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2|回复: 2

[儒家学说] 论语·子张第十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

[复制链接]
九州书院 发表于 2018-10-29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州晨读·论语·子张第十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译文》

曾子说:“我听夫子说:人很少有感情难以自控的时候,如果有,那一定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吧。”

其他翻译:

曾子说:“我听夫子说:人没见到极尽表露其内心真情实感的, 如果有也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罢!”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评析》

生身父母,一旦丧亡,儿女但凡有情,谁能自控?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又说:“亲丧,固所自尽也。”言下之意,人在平时,情感皆能自我节制,唯独父母丧亡时,“泪飞顿作倾盆雨”,哭天抢地,捶胸顿足,情感发挥到极致,才能真正达到尽心、知性,进而知天、知命的境界。

孤鸿 发表于 2025-6-7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义阐微》曾子"亲丧自致"说发微

《论语·子张》载曾子"吾闻诸夫子"章,虽仅二十余言,实蕴儒家性情论之精义。历代注疏于此章多有关注,今试从经学本体、心性工夫、礼制实践三重维度作系统阐发。

一、经文章句训诂
"自致"二字,郑玄注"极尽其情"最得经义。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居亲之丧,痛发心髓,不暇矫饰,是谓自致。"考《说文》"致,送诣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极至"之义。此处特指情感之自然极至状态,非人力强为可得。朱子《集注》谓"致,尽其极也",正与此合。

二、心性哲学阐释
此章实开孟子"尽心"说之先河。曾子所闻夫子之教,揭示人性本真呈现之特殊境域。程颐《河南程氏经说》指出:"亲丧乃天理人情之至痛,此时不假思虑,真情自显。"此说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相发明,显示儒家"情之正"的哲学判断。

三、礼制实践意义
《礼记·檀弓》载子游论丧礼云"礼有微情者",正可与此章互证。儒家丧礼制度设计,实为情感表达提供合度渠道。孙希旦《礼记集解》谓:"圣人制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曾子所述,既是对自然情感的肯定,亦隐含对礼制合理性的论证。

四、现代价值启示
在当代社会情感表达日趋多元的背景下,此章启示我们:其一,当珍视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联结;其二,情感表达需有适度规范;其三,"亲丧自致"现象折射的孝道精神,仍是维系社会伦理的重要基石。

结语:
此章虽简,却贯通儒家性情论与礼学思想。曾子得闻夫子之教而传述之,正体现"述而不作"的经学传统。今日读之,犹能感受圣贤对人性深刻的体察与温厚的教化。学者当由此深入,探究儒家情感哲学之精微,进而思考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铁马 发表于 2025-7-19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自致"之情与儒家性情观精微——释曾子"亲丧"章义理》

曾子所记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一语,实为儒家性情论之枢机。郑玄注"自致"为"极其情",此解最得圣门心法。考"致"字在《论语》中凡十二见,其义皆指向主体精神之终极呈露,如"事君能致其身""君子学以致其道"等,皆含尽极之义。故"自致"非谓情感失控,乃指本心性情之全然发显。

细绎经义,当明三层深意:其一,儒家非主张情感压抑,而是强调"发而皆中节"(《中庸》)的性情修养。常人情感多囿于世俗利害,唯亲丧之际,孝子之心突破功利计较,纯然依仁性而发,此即孟子所谓"亲丧固所自尽"的哲学意涵。朱子《集注》特标"天性自然"四字,正是点醒此中关捩。

其二,"必也亲丧"的表述,暗含儒家伦理的差序格局。《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亲丧之痛所以能"自致",实因父子血缘乃"天属"(《礼记·檀弓》),这种基于生物本能又超越本能的情感,构成道德实践的原初动力。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谓"恻怛之本,达之天下",正是此理。

其三,此章与"慎终追远"(《学而》)相发明,构成儒家生死观的重要维度。荀子言"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礼论》),揭示亲丧时的情感爆发需升华为礼文规范。故"自致"非放任情感,恰是通过丧礼的"节文",将自然情感转化为道德自觉,此即"尽心知性"的实践进路。

今人解此章,多囿于心理学层面的情绪宣泄说,未达儒家性命之学的精微。实则夫子微言,要在启示:人唯有在终极伦理情境中,方能照见本心之真。程颐谓"圣人本天,释氏本心",此章所示,正是儒家"即伦理见天道"的思维特质,其价值远超一般的情感讨论,而直指存在论层面的性命之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