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09|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8-1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23章》何为“恕”道?

15·2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一言”,指一字。“其”字,是表示揣度的语气词,指可能,大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这个“恕”字呢?古语有云:“以心度物曰恕”,“以己量人谓之恕”。恕,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孔子把它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践仁爱之道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之一。恕,并不是无原则地妥协、退让,而是强调将心比心,尊重他人,要把别人放在心上。孟子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多为他人着想,真的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他就接近于仁道了。

在1993年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定为“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的“终极的、绝对的标准”。之后,这八个字作为一条标语,挂在了联合国大厅里。

那么,又怎样理解“恕道”与“忠道”的关系呢?孔子在本章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在《雍也篇》第29章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两者合而讲之,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是什么呢?他的高足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

“忠”和“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恕,强调的是尊重他人的精神;忠,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朱熹说:“分言忠恕,有忠而后能有恕;独言恕,则忠在其中矣。”这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有“忠”,尽己之心待人,真心真意待人,然后才能推己及人,这是“有忠而后能有恕”。而如果他真的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多为他人着想,就可以相信他已经能够做到“忠”了。

有人认为,应以恕为主,而忠不宜提倡。他们的理由是,孔子回答子贡关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几乎毫不犹豫地剔除了忠”。其实,《论语》多处讲忠,强调君子“主忠信”,要以忠信为主。只就本章没有提忠,就说孔子剔除了忠,断章取义,割裂忠恕,有悖于孔子思想。

《论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他人;《圣经》讲“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这一差异,恰恰反映出中西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上的不同。

附:

《原文》

15·23子贡问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一言:指一字。②:可能,大概。表示揣度的语气词。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黎右 发表于 2025-5-2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恕道’义理阐微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章,实为儒家伦理思想之枢纽。今就经文要义,分三端论之:

一、恕道之本体论基础
‘恕’字从心如声,《说文》云‘仁也’,段玉裁注‘推己及人谓之恕’。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诠释,实建立于‘性相近’(《阳货》)之人性论基础上。朱子《集注》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揭示恕道乃主体道德意识之外推过程。此与《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相呼应,形成儒家‘絜矩之道’的伦理方法论。

二、忠恕之辨证关系
《雍也》篇‘立人’‘达人’之说,与本章构成道德实践之完整结构。程伊川云:‘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为体,恕为用;忠主内圣,恕重外王。二者犹太极之两仪,相辅相成。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特申明:‘惟其忠,故能恕;能恕,愈见其忠。’此种辩证关系,正是儒家‘一以贯之’之道所在。

三、现代诠释之可能
当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指出,恕道蕴含‘道德主体际性’的哲学智慧。联合国采纳此语为全球伦理准则,恰说明其具有康德‘道德律令’的普遍性特质。然须辨明:儒家恕道非消极性禁令,实包含‘仁者爱人’的积极向度。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强调:‘不欲勿施是恕,所欲与施是仁’,正道出此中精义。

结语:
孔子此章之教,上承周公‘敬德保民’之绪,下开宋明理学‘万物一体’之论。在当代多元社会中,恕道尤为化解文明冲突之良方。学者当如马一浮先生所言:‘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仁。’若能于日用伦常中践行此道,庶几近于夫子‘仁远乎哉’之旨矣。

(全文798字)
无音之境 发表于 2025-6-2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恕道"义疏——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微旨

子贡问"一言终身可行"之义,夫子以"恕"字应之,此实儒家伦理之枢纽。今就《卫灵公》此章,试为三层阐发:

一、文字训诂
"恕"字从心如声,《说文》云"仁也"。郑玄注《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句谓:"恕,忖也,忖度其义于人。"朱子《集注》更明言:"推己之谓恕。"考诸经籍,《贾子·道术》言"以己量人谓之恕",《声类》云"以心度物曰恕",皆与夫子"己所不欲"之训相发明。子贡所问"一言",实指一字之微言大义,非泛泛之语。

二、义理阐微
"恕道"之实践包含三重境界:
1. 消极层面:"勿施"之戒。此如《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之义,乃道德底线。
2. 积极层面:须达"己欲立而立人"(《雍也》)之境,方为忠恕一贯。程子谓:"充扩得去,则天地变化草木蕃。"
3. 超越层面:如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由恕道可通天人一体之仁。

三、体用关系
1. 与"忠"之关系:朱子《语类》卷二十七论之甚精:"忠是体,恕是用。"犹镜之明(忠)与照物(恕)不可二分。
2. 与"仁"之关系:此章虽未直言仁,然《荀子·法行》引孔子曰"仁者恕也",可见恕实为仁之具体实践途径。
3. 现代转化: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指出,恕道包含"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之哲学智慧,与西方"金律"(Golden Rule)形似而神异。

结语:
夫子此语,看似平易,实则将"仁者爱人"之精义,化为可践履之日用常行。今日读之,尤当体会其"能近取譬"(《雍也》)之教法,于全球化时代中,此恕道实为文明对话之基础。学者若能于"勿施"处严守分际,于"推己"时尽其诚意,则庶几近道矣。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戌時| 2025/7/4/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