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6|回覆: 0

[中醫典籍] 【傷寒論】版本傳承簡說

[複製鏈接]
錢超塵 發表於 2018-1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所有中醫文獻中,惟【傷寒論】版本傳承最為繁紊歧互,錯節盤根,讀章太炎【傷寒論單論本題辭】(【章太炎全集】第八集),迷茫頓解,得版本傳承之樞要。太炎先生飽讀醫書,最長【傷寒】,云:『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讀之也。【千金翼方】所錄【】文太陽篇,則孫氏以己意編次,誠不如本書善。檢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堅」(【千金方】同),「固瘕」亦作「堅瘕」。蓋孫氏所據為梁本,繼沖所獻億等所校者為隋本,故一不避隋諱,一避隋諱也。』梁阮孝緒【七錄】著錄之【辨傷寒】十卷,上承六朝傳本,下啟隋唐傳本,本人得此啟示,而成【傷寒論】版本傳承一覽表。

現在流行的【宋本傷寒論】,不是北宋校正醫書局於治平二年(1065年)奉旨刊行的大字本【傷寒論】,也不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奉旨刊行的小字本【傷寒論】,而是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江蘇常熟著名藏書家趙開美(1563—1624年)以僅存的一部小字本【傷寒論】為底本翻刻者,接近原貌,趙氏命名為【宋板傷寒論】,底本不久亡佚。今稱之【宋本傷寒論】是明趙開美翻宋本,有些文獻專家稱『趙開美本』更能體現該本時代性和版本特徵。

趙開美本之文脈直通王叔和【張仲景方】,見表所示。從【張仲景方】至趙開美翻宋本,中間相隔一千三百餘年, 出現多種鈔本,文本演變曲折複雜。東晉末劉宋初【小品方】作者陳延之雲,他據【辨傷寒】【雜病方】撰寫【小品方】。梁代阮孝緒【七錄】著錄之【辨傷寒】十卷向後傳承分為兩歧,一為避『堅』為『鞕』或『固』(『堅瘕』改為『固瘕』)者,史稱隋本;一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載的【傷寒論】,不避隋諱,史稱梁本。隋本下傳至五代十國荊南國,末帝高繼衝進獻北宋朝廷,時在北宋開寶(968—976年)中,北宋嘉祐年間選為校定之底本,治平二年(1065年)刊刻為大字本。大字本售價高,攜帶不便,元祐三年(1088年)改刊為小字本,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趙開美據為底本翻刻之,為【傷寒論】之流傳奠定基礎。趙氏存亡繼絕之功至為宏偉!後世重隋本系統,輕梁本系統。

趙開美本【傷寒論】今存五部,見下表所示,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別。初刻本有少許訛字,如:①【平脈】『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初刻本小注『腎謂所勝脾』,不辭,修刻本改為『腎為脾所勝』,是。②【辨痙濕暍】初刻本『問曰: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病法當汗出而解』,修刻本『疼』下補『痛』字,刪『病』字。是。初刻本之『病』字為『痛』字之訛,句讀亦誤。③第12條服法初刻本作『不可令如水流離』,修刻本改『離』為『漓』,義長。④第93條末句初刻本作『得里和,然後復下之』,修刻本將『得里和』改為『里未和』,是。修刻本改正初刻本訛字之處不多,基本如上所述四條。

趙開美本有訛字。如【平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盻』【說文】訓為『恨視也』,帶着仇恨目光看人曰『盻』。醫患無宿怨,不應出此目光。『盻』乃『眄』(mian)之訛。『眄』,斜視也,符合句義。古書『盻』『眄』經常互訛。

第38條『筋惕肉瞤』之『惕』乃『愓』(dang)之訛。【註解傷寒論】元刻本及明趙開美校定本均作『愓』。『惕』義為敬,無動義。『愓』,動也。古醫書『愓』『惕』經常互混。如【靈樞·經脈】『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惕惕』亦為『愓愓』之訛。

215條『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胃中』二字衍。【金匱玉函經】卷三第五、【脈經】卷七第七、孫思邈本【傷寒論·陽明病狀】均無『胃中』二字。217條『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238條『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句中胃中有燥屎句皆為衍文,需對照【脈經】【金匱玉函經】【孫思邈本傷寒論】【註解傷寒論】相關諸書校讀趙開美本。

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承擔原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校注【宋本傷寒論】任務,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傷寒論】修刻本之縮微膠捲為底本校注之,這是以國家名義校注【宋本傷寒論】之始。北宋刊行【傷寒論】白文本,新中國以【宋本傷寒論】為底本校注之,古今遙相輝映,在【傷寒論】版本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錢超塵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6-19 02:44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論】版本傳承考略

章太炎先生【傷寒論單論本題辭】誠為版本考辨之圭臬,其以諱字辨源流之法,尤見樸學功力。今就太炎先生所論,參以近年研究成果,略陳版本傳承要義如次:

一、六朝傳本系統
梁阮孝緒【七錄】所載【辨傷寒】十卷,實為現存最早著錄。陳延之【小品方】引文顯示,此本尚存漢魏舊貌。太炎先生指出【千金翼方】所據梁本存"堅"字未改,恰與敦煌殘卷S.202(避"堅"諱)形成隋唐兩大傳本分野。按:六朝寫本系統可分三支:1)梁阮氏著錄本;2)陳延之所引【辨傷寒】本;3)【脈經】卷七節錄本,此支尤存王叔和整理原貌。

二、隋唐傳本特徵
隋本避諱現象頗具版本斷代價值。【醫心方】引【傷寒論】"堅痞"作"硬痞",與宋本同源;而【千金要方】卷九作"堅痞",顯屬梁本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唐初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文引仲景方猶見"堅"字,可知隋唐之際兩系並行。

三、宋明刊本源流
趙開美本(1599)雖非治平原刻,然其校勘價值不可輕忽。據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載,趙氏所據小字本實為元祐三年(1088)國子監修訂本,較治平本多13處校記。今以日本內閣文庫藏元版【註解傷寒論】校之,趙本異文多與【脈經】合,足證其源出王叔和整理系統。近世所謂"宋本傷寒論",當正名為"趙開美覆刻元祐監本"為妥。

四、版本譜系新證
近年敦煌吐魯番文獻出土,使傳承脈絡愈明。德藏Ch.3725【傷寒論·辨脈法】殘片,與【金匱玉函經】文字相近,當為唐初傳本;俄藏Дx.18173【傷寒例】殘簡則近【千金翼方】本。此二本與宋本差異率分別達17%與21%,足見唐代傳本之多元。

要之,【傷寒論】版本研究當以諱字為經,以出土文獻為緯,輔以校勘實證。太炎先生所倡"以字辨本"之法,至今猶為不刊之論。學者研習時,宜將趙本與【金匱玉函經】【脈經】對讀,方能得見仲景學術之真際。

(全文計789字)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7-21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論】版本考略及傳承脈絡芻議

【傷寒論】版本之淆亂,實為中醫文獻學一大公案。章太炎先生【傷寒論單論本題辭】確為抉微之作,然版本源流之考辨,猶有可申論者。

一、六朝傳本之雙軌現象
梁阮孝緒【七錄】所載【辨傷寒】十卷,實為六朝傳本之樞要。考其流變,確如太炎先生所言分隋、梁二系:隋本避"堅"諱作"鞕"(如"堅瘕"改"固瘕"),此本經高繼沖獻北宋校正醫書局;梁本則存古字(如【千金翼方】所據),孫思邈編次時雖存梁本舊貌,然已參己意。值得注意的是,【小品方】所引【辨傷寒】條文,與敦煌殘卷【傷寒辨脈法】可相印證,此或為六朝別本遺存。

二、宋本真貌辨證
今通行之"宋本"實為趙開美摹刻本,此說已成定讞。然需辨明者有三:
1. 底本性質:趙氏所據小字本雖出元祐刊本,但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改,已非純粹隋本面貌。林億校注中保留的"臣億等謹按"諸條,實為隋唐傳本異文之珍貴記錄。
2. 版本特徵:趙刻忠實保留宋版行款(如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然版心題"傷寒論卷幾"而非宋版原貌,此乃明人刻書通例。
3. 校勘價值:趙本較【脈經】卷七所載【傷寒】條文多出37條,此差異正反映王叔和整理本與六朝傳本之分歧。

三、傳承譜系新證
據最新文獻研究,其傳承當為:
張仲景原本→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六朝【辨傷寒】十卷(分梁隋二系)→【千金翼方】本/敦煌殘卷本→北宋校正醫書局本→趙開美摹刻本。其中【太平聖惠方】卷八所載傷寒條文,保留着不同於趙本的唐代傳本特徵,尤值得重視。

要之,【傷寒論】版本研究當持"動態傳承觀":各傳本皆為特定歷史語境下的"有效文本",趙本之價值不在"最古",而在保存了北宋校勘學成果。學者研習時,當參酌【脈經】【千金方】諸本,方得仲景心法之全貌。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