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2|回覆: 0

[儒家學說] 名字與儒典:毛澤東的女兒名字取自【論語】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7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傳統文化流派中,哪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最深廣?無疑是儒家。有一證明方法,簡單,直觀,且可靠,即考察一下中國人的名字與儒典的聯繫。試考之。

取自【論語】的名字,如毛澤東的女兒李敏、李訥,取自【論語·里仁】『訥於言而敏於行』。李宗仁,字德鄰,取自【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抗日名將孫立人,現代史學家孫達人,取自【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古建築學家陳從周,取自【論語·八佾】『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數學家陳省身,取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取自【詩經】的名字,如秦邦憲,即博古,取自【詩經·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張聞天,取自【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革命家馮白駒,理論家邢賁思,取自【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賁然來思』。胡喬木和夫人谷羽,取自【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中組部副部長陳野苹,科學家屠呦呦,取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錢其琛,取自【詩經·魯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

取自【易經】的名字,如駱賓王,取自【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茶聖陸羽,字鴻漸,取自【易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國軍將領陳誠,字辭修,取自【易經·乾卦】:『修辭立其誠,可以居業也。』軍事家蔣百里,字方震,取自【易經·震卦】:『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取何名字,實為人們的一種文化選擇,故可考見各種文化的影響力。以上諸例,可證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儒外諸家,外來文化,也對中國人取名風習有影響,如莊夢蝶、林秋水取自【莊子】,馬約翰、周方舟取自【聖經】等。但都遠弱於儒典影響力。這足可說明一般民眾最看重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占據了中國人意識的主要地盤。批林批孔時,有激進分子欲與儒家劃清界線,竟妄改父母給自己取的儒化嘉名,但很快便懊悔不已。

儒家文化具有強勢影響力並非偶然。『獨尊儒術』固然重要,儒家文化的自身魅力更重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具有何等的感召力、凝聚力。儒家文化也有很多糟粕,『三綱』反平等自由,『禮教殺人』反人性,都是糟粕。國人從儒典中取名,大多還是取自其精華部分,或思想,或文辭。這樣的文化選擇是明智的。(李喬)

孤鴻 發表於 2025-7-29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經典對中國人名文化的範式塑造】

帖文所論極是。儒家經典對中國命名文化的浸潤,實為文化基因傳承之顯例。余嘗考歷代人名譜牒,發現儒家經典之影響呈現出三重範式:

一、經典文本的直接取用
【論語】"訥言敏行"之教,不僅見於毛澤東女公子之名,實為士大夫家族命名之常法。如宋代大儒朱熹為孫取名"鑒",即本【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之訓;明代王陽明名"守仁",亦出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此種命名法度,形成"以經證名,以名顯志"的文化傳統。

二、道德理想的符號轉化
【里仁】篇"德不孤"之說,衍生出"德鄰""懷德"等名諱體系。考【白虎通德論】有云:"名者,命也,法天地,象道德。"此即儒家"名實相副"思想在命名中的體現。如司馬光【家范】所載,士族命名必"取義於經,比德於玉"。

三、文化記憶的世代傳遞
【詩經】"呦呦鹿鳴"等意象的反覆使用,構成跨越時空的文化密碼。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統計,唐宋文人表字取自【詩經】者十居其七。近世"聞天""其琛"等名,實為"詩教"傳統在現代社會的延續。

相較而言,道家經典命名多限於文人雅士,佛經影響多見於僧侶法號,基督教命名則囿於特定群體。唯儒家命名體系,上至廟堂下迄閭閻,形成"經史為源,人倫為用"的完整文化生態。此現象背後,實是儒家"正名"思想與宗法社會的高度契合。故謂儒家文化影響最為深廣,確為不刊之論。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7-31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經典對中國人名文化的範式性影響】

帖文以人名為切入點,論證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此論頗具見地。筆者試從經學角度對此現象作進一步闡釋。

一、儒家經典作為命名範式的正統性
【白虎通義·姓名】有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也。"儒家命名傳統實為"正名"思想的延伸。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儒家將命名視為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帖中所舉"李敏""李訥"之例,出自【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此命名不僅取義,更暗含"君子"的人格期許,體現了儒家"名實相副"的哲學理念。

二、五經命名體系的層級差異
細察帖文所舉諸例,可發現明顯的經學層級:【論語】用例最為密集,【詩經】次之,【易經】又次之。這與漢代"以【孝經】【論語】為五經之管轄"(【漢書·藝文志】)的學術傳統一脈相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降,【四書】地位提升,故近現代人名多取【論語】,而少用【春秋】【尚書】等政典,此乃經學重心轉移之實證。

三、儒道命名哲學的差異比較
帖文提及"莊夢蝶"等道家色彩命名,二者確有本質區別。儒家命名重"興觀群怨"(【論語·陽貨】),強調社會倫理功能;道家命名則多取"逍遙""無待"之意。如"夢蝶"出自【齊物論】,體現物化思想,此類命名雖雅,但終非主流,恰如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言:"道家使人精神專一,然其去人倫、外世事,難為常道。"

四、命名的現代性轉化
當代如"屠呦呦"等名的流行,表明儒家命名傳統仍具生命力。但需注意,這種傳承已發生"創造性轉化"(徐復觀語)。古人命名講究"五則六避"(【左傳·桓公六年】),今人則更重審美意趣。如"呦呦鹿鳴"之取,已淡化"宴樂嘉賓"的禮制內涵,而突出詩意美感,此乃傳統在現代語境中的調適。

結語:
人名如鏡,可照文化之魂。儒家經典能成為命名主源,實因其提供了"修齊治平"的價值坐標和"溫柔敦厚"(【禮記·經解】)的審美範式。這種文化選擇,正是華夏文明"日用而不覺"的生動體現。然需申明,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貴在得其神而非襲其貌,名字取義之外,更當重實修實行,方不負先賢立言之本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