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5|回覆: 0

[成語典故] 奴顏婢膝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奴顏婢膝】相關人物

陳仲微(1212~1283年),字致廣,瑞州高安人,嘉熙二年舉進士,調莆田尉。

【奴顏婢膝】涵義

奴顏:奴才的臉,滿面諂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動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對人拍馬討好卑鄙無恥的樣子。

【奴顏婢膝】出處

唐·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痴。”

【奴顏婢膝】辨析

【奴顏婢膝】讀音:nú yán bì xī

【奴顏婢膝】近義詞:奴顏婢色、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奴顏婢膝】反義詞:剛直不阿、堅貞不屈

【奴顏婢膝】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奴顏婢膝】造句

1、一個人要憑自己真才實學幹事業,不要奴顏婢膝往上爬。

2、自從世界上有條約以來,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奴顏婢膝的條約。

3、他奉承雇主的那副奴顏婢膝的嘴臉令我噁心。

4、也許是平常受到上面的欺壓,不得不奴顏婢膝,許多雜役小總管心裡都已經扭曲變態。

5、不能總是在美人面前奴顏婢膝的,也不能總是慣着她,所以段譽才顯得如此的悠遊自在。

6、孤獨者是高尚的,不會隨波逐流,不會奴顏婢膝地去媚勢。

7、真正的偉人既不大肆踐踏小人物,也不會在皇帝面前奴顏婢膝

8、你這混沌濁物,當年奴顏婢膝之徒,卻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9、帝國的國民,很多都有一種傲骨,不會因為這個是校長就奴顏婢膝

10、此刻的小鬼不像先前那樣客氣,卻有點奴顏婢膝的樣子。

【奴顏婢膝】成語典故:

南宋時期,南宋與入侵的元兵交戰。宋朝兵力不足,因此總是打敗仗,國家面臨着滅亡的危機。但是昏庸的宋朝皇帝卻仍然只顧享樂,而宰相賈似道則隱瞞敵情。

大臣陳仲微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便告訴皇帝說:“高宗在位時,君臣都十分昏庸,敵人攻打進來時,那些人向敵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樣滿臉堆笑,像婢女一樣跪下求饒,我們應該引以為戒啊!”可是昏庸的宋君根本不放在心上,後來南宋就滅亡了。

【奴顏婢膝】成語接龍:

奴顏婢膝→膝行而前→前功盡棄→棄逆歸順→順藤摸瓜→瓜區豆分→分甘同苦→苦思冥想→想方設法→法外施仁→仁義之兵→兵多者敗→敗俗傷化→化及豚魚→魚沉雁靜→靜言令色→色如死灰→灰身粉骨→骨瘦如豺→豺狼當路→路無拾遺→遺形忘性→性命關天→天人之際→際遇風雲→雲霓之望→望風捕影→影只形單→單刀直入→入地無門→門衰祚薄→薄寒中人→人生朝露→露膽披誠→誠心實意→意氣高昂→昂然直入→入邦問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圓→圓首方足→足食足兵→兵多將廣→廣陵散絕→絕少分甘→甘旨肥濃→濃裝艷抹→抹粉施脂→脂膏莫潤→潤屋潤身→身懷六甲→甲第連天→天懸地隔→隔年皇曆→歷歷在目→目中無人→人煙稠密→密約偷期→期頤之壽→壽滿天年→年登花甲→甲第連雲→雲龍井蛙→蛙鳴狗吠→吠形吠聲→聲嘶力竭→竭誠盡節→節用愛民→民殷國富→富國強民→民困國貧→貧困潦倒→倒峽瀉河→河汾門下→下不為例→例行公事→事無巨細→細大不捐→捐身徇義→義形於色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5-1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奴顏婢膝"之文化病灶與士人風骨】

"奴顏婢膝"一詞,自陸龜蒙【江湖散人歌】發軔,至南宋陳仲微痛陳時弊,其文化批判鋒芒貫穿千年。此四字之重,非僅在於描摹諂媚之態,更在於揭櫫了中國傳統士人精神中最深層的文化焦慮——當人格尊嚴與權勢利益相牴牾時,知識分子的精神脊梁能否挺立?

考其詞源,"奴顏"與"婢膝"實為雙重隱喻。【禮記·玉藻】有"君子之容舒遲",而奴顏恰反其道,呈現扭曲之媚態;婢膝則違背"丈夫膝下有黃金"的古訓,以生理屈從象徵精神屈服。唐代李邕【謝罪表】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已見士人面對權勢時的精神困境,至南宋末年,陳仲微在朝堂怒斥"奴顏婢膝真乞丐",正是對這種集體人格異化的激烈反抗。

歷史語境中,此現象多生於權力結構失衡之時。賈似道專權時期,士大夫"望塵而拜"(【宋史·奸臣傳】),恰如漢代揚雄【解嘲】所言"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然細察之,真正的文化悲劇不在於個體的卑躬屈膝,而在於制度性的道德潰敗——當整個官僚系統將諂媚視為生存智慧時,陸龜蒙所譏"反以正直為狂痴"便成為可怕的社會現實。

與"剛直不阿"的對比尤具深意。【孟子·滕文公下】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皆構成對奴態的精神反撥。值得注意的是,陳仲微本人結局頗具象徵意義:其直言遭貶卻名垂青史,而當日那些"膝行而前"者,終隨南宋王朝"前功盡棄"。這印證了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價值判斷。

今人用此成語,當超越對個體道德的簡單批判。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上有暗主,下必有諛臣",揭示出制度環境對人格的塑造力。真正的文化反思,應着眼於如何建立"法外施仁"的良性機制,使士人不必在"瓜區豆分"的利益格局中扭曲人格。昔日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風骨,恰為醫治"奴顏婢膝"這一文化痼疾提供了精神藥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