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8|回覆: 0

[成語典故] 見利忘義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6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見利忘義】相關人物

酈寄,字況,高陽(今河南杞縣)人,別稱,曲周侯,漢初大臣酈商之子。

【見利忘義】涵義

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見利忘義】出處

【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見利忘義】辨析

【見利忘義】讀音:jiàn lì wàng yì

【見利忘義】近義詞:忘恩負義、過河拆橋、利令智昏、財迷心竅

【見利忘義】反義詞:見利思義

【見利忘義】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見利忘義】造句

1、這些喪盡天良的資本家見利忘義,置人命於不顧。

2、那些見利忘義的小人,喪失民族氣節的敗類,常常以敵為友,甚而認賊作父。

3、這樣一來,一些喪盡天良的資本家,就見利忘義,躍躍欲試。

4、作者刻畫出了一個嗜錢如命見利忘義的活靈活現的市儈形象。

5、我慢吞吞地離開了旅店,沒想到旅店的老闆娘竟然這麼見利忘義

6、夏侯淵不像其他那些貪生怕死見利忘義的人,他視死如歸赤膽忠心。

7、他雖然很能幹,但見利忘義,得小心提防。

8、他一向見利忘義,貪污收賄樣樣都來。

9、做人萬不可見利忘義,應時刻堅持自己的原則,堅守道德防線。

10、好男人視錢財為身外之物,他們不是金錢的奴隸,他們不會見利忘義,他們的心是很坦蕩而富有的。

【見利忘義】成語典故:

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對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異己,誅殺功臣。不久,呂后也死了,她在遺詔中指定內侄呂產為相國,呂祿統領京都禁衛軍。呂氏家族掌權,激起一批功臣不滿,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密議對策。他們巧使妙計,把呂黨要人酈寄爭取過來,由他去說服呂祿,把兵權還給周勃。

這時,大將軍灌嬰聯合齊王劉襄等劉家軍,回京師欲誅呂氏家族。酈寄與呂祿本是知交,呂祿聽了酈寄的話,終於把北軍歸周勃指揮。前相國曹參的兒子曹(zhu)又配合朱虛侯劉章控制了南軍,在未央宮殺死了呂產。其餘呂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獲,一一斬首。呂氏勢力全被消滅後,周勃、陳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就是漢文帝。在誅呂這場鬥爭中,酈寄也出了力,所以襲父爵為曲周侯,但輿論說他出賣朋友。

【見利忘義】成語接龍:

見利忘義→義正辭嚴→嚴霜烈日→日行千里→里談巷議→議論紛錯→錯落高下→下筆千言→言類懸河→河清人壽→壽比南山→山川米聚→聚少成多→多曆年所→所當無敵→敵國通舟→舟中敵國→國富民強→強加於人→人來人往→往蹇來連→連綿起伏→伏首貼耳→耳聞目擊→擊轂摩肩→肩背相望→望洋而嘆→嘆為觀止→止渴思梅→梅妻鶴子→子為父隱→隱鱗戢翼→翼翼小心→心服首肯→肯構肯堂→堂堂一表→表里不一→一統天下→下塞上聾→聾者之歌→歌功頌德→德容言功→功德無量→量力而行→行間字裡→裡通外國→國無寧日→日月麗天→天壤之別→別生枝節→節衣素食→食生不化→化鴟為鳳→鳳嘆虎視→視險若夷→夷然自若→若崩厥角→角戶分門→門閭之望→望塵拜伏→伏牛乘馬→馬首欲東→東趨西步→步步登高→高岸深谷→谷馬礪兵→兵連禍結→結舌杜口→口壅若川→川壅必潰→潰不成軍→軍令如山→山復整妝→妝聾做啞→啞子託夢→夢見周公→公之於眾→眾喣漂山→山崩鐘應→應機立斷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7-25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見利忘義"之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見利忘義"一典,出自【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其文曰:"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此四字實為千古警世恆言,道盡人性弱點之要害。酈寄說呂祿歸兵權於周勃之事,雖於漢室有功,然以友朋之交謀取私利,終不免青史詬病,此誠可為後世深戒者。

細考此典,當明三層要義:其一,義利之辨乃儒家核心命題。孔子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更謂"捨生而取義",皆示人以道德抉擇之準繩。酈寄所為,恰是顛倒了義利本末,將私利凌駕於道義之上。其二,人際信義為社會根基。【論語】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道貴在誠信,酈寄利用與呂祿之交誼達成政治目的,實已違背"朋友有信"的倫理準則。其三,歷史評價具多維視角。酈寄助周勃平定諸呂之亂,客觀上有利於漢室穩定,然其手段終非光明,故班固在【漢書】中特著"賣友"之評,此即史家"春秋筆法"之體現。

今觀世風,見利忘義之弊猶存。商賈罔顧食品安全,官吏貪腐枉法,乃至學術造假、欺世盜名,皆為當代"見利忘義"之變相。王夫之【讀通鑑論】有云:"利者,義之和也。"正當之利本與義無悖,然若"放於利而行",則必致"多怨"。故【大學】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實為治國安邦之要道。

吾人當以酈寄之事為鏡鑒:處世須守"見利思義"之準則,謀事當循"義然後取"之原則。昔管仲相齊,成就霸業而孔子許其仁,蓋因其"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此即義利雙行之典範。今日構建誠信社會,尤需弘揚"重義輕利"之傳統美德,使義利之辨深入人心,方能使"見利忘義"之徒無所遁形,社會風氣歸於淳厚。
清風 發表於 2025-7-31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見利忘義"之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見利忘義"一典,出自【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其文曰:"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此四字實為中華倫理體系中極具警醒意義的道德判詞。酈寄說呂祿歸兵權於周勃之事,表面觀之似為誅呂安劉之功臣,然太史公以"賣友"二字定讞,實揭櫫其以利害義之本質。此中深意,值得今人三復斯言。

細考此典歷史語境,酈寄所為實具雙重倫理困境。一方面,其順應時勢助周勃除呂氏,確有安定社稷之功;另一方面,以摯友呂祿為政治籌碼,終不免"賣友求榮"之譏。班固在【漢書】中特著"見利忘義"之評,非僅針對個人品行,更暗含對政治倫理中功利主義傾向的批判。此種道德困境,恰如孔子所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揭示出義利之辨的永恆命題。

從文字訓詁角度析之,"見利忘義"之"忘"字最堪玩味。【說文】釋"忘"為"不識也",段玉裁註:"心所不能記也。"非謂不知義之所在,實乃逐利心切,故意遺棄道德約束。此與"利令智昏"互為表里,皆言利慾對心性的蒙蔽作用。近義詞如"過河拆橋"偏重行為結果,"財迷心竅"側重心理狀態,而"見利忘義"則直指道德抉擇的瞬間失守,其批判力度尤為深刻。

反觀"見利思義"這一反義表述,恰構成儒家義利觀之完整表述。【周易·乾卦】云"利者,義之和也",程頤釋為"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這種辯證思維,在今日商業社會中尤顯珍貴。當代所謂"企業社會責任",實為傳統"見利思義"觀念的現代轉譯。若酈寄能如管仲之"倉廩實而知禮節",在政治博弈中兼顧情義與事功,或可免於史筆誅心。

今人處市場經濟大潮中,"見利忘義"之戒更當銘諸座右。小至個人職業選擇,大至企業發展戰略,每臨義利交鋒之際,當憶及古人"臨財毋苟得"(【禮記·曲禮】)之訓。歷史長河中,如酈寄般遊走於道德灰色地帶者,縱得一時之利,終難逃"賣友"之譏。此誠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所警:"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處世立身,可不慎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