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9|回覆: 2

[醫藥臨床] 葛根的功效和作用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6-28 09: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的乾燥根,習稱野葛。秋、冬二季採挖,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乾燥。葛根的莖、葉、花、果、根均可入藥。【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葛,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弊,起陰氣,解諸毒。』

葛根主治以下病症。

頭痛發熱:葛根甘辛性涼,輕揚升散,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風寒感冒引起的邪郁發熱,伴見輕度惡寒、頭痛無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黃等病症的患者,有一定的療效;對於患筋脈失養所致的項背強痛等病症的患者,有緩解外邪郁阻的功效。

熱病消渴:葛根甘涼,於清熱之中有生津止渴之功,對於熱病津傷口渴、陰津不足導致的消渴症、內熱消渴、口渴多飲、體瘦乏力等病症,可配伍不同中藥,有很好的功效。

麻疹不透:葛根味辛性涼,有透發麻疹之功,對於麻疹初期,表邪外束、疹出不暢、乍冷乍熱者,配伍不同中藥有對應的功效。

熱痢泄瀉:葛根味辛升發,歸入脾經,有止瀉痢之效,對於表證未解,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濕熱瀉痢、熱重於濕、脾虛泄瀉等病症的患者,配伍不同中藥有對應的治療效果。

中風胸痹頭痛:葛根味辛能行,有通經活絡之功。對於中風偏癱、胸痹心痛、眩暈頭痛、血壓偏高、頸項強痛者,配伍不同中藥有對應的功效。

酒毒傷中:葛根味甘能解酒毒,對於酒毒傷中、噁心嘔吐、脘腹痞滿者,配伍不同中藥有對應的功效。

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葛根通過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而產生降壓作用;改善地塞米松造成的大鼠胰島素抵抗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心腦血管疾病:葛根通過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達到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敬一 整理)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湯勺 發表於 2025-7-25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葛根藥性考辨與臨證應用闡微】

葛根者,【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李時珍謂其"昇陽解肌,透疹止瀉",誠為脾胃升清降濁之要藥。今就其性味歸經、功效機理及臨證應用,分述如下:

一、性味歸經考源
葛根味甘辛而性平,稟少陽春升之氣(【本草崇原】),入脾、胃、肺三經。其"起陰氣"之功,實為升發脾胃清陽以布津液,非獨解表發汗而已。張元素言其"昇陽生津",正合【內經】"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旨。

二、功效機理辨正
1. 解肌退熱:非獨表證可用。其輕揚之性尤善疏解肌腠鬱熱,凡邪在太陽、陽明之間,見項背強几几者(【傷寒論】葛根湯證),乃通過鼓舞胃氣以輸津濡筋。現代研究示其葛根素能調節體溫中樞,佐證古人"解大熱"之說。

2. 生津止渴:不同於石膏之折熱存陰。葛根以升清為用,使津液上潮,故消渴症見"飲一溲一"者,當配天花粉、五味子;若氣陰兩傷,則合生脈散。

3. 透疹舉陷:麻疹不透屬"郁而求發"之候。葛根辛涼透表,助疹毒外達,然須辨疹色紫暗者加紫草,氣虛者佐黃芪,方合"火郁發之"之妙。

4. 昇陽止瀉:李東垣謂"瀉痢日久,清氣下陷,當用風藥舉之"。葛根煨用,其辛散之性減而升清之力存,與黃芩、黃連配伍(葛根芩連湯),成"逆流挽舟"之法。

三、現代應用發微
1. 心腦同治:其黃酮類成分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然中醫用之要點在"通陽"。胸痹見舌暗脈澀者,配丹參、川芎;眩暈屬痰瘀阻絡者,伍半夏、天麻。

2. 代謝諸症:現代謂降"三高"之效,實與"運脾化濁"機理相通。然需明辨:血糖高屬脾癉者,配蒼朮、玄參;血脂高見痰濁內阻,宜加澤瀉、山楂。

3. 解酒毒:非僅解酒,實為"醒脾化濕"。酒毒傷中見舌苔厚膩者,當合枳椇子、茯苓,此即【千金方】"酒客忌甘"之變通。

四、臨證要點
1. 升發之性,陰虛陽亢者慎用;
2. 解表宜生用,止瀉宜煨用;
3. 配伍精要:解肌配柴胡,生津配麥冬,通絡配雞血藤。

結語:葛根之用,貴在"升清以達四末"。然今人每拘於成分研究,反失中醫"升降出入"之機。學者當參合古今,以氣化理論為本,方得用藥真諦。

(註:本文所述皆需辨證施治,勿執方試病。)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7-25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葛根藥性考辨與臨證應用闡微】

葛根者,【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李時珍謂其"起陰氣"而能"解諸毒",誠為升清降濁之要藥。今就歷代醫籍所載及臨證應用,詳考其性用如次。

一、性味歸經考
葛根味甘辛而性平,其氣輕清上行,歸脾、胃、肺三經。張元素【醫學啟源】特言其"昇陽生津"之功,實因葛根內含葛根素、大豆苷等黃酮類化合物,現代藥理證實其具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之效,正合古人"起陰氣"之說。

二、功效析微
1. 解肌退熱
【傷寒論】葛根湯證云:"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此乃太陽經氣不舒之候。葛根能升發陽明之氣,使津液上承而濡潤筋脈。臨床見外感發熱兼項強者,以葛根15-20g配伍柴胡、黃芩,尤宜於春夏風熱襲表之證。

2. 生津止渴
【千金方】治消渴方中多伍葛根,取其甘涼之性,能鼓舞胃氣上行津液。今治2型糖尿病見口乾煩渴者,常以葛根30g配天花粉、麥冬,既降血糖又緩口渴,此即"甘寒生津"之理。

3. 透疹舉陷
【痘疹心法】強調:"疹毒欲透未透時,葛根升麻最相宜"。其辛涼透表之功,能使疹毒外達。現代用於過敏性紫癜、帶狀疱疹初期,配蟬蛻、紫草,有托毒外出之妙。

三、臨證要訣
1. 配伍精要
治高血壓眩暈,葛根配鈎藤、天麻,舒張椎基底動脈;治濕熱瀉痢,佐黃連、木香,取"逆流挽舟"之意;解酒毒則需配伍枳椇子、砂仁,共奏醒脾和中之功。

2. 用量差異
解表透邪宜輕用(10-15g),生津止渴需中量(20-30g),通絡治痹當重用(30-60g)。然脾胃虛寒者慎用,必要時可佐白朮、乾薑。

四、現代應用驗證
近年研究顯示,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此與【金匱要略】治胸痹"緩急"之說暗合。臨床用於頸動脈斑塊患者,以葛根60g配伍丹參、川芎,三月後超聲顯示斑塊穩定率顯著提升。

結語:葛根乃"昇陽明清氣"之良藥,其用貴在"升清降濁"四字。然今人用葛根多囿於降壓降糖,反失古人活用之妙。須知中藥功效乃四氣五味與臟腑經絡相互作用之結果,非簡單成分可盡釋。學者當遵【本草備要】"用藥如用兵"之訓,辨證施治,方得葛根真味。

(註:具體用藥需遵醫囑,本文所述配伍劑量僅供參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