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5|回覆: 1

[成語典故] 數典忘祖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4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數典忘祖】相關人物

周景王(?—前520年),東周君主。他是周靈王的兒子。景王在位時,財政困難,連器皿都要向各國乞討。

籍談(?——?),姬姓,籍氏,名談,又稱籍父,是籍游的兒子,晉國大夫。

【數典忘祖】涵義

數:數着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

【數典忘祖】出處

【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數典忘祖】辨析

【數典忘祖】讀音:shǔ diǎn wàng

【數典忘祖】近義詞:崇洋媚外

【數典忘祖】反義詞:飲水思源

【數典忘祖】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數典忘祖】造句

1、我們不能數典忘祖,把自己的祖國說得一無是處。

2、要大家都割捨掉對自己民族的感情,這種數典忘祖的事能做嗎?

3、縱然是留學國外,也要記得自己的文化根源,豈可數典忘祖

4、如今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的人可多着呢!

5、你只知西洋的鋼琴而不曉得國樂中的胡琴,真有點數典忘祖了!

6、他這種數典忘祖的作法,我個人期期以為不可。

7、我們要重視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數典忘祖的笑話。

8、他總是數典忘祖,真是不肖子孫。

9、沒有祖先哪有我們?為人子孫切不可數典忘祖

10、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中國的古代文化,可不能數典忘祖啊。

【數典忘祖】成語典故:

前527年十二月,晉國的荀躒到成周去安葬穆後,籍談擔任副使。葬禮結束後,周景王和荀躒除去喪服飲宴,以魯國進貢的壺作為酒杯。

周景王問荀躒:“伯氏,諸侯都有禮器進貢王室,唯獨晉國沒有,這是為什麼?”荀躒向籍談作揖請他答覆。

籍談回答說:“諸侯受封的時候,都從王室接受了明德之器,來鎮撫國家,所以能把彝器進獻給天子。晉國處在深山,與戎狄為鄰,遠離王室,天子的威信無法到達,我們拜服戎人都沒時間,怎麼能進獻彝器?”周景王說:“叔氏,你忘了吧!叔父唐叔,是周成王的同胞兄弟,難道反而沒有分得賞賜嗎?密須之鼓和它的大路戰車,是周文王用來大蒐禮檢閱軍隊的。

闕鞏之甲,是周武王攻克商朝時穿着的鎧甲。唐叔接受了這些明德之器,用來居住在境內有着戎人和狄人的晉國地域上。這以後晉文公接受了周襄王所賜的大路、戎路的戰車,還有斧鉞、黑黍釀造的香酒,紅色的弓和勇士,保有南陽的土田,安撫和征伐東邊各國,這不是分得的賞賜是什麼?有了功勳而不廢棄,有了功勞而記載在策書上,用土田來奉養它,用彝器來安撫它,用車馬衣服來表彰它,用旌旗來顯耀它,子子孫孫不要忘記,這就是所謂福。

這種福佑沒有被記載,叔父的心哪裡去了呢?而且你的高祖孫伯黶當初掌管晉國典籍,以正卿的身份主持國家大事,所以稱為籍氏。等到辛有的次子董到了晉國,在這時才有了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後裔,為什麼忘了呢?”籍談對答不出。客人退出去以後,周景王說:“籍談的後代恐怕不能享有祿位了吧!舉出了典故卻忘記了祖宗。”這就是成語“數典忘祖”的來源。

籍談回國後,把這些情況告訴叔向。叔向認為周景王恐怕不得善終,作為天子沒有服滿喪期就飲宴奏樂,是不合於禮的。言語用來考核典籍,典籍用來記載綱常。忘記了綱常而言語很多,舉出了典故也沒用。

【數典忘祖】成語接龍:

數典忘祖→祖功宗德→德本財末→末路窮途→途窮日暮→暮色蒼茫→茫茫苦海→海涸石爛→爛如指掌→掌上觀文→文質彬彬→彬彬文質→質疑問難→難言之隱→隱天蔽日→日飲亡何→何所不為→為法自弊→弊帚自珍→珍禽異獸→獸心人面→面無慚色→色若死灰→灰身滅智→智小言大→大紅大紫→紫綬金章→章決句斷→斷髮文身→身名俱敗→敗德辱行→行若無事→事不有餘→餘響繞梁→梁上君子→子虛烏有→有約在先→先花後果→果行育德→德尊望重→重足累息→息跡靜處→處安思危→危急存亡→亡魂喪膽→膽大心粗→粗茶淡飯→飯牛屠狗→狗追耗子→子夏懸鶉→鶉衣鷇食→食玉炊桂→桂林一枝→枝葉相持→持齋把素→素餐屍位→位不期驕→驕兵之計→計日以期→期期艾艾→艾發衰容→容膝之地→地醜德齊→齊大非偶→偶變投隙→隙穴之窺→窺豹一斑→斑衣戲彩→彩鳳隨鴉→鴉默鵲靜→靜言庸違→違世乖俗→俗不可醫→醫時救弊→弊衣蔬食→食不暇飽→飽經風雨→雨打風吹→吹網欲滿→滿谷滿坑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4-17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數典忘祖"的文化警示意義】

"數典忘祖"作為出自【左傳】的經典成語,其文化內涵遠超字面意義。周景王與籍談的對話,實則是關於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深刻討論。籍談身為晉國大夫,竟對晉國受封的歷史淵源茫然無知,這種歷史記憶的斷裂,正是周景王斥其"數典而忘其祖"的根本原因。

從文化傳承角度看,此典故揭示了三個層面的意義:其一,禮器作為文化符號,承載着宗法制度下的政治倫理。周王室賜予諸侯的不僅是器物,更是文化正統性的象徵。其二,歷史記憶的斷裂將導致文化認同的危機。籍談對晉國受封歷史的無知,反映的正是文化傳承鏈條的斷裂。其三,文化自信的喪失往往始於歷史認知的模糊。當一個人不能正確認識自身文化淵源時,就容易陷入價值判斷的混亂。

在當代語境中,"數典忘祖"現象表現為三種形態:一是歷史虛無主義,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二是文化自卑心理,盲目推崇外來文化;三是實用主義態度,將傳統文化工具化。這三種傾向都割裂了文化發展的連續性。

要避免"數典忘祖",需建立三重認知:首先,文化傳承是動態過程,既要守護文化根脈,又要創新發展。其次,文化認同需要建立在客觀認知基礎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最後,文化自信源於對自身傳統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應當建立在對歷史的理性認識之上。

【禮記】云:"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於形式上的復古,而在於精神上的延續。當我們談論傳統文化時,應當避免陷入簡單的二元對立,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義的封閉傾向,也要防範文化虛無主義的解構危險。唯有在深刻理解文化淵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