會也不委過。

8、有時間回來的話,讓飛雪和小丫帶路,把你拉出來,親手教姐照相技術,不教都不行,非教不可!不用他們,我單刀赴會

9、這一幕,就像是單刀赴會的英雄,隻身一人殺進敵群……許穹看到這裡,心臟狠狠抽搐了下,雙手無意識的握緊,不由得為他提心弔膽掛肚牽腸。

10、他是天下矚目的一方主帥,過五關斬六將義釋華容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的漢壽亭侯,赫赫揚揚,功勳卓著,把曹操嚇得差點遷都的人物。

【單刀赴會】成語典故: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岳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

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帶着幾個部將,佩掛單刀赴會。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駁得關羽面紅耳赤,理屈詞窮。尤其是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栖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

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併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單刀赴會】成語接龍:

單刀赴會→會家不忙→忙不擇價→價廉物美→美人遲暮→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雅量高致→致之度外→外巧內嫉→嫉賢傲士→士農工商→商彝周鼎→鼎食鳴鐘→鐘鳴漏盡→盡美盡善→善善惡惡→惡積禍盈→盈滿之咎→咎有應得→得勝回朝→朝成夕毀→毀形滅性→性命交關→關山阻隔→隔年皇曆→歷兵秣馬→馬仰人翻→翻然改進→進賢任能→能言快說→說短論長→長春不老→老熊當道→道不舉遺→遺簪弊履→履仁蹈義→義形於色→色仁行違→違天悖人→人滿為患→患得患失→失張失智→智藏瘝在→在此一舉→舉賢任能→能征慣戰→戰火紛飛→飛沙走石→石火光陰→陰山背後→後會無期→期期艾艾→艾發衰容→容膝之地→地大物博→博而寡要→要而言之→之死靡二→二三君子→子為父隱→隱名埋姓→姓甚名誰→誰是誰非→非池中物→物極將返→返老還童→童牛角馬→馬捉老鼠→鼠入牛角→角戶分門→門庭如市→市井小人→人微望輕→輕財敬士→士死知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非文是→是非口舌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4-25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單刀赴會"之歷史語境與精神內核】

"單刀赴會"作為三國典故之精粹,其歷史意蘊遠超字面所示。建安二十年(215年)荊州之爭中,關羽攜周倉單刀赴魯肅之約,此事經【三國志·吳書·魯肅傳】簡筆勾勒,至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乃成文學經典。考其本質,實為漢末政治博弈中"信義"與"膽略"的集中體現。

從史學角度觀之,此事發生於孫劉聯盟瀕臨破裂之際。據【資治通鑑】載,魯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其設計本為規避軍事衝突的外交智慧。關羽"操刀起立"之態,非逞匹夫之勇,乃是以武聖之威儀踐行"春秋大義"。宋代朱熹【通鑑綱目】特書"魯肅邀關羽單刀會",正是着眼於這種"以一人止干戈"的政治智慧。

此典故在文化流變中衍生三重境界:其一為"孤忠",明代李贄【藏書】贊雲"雲長之獨會,誠千古一人";其二為"信諾",清初毛宗崗批【三國】稱"單刀之會,各守然諾";其三為"膽識",王夫之【讀通鑑論】謂"持單刀而往,非獨勇也,智足以周身"。三種詮釋共同構建了中華文化中"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譜系。

今人用此成語,多取其"獨當一面"之意,然須知原典中實含更深層的政治哲學。魯肅、關羽皆明知風險而赴會,體現的是"以小事大"的處世智慧。蘇軾【諸葛亮論】所言"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恰可為此事註腳。故運用此語時,當兼顧其歷史本相與精神升華,方不負古人設此典故之深意。
+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5-4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單刀赴會考釋與關魯之會的戰略意蘊】

"單刀赴會"作為漢語經典成語,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三國鼎立時期的戰略博弈。建安二十年(215年)荊州之爭,實為孫劉聯盟存續的關鍵節點。關羽攜周倉等十二人赴魯肅之約,表面是武將孤勇,深層實為政治智慧的體現。本文將從歷史語境、戰略內涵及文化流變三個維度進行考辨。

一、史實與演義的文本互證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裴松之注引【吳書】更詳述"羽操刀起"的細節。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進行藝術加工,將"單刀"符號化為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強化了"萬人敵"的視覺意象。值得注意的是,陳壽筆下的"單刀"實為佩刀儀制,與演義文學的武器象徵存在本質差異。

二、地緣政治中的博弈智慧
此次會談發生在呂蒙連克三郡的軍事壓力下。魯肅提出的"借荊州"說辭,本質是維持孫劉聯盟的戰略緩衝。關羽的赴約包含着三重考量:其一,以個人武勇震懾東吳;其二,避免主力決戰保存實力;其三,為劉備爭奪漢中爭取時間。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點:"雲長之赴會,非特勇也,知肅之重盟而不敢害己也。"

三、文化符號的嬗變軌跡
唐宋時期,"單刀"意象逐漸脫離具體史實,成為忠勇精神的載體。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已見端倪,至元代關漢卿【單刀會】雜劇,則完成從歷史事件到文化符號的轉化。值得注意的是,【單刀會】中關羽唱詞"豪氣三千丈"的文學塑造,與【三國志】中"剛而自矜"的史評形成有趣互文。

四、現代語境的應用邊界
當代使用該成語需注意三點:其一,原始語境中的聯盟背景常被忽視;其二,"單刀"的冒險性不宜過度誇大;其三,魯肅作為戰略家的角色不應弱化。在"單刀赴會"的六個例句中,例3關於國際政治的用法最為契合本義——強調在複雜局勢中保持戰略定力。

結語:
這場公元215年的江畔會談,實為亂世中理性與勇氣的雙重典範。關羽展現的不僅是武人的膽識,更是對"義"的堅守;魯肅所持的不僅是外交辭令,更是對"利"的清醒認知。在成語流變過程中,我們既要欣賞文學想象的美學升華,更當回歸陳壽"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的史家筆法,方能把握歷史人物的完整面相。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