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8|回覆: 2

[道學研究] 【列子】卷5湯問詩解6至道之國無癘民朴不競不驕不君不耕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24 14: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5湯問詩解6至道之國無癘民朴不競不驕不君不耕
題文詩:
土氣和,疫,民情,婉而從物,
不競不爭;柔心弱骨,不驕不忌;長幼濟居,
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水而居,
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
不夭不病.其民也者,孳阜,有喜樂無,
衰老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迭謠,終日不輟.
飢倦之時,則飲神瀵,力志和平.過則醉,
經旬乃醒.沐浴神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
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歸.既反周室,
慕其國也,然自失,不進酒肉,不召嬪御,
數月乃復.至道真情,天性童真,情真自然,
自然而然,非死非生.管仲聞此,勉齊桓公,
因游遼口,俱之其國,也.隰朋諫曰:
君舍齊國,人民之眾,山川之觀,殖物之阜,
禮義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滿朝,
咤則,徒卒百萬,,諸侯從命,
亦奚羨於,彼而棄之,齊國社稷,從戎夷國?
此仲父耄,奈何從之?桓公乃止,以隰朋言,
管仲.仲曰此固,非朋所及,臣恐彼國,
​不可知之,齊國之富,奚戀之哉?其言奚顧?
【原文】
土氣和,亡札厲12。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濟居13,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數14,有喜樂,亡衰老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謠15,終日不輟音。飢倦則飲神瀵,力志和平。過則醉,經旬乃醒。沐浴神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乃歇。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歸。既反周室,慕其國,然自失,不進酒肉,不召嬪御者,數月乃復。
管仲勉齊桓公因游遼口17,俱之其國,幾舉。隰朋諫曰(19):『君舍齊國之廣,人民之眾,山川之觀,殖物之阜(20),禮義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滿朝,肆咤則徒卒百萬(21),視撝(22)則諸侯從命■,亦奚羨於彼而棄齊國之社稷,從戎夷之國乎?此仲父之耄23,奈何從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24),齊國之富奚戀?隰朋之言奚顧?』
【譯文】
土氣中和,沒有因疫養成癘而早夭的人。人性柔弱,順其自然,不競逐,不爭奪;心地善良,筋骨軟弱,不驕傲,不嫉妒;年長和年幼的都平等地居住在一起,沒有國君,沒有大臣;男女混雜游耍,沒有媒的,沒有聘嫁;靠着水居住,不種田,不收割;土氣溫和適宜,不織布帛,不穿衣服;活一百歲才死,不早夭,不生病。那裡的人民繁衍無數,有喜有樂,沒有衰老、悲哀和痛苦。那裡的風俗喜歡音樂,手拉手輪流唱歌,歌聲整天不停。飢餓疲倦了就喝神泉的水,力氣和心志便又恢復中和與平靜。喝多了便醉,十幾天才能醒。用神泉的水洗澡,膚色柔滑而有光澤,香氣十幾天才消散。周穆王北游時曾經過那個國家,三年忘記回家。回到周國宮殿以後,仍然思慕那個國家,覺得十分失意,不想吃酒肉,也不見嬪妃,好幾個月以後才恢復正常。
管仲聽說後勸齊桓公游遼口,一同到那個國家去,幾乎要動身了。隰朋勸阻說:『您丟棄齊國廣闊的土地,眾多的人民,可觀的山川,豐富的物產,隆盛的禮義,華麗的穿戴,妖艷嬪妃充滿後宮,文武忠良充滿朝廷,咤一聲就能聚集徒卒百萬,號令一下就能使諸侯聽命,又為什麼要羨慕別的國家而拋棄齊國的祖宗和土地,去野蠻落後的國家呢?這是仲父的糊塗,為什麼要聽他的?』桓公於是停止了出遊的準備,把隰朋的話告訴了管仲。管仲說:『這本來不是隰朋所能明白的。我只怕那個國家去不了,齊國的富饒有什麼可留戀的?隰朋的話有什麼可顧及的?』
【注釋】
(12)札厲——札,因遭瘟疫而早夭。厲,通『』,染疫病。【釋文】:『札厲,疫死也。』
(13)——音 chái(柴),類,等。(居,象同輩人一樣住在一起
(14)孳阜——孳,生長繁殖。阜,盛多。
(15)迭——輪流。
(16)——音(廠),同『悵』,然,失意貌。
(17)管仲——(?—前 645 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的宰相,助齊桓公稱霸,被稱為『仲父』,
(18)克舉——克同『克』,能夠。舉,行動,起行。
(19)隰朋——齊桓公時大夫,助管仲相桓公,成霸業。隰音 x(席)。
(20)殖物之阜——殖,種植。阜,盛多。
(21)肆咤——肆,放縱。咤,叱咤,怒斥。張湛註:『肆疑作叱。』
(22)視——視,通『指』。,音 huī(揮),通『揮』。
(23)耄——音 (冒),昏亂。
(24)不可知——俞樾:『張注曰:「此國自不可得往耳。」然則不可知之者,不可得往也。』此說可供參考。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5-10 04:26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湯問】"至道之國"章義疏

【列子·湯問】所載"至道之國",實為道家理想社會之極致呈現。此章以"土氣和"為基,層層遞進,勾勒出一幅天人合一、民性純樸的至德之境,其內涵可析為三重維度:

一、自然之和:天道運行的終極顯現
"土氣和"為全章綱領,【黃帝內經】云"氣相得則和",此處特指陰陽二氣交感而無乖戾。列子言"無札癘疫",非謂無生死,乃指氣運通暢,疾癘不作。【莊子·刻意】"平易則恬淡"可相發明,蓋土氣中和則民稟沖和之氣,此即"婉而從物"之生理基礎。文中"不耕不稼""不織不衣"之象,實喻萬物自足之理,與【老子】"甘其食,美其服"異曲同工,非真廢衣食之道。

二、人倫之朴:去偽存真的群體生態
"不競不爭"承【老子】"不爭之德","不驕不忌"暗合【周易·謙卦】"裒多益寡"之義。尤可注意者,"長幼濟居,不君不臣"二句,非謂無序,實指人倫自然之序超越名教規範,類【擊壤歌】"帝力於我何有哉"之境。"男女雜游,不媒不聘"更突破禮制樊籬,展現【周易·歸妹】"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的本真狀態。此種社會形態,與儒家"正名"思想形成張力,卻深契道家"大道廢,有仁義"的批判邏輯。

三、生死之常:氣化流行的終極關懷
"百年而死"非言壽限,實喻生死自然之理。郭象注【莊子】云"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正可解此。列子將生死置於"土氣和—民性朴—生死順"的完整鏈條中,較之【大宗師】"不知說生,不知惡死"更顯平實。此中深意,在於消解對壽夭的執着,回歸氣化聚散的本然狀態。

要之,此章以十四"不"字連綴成文,構建出否定性表述的獨特修辭。表面觀之似描述原始群落,實則通過層層否定文明異化,指向"損之又損"的修道功夫。張湛注"此亦寓言",誠為的論。其價值不在烏托邦之構建,而在為紛爭之世提供一面照鑒本真的玄鑒。今日讀者當超越字面,領會其中"反者道之動"的深刻哲思。

(全文798字)
崔泓 發表於 2025-6-20 06:24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湯問】"至道之國"章義疏

【列子】所述"至道之國",實為道家"至德之世"理想之具象化呈現。此章以"土氣和"為綱,層層遞進闡發道治境界,其要義可析為三端:

一、自然之和:天道無為之境
"土氣和"為全篇樞要,【黃帝內經】云"氣相得則和",此處暗合道家"通天下一氣"的宇宙觀。土地溫潤而無癘疫,實喻陰陽二氣交感而成的太和之境。列子特標"不織不衣""不耕不稼",非謂否定物質生存,乃強調"天與人不相勝"(【莊子·大宗師】)的自然和諧。郭象注【莊子】"至德之世"謂"物皆自然",正可與此互證。

二、人性之朴:德性本真之態
"婉而從物"四句,勾勒出未受禮教雕琢的本然人性。"柔心弱骨"非軟弱之謂,實指【老子】"專氣致柔"的嬰兒狀態。列子刻意將"不競不爭"與"不驕不忌"對舉,前者破儒家"君子之爭"的倫理框架,後者解構世俗尊卑觀念。尤值注意者,"長幼濟居"突破宗法秩序,"男女雜游"消解婚姻制度,此般描寫較【老子】"小國寡民"更為激進,直指文明異化前的原始平等。

三、治道之玄:無為之治的終極形態
"不君不臣"的政體構想,實為【道德經】"太上,下知有之"的極端演繹。成玄英【莊子疏】言"淳風既散,始立君臣",列子則反向推衍至君主符號完全消解的階段。其"百年而死"的壽命設定,既非彭祖之壽亦非殤子之夭,恰合【周易】"原始反終"的自然周期論,暗示生死一如的道境。

此章之深意,當置於戰國"道術將為天下裂"的語境中理解。列子以文學性誇張筆法,構建出與儒家"大同"、墨家"尚同"迥異的理想國範式。其價值不在現實可行性,而在為文明進程提供逆向思考:當技術理性發展至極致時,"緣水而居"的生存智慧或成另一種現代性救贖。錢鍾書【管錐編】論此章"寓至理於荒唐",可謂的評。

要之,【湯問】篇此段文字,實為道家政治哲學的詩意呈現。其以"無"為體、以"和"為用的思想脈絡,既承老子"道法自然"之旨,又開魏晉"越名教任自然"之先聲,在先秦思想史上具有獨特的批判價值與超越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