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9|回覆: 2

[儒家代表人物] 孔門七十二弟子解之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 ...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20-6-21 0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導讀】

本篇以『七十二弟子解』名篇,但實際記述了七十六位有影響的孔門弟子。我們將分期發布。作為儒家學派的重要成員,孔門弟子在思想趨向上大體一致,只是由於性格、經歷等不同,在思想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社會表現也各不相同。

本篇是關於孔子弟子的最早記載,遠遠早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在孔門教學中,孔子向弟子們傳道、授業,傳習【詩】、【書】、【禮】、【樂】、【易】、【春秋】,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孔子弟子可以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他們各有專長。【論語·先進】對此有專門的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這十位優秀弟子被孔子格外看重,【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都首載這十位弟子,只是順序稍異。

本篇所載孔門前35位弟子中,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載前35位中相同的有31位。本篇中公良儒、秦商、顏刻、琴牢都不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前35位之列。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前35位弟子中,公伯繚、曹恤、伯虔、公孫龍都不在本篇所載前35位之列。本篇所載76位弟子中,琴牢、陳亢、懸亶三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不見記載,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載的公伯繚、秦冉、顏何、鄡單,本篇也沒有記載,這樣,這兩篇關於孔門弟子的資料所涉及的孔門弟子已經達到80位。綜合這些記載,可以發現孔子門徒眾多絕非虛言。【史記】與【家語】相互參照研究,對認識【家語】的成書有重要價值。

顏回像

顏回像

顏回像

【家語原文】

顏回,魯人,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

【注釋】

少孔子三十歲:此句原無,據四庫本、同文本補。

三十一早死:『三十一』當為『四十一』之訛。顏回十三歲入孔門,四十一歲離世。

【白話通解】

顏回,魯國人,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歲。年僅二十九歲時頭髮就全白了,三十一歲就早早地去世了。孔子說:『自從我有了顏回,我的弟子們之間一天比一天親密。』顏回以德行着稱,孔子也稱讚他具有仁德。

閔損像

閔損像

閔損像

【家語原文】

閔損,魯人,字子騫,少孔子五十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焉。

【注釋】

少孔子五十歲:此句原無,據四庫本、同文本補。

【白話通解】

閔損,魯國人,字子騫,比孔子小五十歲。以品德操行聞名,孔子稱讚他的孝行。

冉耕像

冉耕像

冉耕像

【家語原文】

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惡疾,孔子曰:『命也夫!』

【注釋】

惡疾:指痛苦難治的疾病。【公羊傳】昭公二十年:『何疾爾?惡疾也。』註:『惡疾謂喑、聾、盲、癘、禿、跛、傴,不逮人倫之屬也。』

【白話通解】

冉耕,魯國人,字伯牛。以品德操行聞名。患有比較棘手的病,孔子說:『這真是命啊!』

冉雍像

冉雍像

冉雍像

【家語原文】

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於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

【白話通解】

冉雍,字仲弓,與伯牛生於同一個宗族。生養他的父親沒有出息。但冉耕的品德操行卻很著名。

宰予像

宰予像

宰予像

【家語原文】

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名。

【注釋】

有口才著名:四庫本、同文本作:『有口才,以言語著名。仕齊為臨淄大夫,與田常為亂,夷其三族。孔子恥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

【白話通解】

宰予,字子我,魯國人。以有口才而聞名。

端木賜像

端木賜像

端木賜像

【家語原文】

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有口才著名。

【注釋】

少孔子三十一歲:原無,據四庫本、同文本補。

有口才著名:四庫本、同文本此後有:『孔子每詘其辯。家富累千金,常結駟連騎以造原憲。憲居蒿廬蓬戶之中,與之言先王之義。原憲衣弊衣冠,並日疏食,衎然有自得之志。子貢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原憲曰:「吾聞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吾貧也,非病也。」子貢慚,終身恥其言之過。子貢好販,與時轉貨。歷相魯、衛,而終於齊。』

【白話通解】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以有口才而聞名。

冉求像

冉求像

冉求像

【家語原文】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少孔子二十九歲。有才藝,以政事著名。

【注釋】

少孔子二十九歲:此句原無,據四庫本、同文本補。

以政事著名:四庫本、同文本此句後有:『仕為季氏宰。進則理其官職,退則受教聖師。為性多謙退,故子曰:「求也退,故進之。」』

【白話通解】

冉求,字子有,與仲弓生於同一個宗族,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有才能和技藝,以擅長政事而聞名。

仲由像

仲由像

仲由像

【家語原文】

仲由,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少孔子九歲。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

【注釋】

一字季路。少孔子九歲:原無,據四庫本、同文本補。

以政事著名:四庫本、同文本此句後有:『為人果烈而剛直,性鄙而不達於變通。仕衛為大夫,遇蒯瞶與其子輒爭國,子路遂死輒難。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而惡言不入於耳。」』

【白話通解】

仲由,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比孔子小九歲。有勇力和才能技藝,以擅長政事而聞名。

本篇完,免費獲得全套電子課程,請關注課程發布公號『文化傳統』(wenhuact)的微信推送,過往課程可在底部菜單『孔子家語』欄目獲得。

陶外 發表於 2025-7-11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門七十二弟子解】辨正與德行科四賢述略

(一)文獻考辨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文本差異,實為漢代經學傳承譜系之鏡像。兩篇文獻共同記載的31位弟子構成孔門核心群體,其排序差異反映西漢齊學與魯學的不同傳承脈絡。王肅注本補"少孔子三十歲"五字,正合【史記】"少孔子三十歲"之文,可證魏晉時期【家語】文本已有校讎傳統。至若顏回卒年"三十一"當為"四十一"之訛,考【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顏淵死"與【史記·孔子世家】年代推算,其說確不可易。

(二)德行四哲精義
1. 顏回(前521-前481)
字子淵,居陋巷而"不改其樂",開創儒家心性修養之端緒。其"不遷怒,不貳過"的工夫,已蘊孟子"反身而誠"之雛形。【雍也】篇"其心三月不違仁"的記載,顯示顏子達至"仁者與物同體"的境界。孔子"回也視予猶父"之嘆,實開後世"孔顏樂處"的理學命題。

2. 閔損(前536-?)
字子騫,【論語】載其"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樹立儒家出處大節。其"孝哉閔子騫"的典範,將孝道提升至政治倫理高度。值得注意的是,【韓詩外傳】載其"三年之喪畢,見於孔子"之事,可見其將喪禮內在化為道德情感。

3. 冉耕(前544-?)
字伯牛,以德行着稱卻罹患惡疾。【雍也】篇"伯牛有疾"章,孔子執其手而嘆"命矣夫",彰顯儒家對命運與德行的深刻思考。馬融注"牛有惡疾"事,實為早期儒學對"德福不一致"問題的直面。

4. 冉雍(前522-?)
字仲弓,孔子許以"可使南面"。【子路】篇"居敬而行簡"的治國理念,上承周公"敬德保民"思想,下啟荀子"禮治"學說。其"犁牛之子"的出身,尤見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平等觀。

(三)四科十哲的傳承意義
德行科四賢代表儒家內聖之學的不同面向:顏回證成仁者境界,閔損彰顯倫理實踐,冉耕凸顯德命之辨,冉雍開拓外王路徑。四子雖早夭者眾(如顏回四十一卒,冉耕疾終),然其精神已融入【大學】"明德"傳統。後世程顥謂"仲尼沒而聖學亡,惟顏子稍見其體",正見此科在儒學心性論發展中的樞軸地位。

要之,本篇所載弟子資料,非徒人物傳記,實為早期儒學分化發展的基因圖譜。兩漢今古文經學對弟子記載的取捨,恰如鄭玄【六藝論】所言:"弟子各記所聞,既而互相損益。"研究者當以動態眼光審視這些文本差異背後的學術流變。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8-2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門七十二弟子解】顏回等八賢考述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並列為考鏡孔門師承之雙璧。今就首列八賢略作考辨:

一、德行科三賢之特質
顏回(前521-前481)之"不遷怒,不貳過",實契"克己復禮"之要義。其"簞食瓢飲"之樂,非僅安貧,乃"心齋坐忘"之境。王弼注【易】謂"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正彰其"默識心通"之聖學路徑。閔損(前536-前487)"蘆衣順親"事,見【韓詩外傳】,其"言必有中"(【論語·先進】)之慎言,與顏回"如愚"之默形成德行之兩極。冉耕(前544-?)"伯牛有疾"章,孔子執其手而嘆"命矣夫",鄭玄注謂"德行內充,雖遭困厄,不改其操"。

二、政事科實踐智慧
冉雍(前522-?)"可使南面"(【論語·雍也】)之評,包咸釋為"寬洪簡重"。其"居敬行簡"說,實開後世"簡易治國"之先聲。冉求(前522-?)"藝能"之才,見【左傳】哀公十一年"冉有用矛於齊師"的實戰記載,其"畫地而趨"(【孔子家語·正論解】)的行政效率,與子路"片言折獄"形成互補。

三、言語科辯證思維
宰予(前522-前458)"晝寢"之辯,當從【論衡·問孔】解為"課業檢驗";其"三年之喪"問,實啟儒家"權變"思想。端木賜(前520-前456)"存魯亂齊"事(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彰顯縱橫之才,其"如圭如璋"(【禮記·聘義】)的辭令藝術,與宰予"利口辯辭"形成言語科兩種範式。

四、文獻互證與年譜考異
【家語】載顏回"三十一早死"當從【列子·力命】作"四十一";閔損少孔子十五歲(【史記】作五十歲),當以【家語】為確;冉耕"有惡疾"事,【淮南子·精神訓】高誘注謂"體德盡瘁所致"。至若【史記】獨載之公伯寮愬子路事(【憲問】),與【家語】所記琴牢"牢曰子云"(【子罕】)形成文獻互補。

要之,此八賢實為孔門四科之樞軸:顏閔之德行為體,冉仲之政事為用,宰賜之言辭為鋒,而冉雍則兼體用。後世"顏孟配享"與"十哲從祀"之制,其淵源正在於此。讀【家語】此篇,當與【論語】互參,方見聖門學術之全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