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0|回覆: 1

[成語典故] 寶刀不老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9-24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寶刀不老】相關人物

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東漢末年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

【寶刀不老】涵義

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並沒減退。

【寶刀不老】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忠(黃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寶刀不老】辨析

【寶刀不老】讀音:bǎo dāo bù lǎo

【寶刀不老】近義詞:老當益壯、寶刀未老

【寶刀不老】反義詞:年老體衰

【寶刀不老】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

【寶刀不老】造句

1、張老漢雖然年過六旬,但臨陣殺敵,仍然寶刀不老,一如當年。

2、這位老作家寶刀不老,寫出來的打油詩依然膾炙人口,人人欣賞。

3、老藝術家裴艷玲陳少雲翟萬臣等寶刀不老,演藝精湛。

4、不是說老的就不好,“阿姐”鄭惠玉十年後依然光彩照人,如今的李資政也寶刀不老

5、昨晚,在鄭州舉行的中國電視戲曲“蘭花獎”頒獎典禮上,葉惠賢寶刀不老摘取了唯一的“優秀主持人”獎。

6、你正身在美國,你也許不知道其實美國隊仍“寶刀不老”。

7、主題之外,又透露出想要尋找一條走出喪失和孤獨絕境的路徑,多了一種救贖上的訴求,這也讓人看到了漸近杖國之年的村上寶刀不老,仍充滿突破自我的匠意。

8、獲獎作家既有寶刀不老摘取“最佳中篇”獎的知名作家藍瑪,又有獲得“最佳構思”獎的年輕新秀王稼駿。

9、他的許多投資者,當然還是希望他能寶刀不老,坐鎮股海,繼續操刀,也許因為前面迎接他的還有火紅的夕陽。

10、李大爺雖已年近80,但是打起太極拳來,依然有模有樣,虎虎生風,真是寶刀不老

【寶刀不老】成語典故:

當年魏將張郃攻打蜀國的漢中地區,守將告急。老將黃忠請纓出戰,並且讓同是老將的嚴顏當副將。到了關上,兩軍對峙,張合便笑黃忠這麼老了還出來打。黃忠怒道:“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不老。”

【寶刀不老】成語接龍:

寶刀不老→老弱殘兵→兵多將廣→廣種薄收→收離聚散→散傷丑害→害人不淺→淺嘗輒止→止戈為武→武爵武任→任其自然→然荻讀書→書聲朗朗→朗目疏眉→眉飛眼笑→笑不可支→支支吾吾→吾誰與歸→歸正首丘→丘山之功→功高震主→主少國疑→疑似之間→間不容瞬→瞬息之間→間不容礪→礪世磨鈍→鈍學累功→功成名遂→遂心如意→意興索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第出身→身無寸鐵→鐵石心腸→腸肥腦滿→滿面春風→風塵之驚→驚濤駭浪→浪蕊浮花→花堆錦簇→簇錦團花→花朝月夕→夕惕若厲→厲兵粟馬→馬齒徒長→長安少年→年復一年→年穀不登→登鋒履刃→刃迎縷解→解衣包火→火耕流種→種學織文→文弛武玩→玩物喪志→志在四方→方外之人→人一己百→百年難遇→遇事生風→風靡一世→世俗之見→見事生風→風行草從→從俗浮沉→沉心靜氣→氣壯理直→直內方外→外柔內剛→剛克消亡→亡可奈何→何所不為→為期不遠→遠交近攻→攻其不備→備嘗艱苦→苦大仇深→深根固蒂

戴改 發表於 2025-5-5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寶刀不老"之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

"寶刀不老"一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回黃忠之語,此四字實蘊含三重境界:表層指兵器之利,中層喻技藝之精,深層則彰顯生命意志之剛健。老將黃忠以古稀之年臨陣斬將,其精神內核遠超出軍事範疇,實為中華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生動註腳。

考其文化淵源,此成語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易哲學相契。黃忠寶刀之"不老",本質是主體精神對時間法則的超越。司馬遷【報任安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正與此精神同調——生命的價值不在年齒,而在其是否始終保持進取之志。宋代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辛棄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皆為此精神譜系之延續。

在當代語境中,"寶刀不老"呈現三重現代性轉化:其一為專業主義的堅守,如齊白石衰年變法,九十猶作潑墨;其二為創新意識的延續,楊振寧八旬仍耕耘理論物理前沿;其三乃生命熱情的持存,如鍾南山院士古稀之年逆行抗疫。這些實踐表明,"不老"非指生理年齡,實為精神狀態的永續更新。

然須警醒者,今人用此語多側重技術層面,而忽略其背後的生命哲學。黃忠之怒,實針對年齡歧視的社會偏見。【禮記】云"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但傳統文化更強調"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主體能動性。當代社會當以此精神破除年齡焦慮,建立"各年齡段皆有可為"的進步價值觀。

至若接龍遊戲"老弱殘兵"等後續成語,恰成反諷——真正的"寶刀不老"精神,正在於突破"老必弱"的思維定式。在這個人均壽命延長的時代,我們更需領悟:寶刀之利不在鋼火,而在持刀者心中不熄的生命之火。此乃成語穿越六百年的當代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