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1|回覆: 2

[成語典故] 作壁上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2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壁上觀】相關人物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作壁上觀】涵義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動手幫助。

【作壁上觀】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作壁上觀】辨析

【作壁上觀】讀音:zuò bì shàng guān

【作壁上觀】近義詞:袖手旁觀、隔岸觀火、置身事外、縮手旁觀

【作壁上觀】反義詞:見義勇為、拔刀相助、躡足其間、親與其事

【作壁上觀】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含貶義

【作壁上觀】造句

1、作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

2、我們作壁上觀,不參與此事。

3、教師仍然不能作壁上觀,而應成為學生互評互改過程中的組織者。

4、若作壁上觀,則難以進入作者的規定情景。

5、吾且為諸君嘗之。諸君但作壁上觀。酒以待吾歸!

6、樂也者,郁於中而泄於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作壁上觀之鳴。

7、湖人那時會交易他嗎?科比會作壁上觀嗎?會出現什麼樣的連鎖反應呢?

8、麥格雷迪繼續作壁上觀,他仍然處於左膝傷病的恢復期。

9、不要在那裡作壁上觀

10、小偷在公共汽車上明目張胆地行竊,許多人明哲保身,作壁上觀,惟小李勇敢地站了出來。

【作壁上觀】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項羽與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推舉楚懷王之孫為楚王,軍威大震。已被秦朝滅亡的趙、魏、燕、韓諸國,也伺機復國,與楚王結盟反秦。項梁率軍接連取勝,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將章邯統領大軍鎮壓。定陶一戰,楚軍大敗,項梁戰死。章邯遂揮師攻趙,圍困趙王於巨鹿。趙王向楚王緊急求救。

楚王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師援趙。宋義力圖避開秦軍鋒芒,保存實力。楚軍開抵安陽,竟一駐四十六天,只待秦趙廝殺兩敗俱傷,才揮戈出擊。這就急煞項羽。他幾番催促宋義渡河作戰,都被拒絕。宋義甚至說:"衝鋒陷陣,我不如你;籌謀劃策,則你不如我。"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號令全軍,並報告楚王。楚王命項羽為主將。項羽親率全軍渡過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發三天乾糧,與秦軍決一死戰。此時,集結在前線的已有十幾支各地援趙部隊。各路援軍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不敢輕易出戰。楚軍一到,立即發動猛攻。一場惡戰,殺聲震天。楚軍將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十,直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各路援軍在自己營壘上看到了這一壯觀場面。楚軍大捷,項羽從此成為各路反秦部隊的領袖。

【作壁上觀】成語接龍:

作壁上觀→觀釁伺隙→隙穴之窺→窺間伺隙→隙大牆壞→壞植散群→群蟻潰堤→堤潰蟻穴→穴居野處→處堂燕雀→雀目鼠步→步步為營→營私舞弊→弊絕風清→清渭濁涇→涇渭不分→分釐毫絲→絲竹中年→年經國緯→緯地經天→天各一方→方員可施→施號發令→令原之戚→戚戚具爾→爾雅溫文→文如其人→人眾勝天→天外有天→天高地迥→迥然不同→同類相求→求忠出孝→孝子賢孫→孫康映雪→雪北香南→南征北戰→戰戰業業→業業兢兢→兢兢乾乾→乾乾翼翼→翼翼小心→心長力短→短垣自逾→逾牆越舍→舍己就人→人之常情→情真意切→切瑳琢磨→磨刀擦槍→槍聲刀影→影只形孤→孤標獨步→步月登雲→雲龍風虎→虎口拔牙→牙白口清→清濁同流→流風餘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圓→圓孔方木→木干鳥栖→棲沖業簡→簡賢任能→能者多勞→勞心焦思→思賢如渴→渴者易飲→飲水棲衡→衡短論長→長此以往→往蹇來連→連中三元→元戎啟行→行步如飛→飛遁鳴高→高歌猛進→進利除害→害群之馬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4-13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作壁上觀"之歷史淵源與處世哲學】

"作壁上觀"一典,實發軔於秦漢之際風雲激盪之時。太史公【項羽本紀】所載"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之語,非惟記錄戰事,更暗藏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為與不為"的深刻辯證。考其本義,"壁"者,軍壘也;"觀"者,察勢也。原指諸侯聯軍懾於秦軍之威,皆築壘自保,坐觀楚軍獨戰。此中深意,實可作三重解會:

其一,就軍事層面而言,此典折射出古代戰爭中的聯盟困境。巨鹿之戰前,諸侯軍"築壘壁十餘重"(【史記】),表面合縱連橫,實則各懷異志。項羽破釜沉舟之舉,恰成"作壁上觀"之反照,其"悉引兵渡河"的決絕,與諸侯"莫敢縱兵"的猶疑,構成鮮明對照。清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論此:"諸侯軍作壁上觀,非不欲戰,實不能也",道出實力懸殊下的生存智慧。

其二,就處世哲學而論,此語漸由軍事術語演化為道德評判。程子有言:"見義不為,無勇也"(【二程遺書】),恰可作"作壁上觀"之註腳。觀諸造句用例,自"明哲保身"至"組織者"之辨,可見此語已超越原始語境,成為衡量公私之辨的標尺。然需辨明者,孔子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與無原則的旁觀實有雲泥之別。

其三,就文化心理觀之,"作壁上觀"現象折射出中國傳統的"觀變"智慧。【周易·繫辭】云"君子見幾而作",道家講"因循為用",皆強調審時度勢的重要性。然此智慧若失其度,則易流於鄉愿。故王夫之【讀通鑑論】痛批:"坐觀成敗者,小人之恆也。"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本末。項羽之"神勇"所以"千古無二",正在於敢破"壁上觀"之局。若教師於教育現場"作壁上觀",則失傳道之責;若公民於公益事務"作壁上觀",則墮公德之義。然則"觀"與"不觀",究當如何?【孟子·離婁】有言:"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此中分寸,正是"作壁上觀"留給後世最深的叩問。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23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作壁上觀"之歷史淵源與處世哲學】

"作壁上觀"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其字面義為登臨壁壘而觀戰事,深層義則指置身事外、冷眼旁觀之態。此成語誕生於秦漢鼎革之際,實為特定歷史語境下的軍事策略寫照。考【項羽本紀】原文:"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生動再現了諸侯聯軍在巨鹿之戰初期的觀望姿態。太史公以"壁"為喻,既指實際存在的軍事壁壘,亦暗喻心理隔閡,可謂一字雙關。

項羽破釜沉舟之舉,恰與諸侯"作壁上觀"形成鮮明對比。清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有云:"諸侯軍救巨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此中"壁"字連用,正凸顯觀望者之眾。項羽以三萬楚軍破秦四十萬之眾,非惟勇武過人,更因其突破"壁上觀"之思維窠臼。明代軍事家戚繼光【紀效新書】論為將之道,特別強調"不可作壁上觀",正是對此典故的深刻詮釋。

從處世哲學觀之,"作壁上觀"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重智慧:其一為道家"無為"之思,如【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其二為儒家"明哲保身"之訓,【論語·泰伯】所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然則過度奉行此道,則易流於【荀子·修身】所批"偷儒憚事"之弊。故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觀變而不赴,是謂無勇",恰中肯綮。

今人用此成語,常見三種語境:或言戰略觀望,如國際關係中的中立政策;或刺道德冷漠,如見義勇為之反襯;或喻藝術審美,如戲劇理論中的"間離效果"。然需辨明者,"作壁上觀"與理性觀察本質不同:前者含消極規避之意,後者具積極認知之旨。曾國藩【冰鑒】云:"靜若螢光,動若流水",真正的智者當在靜觀與行動間把握分寸。

回望項羽故事,其可貴處正在於突破"壁上觀"之局限。昔年諸侯作壁上觀時,豈知最終壁上人亦成戲中人?此中深意,值得當代身處信息洪流中的我們深思:何時應當冷眼旁觀,何時必須躬身入局,實為人生大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