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2|回覆: 0

[儒家文化] 德難為,而言易飾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中記載,張釋之時任廷尉,和漢文帝一起出行。漢文帝登上虎圈,即飼養虎的地方,向上林苑的主管詢問關於禽獸簿上的各種事情。結果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顧右盼,一個都答不上來。而旁邊有一位官職很低的嗇夫,代替上林尉回答了這些問題。皇上所問的有關禽獸簿上的問題他都非常清楚,而且為了讓皇帝看到自己的才能,有問必答、滔滔不絕,給人的印象就是他對禽獸簿很熟悉,口才也很好。文帝看到之後,果然很歡喜,也忘記了孔老夫子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於是就說:『當官吏的難道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甚至準備下詔拜嗇夫為上林令。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最高長官,比上林尉的職位還要高。

張釋之看到後,趕忙勸諫。張釋之問文帝:『陛下覺得絳侯周勃是什麼樣的人?』周勃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西漢的功臣,因為被封在絳縣,所以被稱為絳侯。文帝說:『他當然是長者了。』長者就是德才兼備的人,年紀很大,德高望重。

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張相如也是因為有戰功才被封為侯,張相如在西漢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列居一百一十八位。文帝回答說:『他當然也是長者。』

張釋之說:『絳侯、東陽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但是他們兩人在上書言事時,竟然說不出話來。陛下現在越級提拔嗇夫,那不就是想讓人們都效仿此人喋喋不休的口辯之才嗎?秦國就是因為任用只會舞文弄法的刀筆之吏,官吏們爭着以辦事迅疾、苛刻督責為能事,然而這樣的流弊在於徒然具有官樣文書的表面形式,而沒有憐憫同情的實質。因此,秦始皇聽不到自己的過失,秦朝逐漸衰敗,到秦二世的時候就土崩瓦解了。現在陛下您因為嗇夫伶牙俐齒,就超級提拔他,臣恐怕天下會隨風響應,爭相去追求口舌之能,而不追求實德。況且下級順從上級,他們的速度就像響之應聲、影之隨形一樣迅速。因此,陛下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不小心謹慎。』文帝聽後,稱張釋之說得有理,於是就取消任命嗇夫為上林令的命令。

這說明,古人選拔人才並不是主要看他的口才、演講能力、表達能力,當然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業績、有真才實德。

道德難為-我扶還是不扶

道德難為-我扶還是不扶

【群書治要·傅子】中說:『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如果上位者喜歡的是德行,那麼屬下就會紛紛修養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歡言談,下面的人就會爭相地修飾自己的言辭,向能言善辯的方向去發展。

『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如果人人都重視修養,重視道德和品行,天下的仁義之風就會興起;人人都學能言善辯,虛偽的風氣就會興起。

『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德行的成就很難,也很難被發現,特別是越有德行的人越低調謙虛,越不願意出頭露面,不願意成名;而言語很容易撰寫,也很容易取悅於人。

『先王知言之易,而悅之者眾,故不尚焉。』古聖先王都知道想讓人口才好、演講術很高、文章寫得漂亮很容易辦到,而且愛聽好話的人很多,所以並不崇尚言談。

『不尊賢尚德、舉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悅取人,則天下之棄德飾辯以要其上者不鮮矣。』如果不通過尊師重道、舉薦和褒獎善人教導百姓向善,卻只以言辭動聽、能夠取悅於人來選用人才,那麼天下將會背棄道德,只以言辭浮華、伶牙俐齒來博取君主封賞的人就不會少。

『德難為而言易飾也。』德行很難修養、很難成就,但是言語卻很容易粉飾。比如,克服自己的習氣,克服愛生氣、愛發怒的毛病要花十年、二十年不止,但是學詩詞格律,怎樣吟詞作對、怎樣押韻,很快就能學會寫詩,相對而言是很容易的。『言易飾』是說言語相對於德行修養而言是容易的,其實鍛煉好的口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相對於德行而言是很容易的。

比如,自己的嫉妒心很強,很容易看人不滿意、容易傲慢,要克服這種習氣,需要很多年的工夫,能否做到【太上感應篇】上所說的『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叫做同情心。看到別人有獲得就像自己有獲得一樣高興,看到別人有損失就像自己有損失一樣難過,這才叫做和別人具有同樣情感的心,這才是正常人的心理,是聖人的心理,為什麼?聖人就是證得人與天地萬物是一體關係的人,既然是一體的,怎麼能夠幸災樂禍,怎麼會有嫉妒心?所以,凡人和聖人相比,差距就產生了。

只要學習演講術,很容易就可以上台演講,但是要提升自己的德行,需要有真實的修行功夫。『克己復禮為仁』,孔老夫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能做到『三月不違仁』,三個月內的起心動念都是仁愛之心,都是正確的念頭,這並不容易。所以,古人告訴人們不要因為一個人言語講得很動聽,就對他委以重任,選人的時候更不能『利口為賢』,不要覺得他說得很好,就認為他是賢德的人。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22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德行之難與言辭之飾】

【漢書】所載張釋之諫文帝事,誠為千古選才之明鑑。文帝以嗇夫善對而欲超擢,釋之以周勃、張相如之木訥長者為例,直指秦亡於刀筆吏之弊,終使文帝幡然醒悟。此段史事,非獨關乎用人標準,更揭示了為政者好尚對天下風氣的深遠影響,與【傅子】"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之論若合符契。

一、德行之難在於篤實
【論語】云:"剛毅木訥近仁",周勃、張相如雖拙於言辭,然其功業彪炳,正合【周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之德。德行之為物,必待"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如農人深耕易耨,非旦夕可成。嗇夫之對雖敏,然【韓非子·顯學】早有"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之誡,文帝一時眩惑於口辯,幾蹈"以言取人"之失。

二、言辭之飾易生流弊
秦之刀筆吏"務在苛察"(【史記·秦始皇本紀】),終致"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新語】)。嗇夫之對,恰如【申鑒】所言"察察之政,皦皦而殘",其弊在"形名參同"(【韓非子·主道】)而失敦厚之本。張釋之諫語中"響之應聲"之喻,正本【管子·明法解】"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揭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治理規律。

三、取人之道當崇本抑末
【群書治要】引【中論】云:"路不險則無以知馬之良,任不重則無以知人之德。"古人取士,首重"三載考績"(【尚書·舜典】),次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論語·為政】)。文帝最終納諫,實合【帝范】"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的取捨智慧。今之選才,尤當以史為鑑:若以PPT演說定優劣,則恐蹈漢宣帝"俗吏矯飾外貌"之譏(【資治通鑑·漢紀十八】)。

結語:
【鹽鐵論·相刺】謂"玉屑滿篋,不為有寶",可喻言辯之不足貴。張釋之之諫,非止救一時用人得失,實為後世立"尚質抑文"之圭臬。當此信息泛濫之世,更宜體認【朱子語類】"存天理,去人慾"之訓,使選才之道歸於"考其德行,察其道藝"(【周禮·地官】)的本原。德行如根柢,言辭若枝葉,未有根本未固而枝葉能茂者,此理古今同契。

(全文798字)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22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德行之難與言辭之飾——從漢文帝擇吏看為政之本】

【漢書】所載漢文帝欲擢嗇夫一事,誠為千古明鑑。張釋之之諫,非止匡正一時人事,實揭治國用人之大道。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德行之難能而言辭之易偽。

一、言德之辨,本末攸關
文帝惑於嗇夫"有問必答、滔滔不絕"之能,幾忘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之訓。張釋之舉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二長者"上書言事竟不能言"為對照,正見古人察人之道:訥於言而敏於行者,往往厚德載物;工於辭而捷於對者,常乏篤實之功。【周易·繫辭】云"吉人之辭寡",老子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皆示此理。言辭可飾而德行難偽,此文帝終納諫之深因。

二、秦弊在前,殷鑑不遠
釋之諫言直指秦亡教訓:"刀筆之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終致"徒文具而無惻隱之實"。賈誼【過秦論】言秦"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正與此呼應。當官吏以應對機敏為能,則必輕實務而重虛文;當朝廷以口辯取士,則天下必尚浮華而廢耕戰。司馬光【資治通鑑】論"才德之分",謂"德者才之帥",恰可為此事註腳。

三、上行下效,風化所系
傅子"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之論,深明政治教化之理。【禮記】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帝若超遷嗇夫,實開"以言取人"之端。張釋之"響之應聲、影之隨形"之喻,正合【孟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義。故【群書治要】特標"飾辯則大偽起",非虛言也。

四、為政之要,在務實德
觀文帝終罷嗇夫之命,可見聖主明於取捨。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又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皆與釋之之諫暗合。王安石【取材】篇雲"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若擇吏不重實績而尚口才,猶種樹者不培其根而飾其葉,必致本末倒置。

結語:今之論才者,多眩於辯給;考績者,常惑於文采。然【漢書】此篇如清夜鐘鳴,警示後人:治國之道,當以敦本務實為先。德行如根柢,言辭若枝葉,根深方能葉茂。故【大學】言"德者本也",司馬上公謂"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誠萬世不易之則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