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2|回覆: 1

[成語典故] 分庭抗禮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19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分庭抗禮】相關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分庭抗禮】涵義

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係。

【分庭抗禮】出處

【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分庭抗禮】辨析

【分庭抗禮】讀音:fēn tíng kàng lǐ

【分庭抗禮】近義詞:平起平坐、不相上下、平分秋色、和衷共濟

【分庭抗禮】反義詞:齊心協力

【分庭抗禮】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

【分庭抗禮】造句

1、在雜文方面,沒有人可以與魯迅分庭抗禮

2、他敢和我分庭抗禮,真是膽大妄為。

3、實際上,妖精聰明極了,完全有能力與巫師分庭抗禮。

4、或者與之分庭抗禮,共同促進中國籃球的發展。

5、產聯很快就發展成一個足與勞聯分庭抗禮的組織。

6、這兩派人馬分庭抗禮,直到現在。

7、宇哥,你這一天考慮的怎麼樣?有沒有興趣與那些人分庭抗禮

8、他自立門戶,與老師分庭抗禮

9、道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少可以和血刀分庭抗禮

【分庭抗禮】成語典故: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樹林裡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鬚眉全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彈奏。

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後,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並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於各國的孔聖人。”漁夫微微一笑,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

漁夫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子貢急忙把漁夫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聽後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位是聖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趕到河邊,漁夫正要划船離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過高深的教導,怎麼敢不虛心地請求您幫助呢?”漁夫也不客氣,走下船對孔子說:“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動人。

所以,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沒有聲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沒有發出來而顯得威,真正的親不笑而感到和藹。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貴的。從此用於人間的情理,事奉親人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孔子聽得很有啟發,不住地點頭。最後,孔子卑謙地對漁夫說:“遇見先生真是幸運。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授。

請告訴我您住在哪裡好嗎?”漁夫沒有告訴他住在哪裡,而是跳上小船,獨自划船走了。這時,顏淵已把車子拉過來,子路把上車拉的帶子遞給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兩眼直勾勾地望着漁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兒,聽不見划水的聲音,才惆倀地上車。

子路對孔子出乎尋常的表現不理解,在車旁問道:“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漁夫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得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個漁夫撐着船篙漫不經心地站着,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後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我們幾個弟子都對您這舉動覺得奇怪:對漁夫怎麼可以這樣恭敬呢?”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不高興,伏着車木嘆口氣說:“唉,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點,我告訴你聽:遇到年長的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漁夫是懂得道理的賢人,我怎麼能不敬他呢?

【分庭抗禮】成語接龍:

分庭抗禮→禮讓為國→國泰民安→安身立命→命若懸絲→絲分縷析→析肝劌膽→膽大如斗→斗酒只雞→雞犬不聞→聞風而起→起早貪黑→黑燈瞎火→火燭小心→心神不定→定於一尊→尊師貴道→道不舉遺→遺芳餘烈→烈日炎炎→炎黃子孫→孫康映雪→雪窗螢火→火盡薪傳→傳宗接代→代馬望北→北風之戀→戀酒迷花→花樣新翻→翻江倒海→海市蜃樓→樓船簫鼓→鼓盆之戚→戚戚具爾→爾雅溫文→文從字順→順口開河→河汾門下→下筆成文→文韜武略→略見一斑→斑斑點點→點水不漏→漏卮難滿→滿袖春風→風斯在下→下塞上聾→聾者之歌→歌舞昇平→平起平坐→坐無虛席→席門窮巷→巷尾街頭→頭痛腦熱→熱腸古道→道高望重→重熙累績→績學之士→士飽馬騰→騰蛟起鳳→鳳翥鸞回→迴腸寸斷→斷章摘句→句比字櫛→櫛沐風雨→雨散雲收→收鑼罷鼓→鼓旗相當→當門抵戶→戶曹參軍→軍臨城下→下里巴人→人盡其才→才德兼備→備嘗艱苦→苦大仇深→深切着明→明心見性→性急口快→快心滿志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6-29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分庭抗禮"的禮制本義與當代轉義】

"分庭抗禮"典出【史記·貨殖列傳】,其本義乃先秦賓主相見之禮。【周禮·秋官】載"大行人掌大賓之禮",鄭玄注"賓主分庭而立",正是此禮制之淵源。考諸【儀禮·士相見禮】,賓主"入門右""升堂北面"的方位規制,實為"分庭"儀軌的具體呈現。孔子使子貢"所至國君無不抗禮"的記載,恰體現春秋時期"士"階層崛起引發的禮制變革。

此成語的深層意涵,當從"禮"字解之。【說文】訓"禮"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而"抗禮"之"抗"非對抗之意,實為"亢"之通假,【爾雅】釋"亢"為"對等"。故"分庭抗禮"本指賓主以平等之儀相待,此乃周代"禮以別異"精神的具體實踐。觀孔子追漁夫而執弟子禮的典故,恰反證真正的"抗禮"需以道德修養為根基,非形式上的對等。

今人用此語多取"平起平坐"之義,實為詞義轉移的典型例證。按【荀子·禮論】"禮者,貴賤有等"之說,先秦禮制本強調差序,而今義則凸顯平等,此中轉變折射出社會價值觀的演進。然需辨明者,當代語境中的"分庭抗禮"已剝離原初的禮制內涵,轉為純粹的實力抗衡表述,如魯迅雜文之不可企及,實與古義相去甚遠。

至若反義詞"齊心協力"之設,尤見古今思維之異。古人以"分庭"為禮之常經,今人以"齊心"為事之根本,這種價值取向的變遷,正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生動註腳。治國學者在運用此類成語時,當明其本源,察其流變,方能在古今對話中保持學術的嚴謹性。
梅花 發表於 2025-7-15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分庭抗禮"的禮制本義與當代轉義】

"分庭抗禮"典出【史記·貨殖列傳】,其本義乃先秦賓主相見之禮。【周禮·秋官】載"大行人掌大賓之禮",鄭玄注云:"賓主分庭而立,揖讓而升。"此即"分庭"之制,賓主各立庭院東西兩側,相對行禮以示平等。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正體現春秋時期"士"階層崛起後,賢者與諸侯在禮制框架下的對等關係。值得注意的是,此禮制實踐實為周代"以禮制序"政治智慧的體現——通過儀式化的空間安排,既維護等級秩序,又為人才流動提供彈性空間。

考諸【孔子家語】,漁父典故中"分庭抗禮"的深層意涵值得玩味。孔子對漁父"再拜而進"的舉動,恰是"分庭"禮制的精神延伸——超越身份差異的相互尊重。王肅注此段謂:"聖人無常師,故雖漁父猶師之。"這種打破社會階層局限的禮敬,正是儒家"敬"觀念的生動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漁父批評孔子"偏行仁愛",與【論語】"過猶不及"的中道思想形成互文,暗示真正的"抗禮"需建立在思想對話基礎上。

當代語境中,"分庭抗禮"的轉義現象頗具啟示性。從司馬遷記載的子貢事例,到現代漢語中"平起平坐"的引申義,該成語完成了從具體禮儀到抽象關係的語義遷移。這種遷移實符合漢語詞彙發展的普遍規律——如"鼎足而立"等空間隱喻的類似演變。但需警惕的是,當下使用中常忽略其"相互尊重"的本義內核,僅強調對抗性。觀諸"產聯與勞聯分庭抗禮"等例句,若失卻"抗禮"所含的禮制約束,則易淪為純粹對立。

在文化重建的當代語境中,我們應當還原"分庭抗禮"的雙重維度:既保持各自立場的獨立性(分庭),又維繫相互尊重的對話基礎(抗禮)。【禮記·曲禮】云"禮者,自卑而尊人",這一精神對於處理現代社會的各種競爭關係,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