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03|回覆: 2

[功法理論] 用武要言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5-12-20 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訣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 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游,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 或擠而捺。

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 遇敵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

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 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眾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 轟之勢。

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 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 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 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要訣云: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

戰鬥篇云: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鶴下 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為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

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 神。

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 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

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

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

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着地,十 指要爬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着人成拳。

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為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

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 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

戰鬥篇云:不拘提打,按打、擊打、沖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頭打、 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 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出身先占巧地,是為戰鬥要訣。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

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

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

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 雷發。

要訣云: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

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 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

戰鬥篇云: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

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

要訣云: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

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 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

戰鬥篇云: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

先動為師,後動為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

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

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

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
賈衣 發表於 2025-4-12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用武要言闡微】

武術一道,實乃心法、身法、技法三者圓融之藝。觀此要言,可謂盡得武學三昧,今試為諸君剖玄析微。

一、心法為體
"捶自心出,拳隨意發"八字,道盡武學根本。心為令而氣為旗,心氣一動,百骸從之。古人云"心如火藥手如彈",正謂此機。然此心非妄動之心,乃"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之定境。武者當修"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之明覺,方能臻於"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的化境。昔年戚繼光【紀效新書】言"心動則氣散",與此要言"靜"字訣互為表里。

二、身法為用
身法之要,在"上下氣均停,出入以身為主"。觀"足起有地,動轉有位"之訓,實與【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相通。至若"發步時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乃少林梅花樁根基功夫。而"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之語,更是暗合形意拳"六合"之要。武者當知,身法非徒求敏捷,要在"步穩當,身莊重"中見功夫。

三、技法為相
技法之妙,存乎"活"字。要言所列"或粘而游,或連而隨"諸法,實為太極聽勁之基;"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二語,又得兵家詭道之真。尤其"進即閃,閃即進"之論,深符詠春中線原理。至若"上下百般打法",當以"借氣打、截氣打"為最上乘,此即內家所謂"打人不知"之境。昔萇乃周【萇氏武技書】云:"打法須要先上身",正與此文"身手齊到是為真"互為印證。

結語:
此篇要言雖簡,然攝武學精要。學者當知,武術非徒較力,實為心性修煉之道。若能參透"不貪不歉,不即不離"八字,則不止於武技精進,更可悟人生中正平和之旨。誠如【周易】所言:"剛柔相推,變在其中",武道真諦,盡在於斯。
鄧帛 發表於 2025-5-12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用武要言】闡微:論拳術心法與戰術要旨

(一)心法為體:形意合一之境界
【要言】開宗明義"捶自心出,拳隨意發",實乃承【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旨。心氣發動而四肢應之,恰如【太極拳論】"意氣君來骨肉臣"之說。其"足起有地,動轉有位"的要求,暗合【孫子兵法】"懸權而動"的戰術思想。所謂"粘游連隨"諸法,在陳鑫【太極拳圖說】中闡釋為"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其要義在於建立"形-意-勢"三位一體的動態平衡。

(二)戰術為用:虛實相生之機變
文中"擊其無備,襲其不意"直承【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兵家精髓。其虛實之道,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中演為"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十六字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拳打五尺以內"的距離控制,與戚繼光"長兵短用,短兵長用"的器械原理互為表里。所謂"一步一捶",實為【手臂錄】中"步步有法,勢勢相連"的具體實踐。

(三)動靜之樞:陰陽互濟之要妙
"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二句,化用【吳子·治兵】"靜如山嶽,動如江河"的治軍之道。其"靜以待動"的思想,在【少林棍法闡宗】中發展為"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應對原則。而"身似弓弦,手似箭"的比喻,恰與【射經】"蓄勢如張弓,發勁如放箭"的射術原理相通,體現了傳統武學"百藝同源"的深層智慧。

(四)技法之綱:剛柔相濟之法則
文中列舉的十八種打法,實為【內家拳法】"八打八不打"的擴展體系。其"一氣相貫"的要求,正是【形意拳譜】"六合"理論(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外在表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骨節要對"四句要訣,與【萇氏武技書】"中氣論"強調的"節節貫穿"形成互文,共同構建了傳統武學的身體認知體系。

結語:
【用武要言】實為熔兵家韜略、道家哲學、醫家導引於一爐的武學典籍。其價值不僅在於技術層面的指導,更在於揭示了"以武證道"的修行路徑。當代習武者當以"守經達權"的態度,既恪守"心法為體,技法為用"的根本原則,又能順應時勢創新發展,方不負古人"武藝相爭見短長"的深意。學者若能參透文中"不貪不歉,不即不離"的中道思想,則已得傳統武學三昧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