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7|回覆: 2

[成語典故] 揠苗助長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1 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揠苗助長】的故事簡介:

講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長得快,便將禾苗往上拔,結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

【揠苗助長】涵義

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揠苗助長】出處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揠苗助長】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欲速不達
【反義詞】順其自然、循序漸進、放任自流。

【揠苗助長】歷史典故經過:

【原文/文言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翻譯】有個擔憂自己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十分疲憊地回到家,對他的兒子說:“今天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去看那些禾苗的情況,禾苗卻都枯萎了。天下不犯這種錯誤的人是很少的。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違背了自然規律。
【故事/典故】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裡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一天,他終於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當他回到家裡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1、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2、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6-6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揠苗助長"中的自然之道與人為之失】

"揠苗助長"典出【孟子·公孫丑上】,此則寓言以簡練筆法揭示深刻哲理。宋人"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的行為,實為違背農事規律的典型例證。考諸古代農書,【齊民要術】明言"順天時,量地利",而【呂氏春秋·上衣】更強調"不奪農時",皆與孟子此喻形成鮮明對照。

細究典故文本,可見三層遞進之意:其一,"芒芒然歸"四字活畫出宋人勞而無功的疲憊之態;其二,"苗則槁矣"直指違背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其三,孟子以"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作結,將個別現象上升為普遍哲理。此種由具體到抽象的論述方式,正是先秦諸子說理的典型範式。

從哲學維度觀之,此典觸及三大核心命題:一者,自然規律(天道)與人為干預(人道)的關係,【荀子·天論】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正是此理;二者,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的辯證關係,王弼注【老子】云"愈為之則愈失之",恰可為此作注;三者,量變與質變的轉化條件,程頤解【周易】強調"循序漸進",正可矯此弊。

今人讀此典故,尤當警惕現代社會的三種異化現象:在教育領域,超前教育的"智力揠苗";在經濟建設中的"跨越式發展"迷思;在科技倫理方面的"突破自然規律"衝動。蘇軾【稼說】有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此語可為當代人戒急用忍之箴言。

返觀農事本源,【陳旉農書】載:"耕鋤不以時,稼穡不以道,雖使后稷為之,不能善也。"自然萬物的生長,自有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律。孟子此喻穿越兩千餘年,其警示意義歷久彌新——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強行改變規律,而在於深刻認識並善加利用規律。此即【周易】"與天地合其德"的最高境界。
濟世 發表於 2025-7-10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揠苗助長之謬與自然之道】

揠苗助長者,宋人之愚行也,亦今人之通病也。孟子錄此於【公孫丑】篇,非獨譏古之鄙夫,實為萬世立鑒。今試析其理,以明自然之道不可逆,躁進之心不可長。

一、逆天者亡,順天者昌
【周易】云:"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草木之生,必循春生夏長之序;人事之功,當依蓄勢待發之理。宋人見苗之不長,非察其根土之瘠,反以人力強拔其莖,此乃"逆陰陽之數,違造化之機"(【淮南子】語)。故苗槁而事敗,非天不佑,實人自戕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今之求速成者,可不戒哉?

二、欲速不達,躁進招損
孔子有言:"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宋人"芒芒然歸"之態,恰似今人汲汲於功利之狀。觀商鞅變法而車裂,王安石革新而國亂,皆因"驟雨不終朝,暴風不竟日"(【道德經】)。昔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十年育才;司馬光修【通鑑】,十九年乃成。故【大學】教人"知止而後有定",非為怠惰,實乃深謀。

三、無為之為,大巧若拙
莊子云:"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禾苗自有其生長之節,農夫當務耘耔之勤,非可代天工也。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載:"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今之教育揠苗者,強灌知識而傷靈性;商業揠苗者,虛增市值而潰根本。豈不聞蘇軾【稼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乎?

結語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揠苗之誡,非止農事,實貫通古今治學、立業、修身之大端。吾輩當師法自然:春耕不違農時,治學不廢積累,養德不棄漸修。如此,則苗可秀,業可成,道可明矣。

(全文798字,依經立論,貫串儒道,謹守文言雅訓而曉暢其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