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3|回復: 1

[道学研究]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4纳言诗解诤臣诤子顺美匡恶有道之国危言危行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4-26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4纳言诗解诤臣诤子顺美匡恶有道之国危言危行
题文诗: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谋,
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诤之,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
顺恶逆美,其国必危.人君拒谏,忠臣不敢,
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
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
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也,不耻下问,
周公旦也,不耻下贱,行成名著,后世为圣.
故此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
下不可居.至止自知,自知自明,审名责实;
明主之听,言责以实,其誉人者,试以其官.
言而无实,吏而乱官,以诛以罚,虚假言论,
不敢进谏,其不肖者,不敢受官.乱主不然,
听其言而,不督其实,群臣虚誉,以进其党;
主任其官,不责其功,愚污之吏,在庭居朝.
如此群臣,相推美名,相假功伐,务多其狡,
不为主用.主释其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
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佼,而不求用.
纳言第四[1]【原文】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2]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3]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4]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5]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6]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7]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8]        (【诸葛亮集】、【诸葛孔明全集】)
【注释】
[1]纳言:指采纳意见。
[2]谏诤:下对上直言规劝,
[3]诤臣:直言规劝君主的大臣。诤子:直言规劝父亲的儿子。匡救:匡正挽救。【书·太甲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4]逆:倒,反。与『顺』相对。
[5]邪臣:不正派的臣子。
[6]危:忧惧。【战国策·西周策】:『窃为君危之。』有道:旧指政治清明。【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无道:政治混乱。孙:通『逊』。差,不如。危行言孙,【诸葛孔明全集】作『危行言逊』。
[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在鲁曾任相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他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的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为一个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论事迹,主要见于他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纂辑的【论语】一书中。【史记】有【孔子世家】。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子,武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在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行成名著:意思是说功绩和声名都已取得了。
[8]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屋子漏雨虽是在下面,要修补漏房却在上面,上面漏个不停,下面就不能居住了。
【译文】
    身为国君应广纳众议,虚心接受谏言。为人父者有直言不讳的子女,而为人君者有极言直谏的臣子,那麼当他们行为不义时,为人臣子、儿女便会提出告诫,及时挽救危机,也保全为君为父的美德。有恶习就要戒除,不可违逆正道,倘若破坏正道,国家将遭遇危机。
人君若专断固执,不纳谏言,忠臣的计策便无法上达,使奸邪趁机而危害朝政。因此政治清明的国家,臣子能直言无讳;而无道之国,在朝者尽为趋炎附势、言语谄媚的人,进而使朝政更为腐败。
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乐与百姓结交,而能成就伟大的学问,为后世万代所景仰,奉为圣人。所以屋顶漏水,若不修补,便无法居住,为政者有缺失,却不能改过,百姓的生活必然不安定。
【管子·明法解第六十七
正文:
国之所以乱者,废事情而任非誉也。故明主之听也,言者责之以其实,誉人者试之以其官。言而无实者,诛;吏而乱官者,诛。是故虚言不敢进,不肖者不敢受官。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督其实,故群臣以虚誉进其党;任官而不责其功,故愚污之吏在庭。如此则群臣相推以美名,相假以功伐,务多其佼而不为主用。故【明法】曰:『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佼而不求用矣。』(管子67明法)
【译文】
国家之所以乱,是因为办事不根据事实而根据诽谤夸誉的议论。所以英明君主在听取意见的时候,对于提建议的,要责成他拿出真实证据;对于夸誉人的,要用试官的办法考验。言而不实的,给予惩罚;试官而败坏官职的,也给予惩罚。所以,假话无人敢说,不肖之徒不敢接受官职。昏君则不是如此,听取意见不考核其真实性,因而群臣就利用虚名来推荐私党;任用官吏不考查其成绩,因而愚污的官吏就进入朝廷。这样,群臣就互相吹捧他们的美名,互相借助他们的功劳,力求扩大交结而不为君主效力了。所以,【明法】篇说:『君主若放弃法度,按照虚名用人,群臣就背离君主而在下结党营私;君主若听信朋党任官,人民就专务结交而不求工作实效。』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6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随缘 發表於 2025-8-2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纳言》诠解:诤谏之道与治国之要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纳言》一篇,阐发谏诤之理,直指为政根本。其文虽简,意蕴深远,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纳言之本:广采众谋以匡正得失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者,乃明言为政者当以虚心受谏为要。盖「众下之谋」如百川汇海,可补君主智虑之未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尚书》言「稽于众,舍己从人」,皆与此理相通。诸葛公强调「采众下谋」,实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亦合《管子》「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可用也」之论。

二、诤臣诤子:义之所在,不容不争
「君有诤臣,父有诤子」二句,典出《孝经·谏诤章》,其核心在「当其不义则诤之」。此中「义」字为关键:臣子之忠孝,非在盲从,而在以道正之。如比干剖心、魏徵犯颜,皆因「不诤则陷君于不义」。诸葛公将此伦理扩展至治国,揭示「顺美匡恶」乃君臣共责——「美」者扬之,「恶」者矫之,若反其道而行(「顺恶逆美」),则国基必隳。

三、危言危行:有道之国的政治生态
「有道之国,危言危行」一语,源自《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诸葛公化用此典,阐明政治清明之象:在「有道」之世,臣民敢直言正行而无惧。反之,若君主「拒谏」,则忠臣缄口、邪佞专权,终成「国之害」。此论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谏说论理之臣开,则人主之恶暴」遥相呼应,警示拒谏之祸。

四、历史镜鉴:纳言与拒谏的兴亡轨迹
考诸史册,纳言者如唐太宗以魏徵为镜,成贞观之治;拒谏者若纣王杀比干而殷商倾覆。诸葛公身历乱世,目睹桓、灵二帝闭塞言路之弊,故在《纳言》篇中特申「邪臣专行则政危」之理。其忧患意识,与《孟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脉相承。

结语
《纳言》之策,非仅论谏诤之术,实揭橥「政通人和」之本。今人读之,当悟「顺美匡恶」非独为臣之道,更为领导者的修身准则。诸葛公所谓「有道之国」,必以开放包容、从善如流为基石——此千古不易之治道,足为当世镜鉴。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