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35|回覆: 0

[儒家學說]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5-29 0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白話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能端正己身,對於從政來說還有什麼難度呢?不能端正己身,又如何能端正別人呢?』

注釋

苟:如果。

其身:己身。其,自己。

從政:即為政。

何有:有何難度。

正人:立己而後才能立人,正己而後才能正人。

前賢註疏

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政者正也,欲正他人,在先正其身也。誠能自正其身,則於從政乎何有?言不難也。若自不能正其身,則雖令不從;『如正人何』,言必不能正人也。

江熙曰:從政者,以正人為事也。

河南尹氏曰:政之本在身,身正則政立矣。其身不正,未有能正人者也。

錢穆曰:苟能正其身,則為政一切不難。

戴溪曰:為政甚,只須正己便是正人;為政甚,不先正人卻先正己。政者,正也;不正,不足以謂之『政』

張栻曰:聖賢之論為政,未有不本於正身者也。正其身矣,則其推於有政,亦是理而已。身且不能正,於正人若之何哉?後世之治,未有能使人心悅誠服者,以此也。

唐文治曰:在上之人,民所瞻仰。政者,正也。後世為治者,不能正其身,而欲正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非特不能正人也,身亦危矣

【困學紀聞】曰:申屠嘉不受私謁,則可以折幸臣;董仲舒正身率下,則可以事驕王;魏相以廉正,霍氏不能誣;袁安、任隗以素行,竇氏無以害。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示端本之化也。從政者惟反求諸身而可矣。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癸巳論語解】【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新解】【石鼓論語答問】【論語講要】【論語大義】【困學紀聞】【四書解義】。

dunbar 發表於 2025-6-8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此章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其義理之精微,誠有足為萬世法者。今試析而論之:

一、經義發微
"政者正也"之訓,實本於三代王官之學。【說文】"政,正也"與【釋名】"政,正也,下所取正也"相發明,揭示政治本質乃是以正率正之過程。孔子以"苟"字發端,顯見"正身"為從政之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朱子【集注】謂"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正合【大學】"絜矩之道"。

二、體用關係
程伊川雲"聖人之政,即其所以為身也",道破儒家政治哲學之特質。尹焞"政之本在身"說,實承【中庸】"為政在人"之旨。張南軒謂"推於有政,亦是理而已",正說明正身與為政乃體用關係,非因果序列。此與法家"法術勢"之說迥異其趣。

三、歷史驗證
王伯厚【困學紀聞】所舉申屠嘉、董仲舒諸例,皆足證"身正令行"之實效。尤可注意者,霍光、竇憲皆權傾一時,而終不能加害於正身之臣,此即孔子所言"不令而行"之實證。唐文治指陳後世"令反所好"之弊,恰成反證。

四、現代啟示
此章對當代政治倫理尤具深意:
1. 制度設計當以"正身"為官員准入基準
2. 考核體系須包含道德維度
3. 權力監督需建立在自律基礎上
4. 政治教化應以身教為先

五、辨正異說
戴溪"正己便是正人"之說,須防流於寂滅。當依錢穆【新解】"正己非獨善其身"作解。蓋儒家之正身必含"推己及人"之維度,此所以異於釋老之學。

要之,此章實開內聖外王之樞機,其"正身-正人-正政"之邏輯鏈條,構成儒家政治哲學之基本範式。今日讀之,猶見其凜凜生氣。學者當於"苟"字上着眼,體會聖人"能正乃可政"之微意,方不負此章之深旨。
謝丘申 發表於 2025-6-30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政者正也"章義疏

孔子"苟正其身"之論,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此章以"正身"為從政之本,揭示了"內聖外王"之道統。考諸經義,當從三端闡發其微旨:

一、政道之本在修身
【論語註疏】云"政者正也",此"正"字當訓為"整飭"之義。朱子【集注】引尹氏說"政之本在身",正與【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相發明。觀【春秋繁露】言"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可知政治之根本在於執政者之道德自覺。董仲舒事驕王而能守正,袁安對竇氏而持素行,皆足證"身正令行"之實效。

二、正己與正人之辯證
江熙謂"從政者以正人為事",然孔子特強調"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癸巳論語解】指出"為政甚易,只須正己便是正人",此即【孟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義。唐文治申言後世治道之弊,正在"其所令反其所好",恰如【禮記】"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的反面寫照。申屠嘉折幸臣、魏相抗霍氏,皆是以己身之正化解權力傾軋之明證。

三、德位相配的實踐智慧
戴溪"為政甚難"之說,實指正身須在正人之先的實踐次第。【困學紀聞】所舉諸賢,皆證明"正身"非虛言道德,乃具體表現為"不受私謁""廉正""素行"等政治操守。張栻謂"聖賢論政未有不本正身",此即【中庸】"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的治道要義。錢穆解"何有"為"不難",正揭示德性修養與政治能力的內在統一。

要之,此章以"正身"為政治實踐之樞機,既不同於法家之恃術,亦有別於道家之無為。孔子揭示的是一種德性政治觀:政治正當性源於執政者的道德感召力,此即【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之深意。在當代政治文明建設中,此說仍具重要啟示——制度規範與道德引領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學者當於此章細玩"政者正也"四字,方得孔門政教之真精神。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