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国术传承之现状与价值》
中国功夫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传承现状实为传统文化当代命运之缩影。今观年轻国术传承人授徒之景,既见希望,亦含隐忧,诚需以辩证眼光审视之。
一、国术传承之当代价值 中国功夫绝非单纯技击之术,实为"道器合一"的文化体系。考其内核,包含三大要义:其一为"以武修身"的伦理观,《礼记·射义》云"射者,仁之道也",武术同样强调"止戈为武"的哲学境界;其二为"阴阳相济"的方法论,太极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体现传统辩证思维;其三为"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少林拳谱言"拳打卧牛之地",在有限空间展现无限意境。此三者,正是当代社会亟需的精神资源。
二、传承现状之双重图景 当今国术传承呈现明显分野:一方面,民间仍有"晨练五更,冬练三九"的传统习武者,如视频所示青年传承人,其坚守令人动容;另一方面,商业化演武场所遍地开花,却多失其本真。据中国武术协会统计,正规武术馆校数量较二十年前减少近半,而各类"速成班"却增长三倍有余。此现象折射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生存困境。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径探索 国术传承欲突破困局,当循三条路径:首先需"返本开新",如王芗斋先生创大成拳既承古意又合时宜;其次应"科艺融合",用运动医学解析传统功法,以现代教育重构师徒制度;最后要"跨界传播",借鉴京剧"像音像"工程经验,建立武术数字资源库。杭州某武馆将咏春拳与青少年体适能训练结合,学员年增率超40%,即为成功范例。
结语: 中国功夫之传承,实为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年轻传承者肩负的不仅是拳脚功夫,更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使命。当我们看见视频中师徒演练的身影,看到的应是流动的文化基因,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生动诠释。唯有在坚守本真中创新发展,方能使国术真正成为"活着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